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語文作業;優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反饋途徑之一,是教師了解和掌握學生最新情況,進行教學調整和改進優化的主要參考因素。就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而言,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同樣需要教師經過深思熟慮來加以呈現,首先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其次還要盡可能地放寬作業的形式等要求,讓學生做作業變得更加多元和靈活,既能夠提高參與積極性,也可以達到鞏固夯實的目的。也因此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讓作業多元化是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重視作業設計的趣味性
興趣是課程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元素,其作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率以及學習效果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上既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也要善于將興趣愛好作為切入點來加以展開。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參與到作業設計當中,不僅符合減輕課業負擔的理念,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一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而且這無疑對于學生的自主性思維有著發散和推動創新的意義。例如,在《掌聲》一課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課后例題來進行作業自主設計,一般學生們會針對一些文中出現過的關鍵字詞,以填空、造句、寫話等形式來不知作業。除此之外,作業的新穎性,即形式、內容等方面的多元化也不容忽視。作業的新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積極性,完成動力和最終效果,而從教師角度出發,應當去多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看看他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例如,在《莫泊桑拜師》中,教師可以用復述的形式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語言去對故事進行二次的表述,課上還可以讓其他同學一起參與評比,以小型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重視作業設計的層次性
新課標的提出使義務教育煥然一新,而語文教學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這同時也對于“雙減”政策下的語文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方向。那么為了避免作業設計的難度或內容等方面過于單一,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教師可以嘗試對作業設計進行分層,照顧到班級內不同學習情況的學生個體,使其能夠在相應的層次區間得到最優成長和發展,不斷地向最高層次進發。例如,在《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作業來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如掌握本課生字詞;熟悉文中事件發展脈絡,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話進行敘述;思考文章是如何來對標題進行詮釋的,中心點又在哪里;你讀過(學過)本文后有什么想法?可以說一說,也可以寫一寫。
三、重視作業設計的科學性
上文曾提到,單一且重復性的作業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制約學生的思維成長,負面情緒的生長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于課程本身和教學活動主體的態度。因此,教師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對知識與技能兩種學習內容進行融合,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內容來帶給學生以新鮮和愉悅。比如觀察性作業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積極意義,在豐富和強化其形象思維的同時,加快其在青少年時期的思維轉變。而融入到作業設計當中就可以通過親歷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容來讓學生去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目標事物,并記錄下來,最后談談自己的主觀感受。以習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到戶外去看一看,實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再回憶學過的文章中又是如何描繪這些美的,二者產生呼應,便能夠很快產生靈感,這對于學生的寫作效率和質量都有很大幫助。此外,實踐類作業也應該在語文課程中有所體現,例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組來完成資料搜集的工作,一起寫一寫自己家鄉的名人事跡,談談自己的感受。
綜上,作業是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必要一步。而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設計作業既要注重知識鞏固的基礎性,也要與趣味性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改被動為主動,不斷探索創新,真正發掘出適合且受學生喜愛和歡迎的作業形式與內容。
參考文獻
[1]林峰,林鷺菁.“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路徑探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2,23(01):7-11.
[2]陳俊霞.“輕負高質”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名師在線,2022(02):36-38.
[3]王霞.“雙減”之下如何命中語文作業設計的“靶心”——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學理依據與樣例[J].今傳媒,2022,30(01):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