李靜靜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隨著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在小學教育中,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另一個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同時,因為小學生年紀小,身心發育不成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都還有所欠缺,所以非常容易受到誘惑,從而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小學階段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非常關鍵,其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同時還能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為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極大的助益。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小學生生活化德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所以以下筆者提出了幾點關于開展小學生活化德育的淺見。
一、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導入真實生活案例
因為德育教育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以小學生很難有切身的體會,想要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就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選擇一些學生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案例,讓學生在真實的案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同時反思自己的行為,對德育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自覺培育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比如,隨著網絡的普及,絕大多數學生的家庭中都配備了電腦和網絡,但這也隨之而來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因為網絡游戲需要大量的充值,同時因為學生的攀比心理,所以就會偷偷盜取父母的錢去給網絡游戲充值。針對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這件事,教師將其中典型的生活案例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以此來開展生活化德育教育。當學生看到真實案例后,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反思自己有沒有這種行為,如果有就要及時改正,沒有也要繼續努力。通過這樣的生活案例,就給學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規范自身的行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教師及時更新德育理念,重視生活化德育
隨著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德育理念也在快速更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緊隨教育趨勢,及時更新德育觀念,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以往德育教育中,教師通常將視野局限在教材當中,然后照本宣科地將德育知識灌輸給學生,在這樣僵化的模式中,就逐漸推離了生活實際,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體驗,也無法體會到德育的真實性,無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對德育教育產生疏離感,難以積極參與到德育教育中,阻礙了德育效果的提升。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摒棄僵化的方式,及時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在德育教育中滲透生活化內容,將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強化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
比如,在生活化德育中,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創設生活化情境,如當學生在上學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后,應該怎么辦。當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就會思考,進行思想斗爭,這也正是考驗學生道德品質的時候,當學生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生活情境中,學生的思想品質就會受到洗禮,從而提升生活化德育的效果,
三.重視學生家庭教育,強化家校共育德育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開展生活化德育中,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家校合力,提升德育的效果。通常而言,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其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學生,第一是主動影響,其主要指的是父母通過自身的行為和言語,對學生進行引導,如當學生犯了錯誤之后,父母一般都會批評學生,然后讓學生改正錯誤,這屬于家庭教育的主動影響。第二是被動影響,其主要指的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所處的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的養成,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如單親家庭的學生通常比較敏感自卑,家庭不和諧的學生一般都比較易怒,容易出現暴力傾向等。由此可知,不管是家庭的主動影響還是被動影響,都直接關系著學生德育教育的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定期到學校接受德育培訓,將一些德育知識和理念滲透給家長。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有瑕疵的學生進行家訪,了解這些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然后在基礎上,與家長共同努力,相互協作,合力為學生開展德育教育,這樣學生不管是在學校中,還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能接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改正不足和缺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對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教師就要對德育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德育教育更加有生活味,在生活化德育的引導下,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到德育教育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從而有效提升小學德育教育的效果,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潘紅霞.讓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綻放——小學德育生活化的途徑[J].清風,2022(04):5.
[2]高峰.于生活育教育,于數學育思想——淺談生活化視角下小學數學德育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