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芬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一直以來,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也通過這一環節來實現教學整個流程的優化。但是很多教師認為作業的作用只是為了鞏固學生的課堂所學,采用機械式的練習題讓學生重復完成,這就使得他們的積極性不高,同時也阻礙著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雙減理念的提出為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指明了方向,也促使教師在此方面進行改良,展示了語文作業布置的新態勢。
一、結合學生具體學情,設計分層式作業
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表現在作業方面,有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作業,有的學生卻比較吃力。如果在此情況下,教師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作業布置,一方面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步伐,另一方面也阻礙了能力較強學生的提升空間,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采用分層設計的方式,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差異化布置作。分層式教學同樣也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旨在調動每個學生個體學習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參與作業的積極性。具體來說,對于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可以減少機械式抄作業的方式,以提升他們的能力為主要目標;對于基礎知識掌握較弱的學生,主要目的是扎實他們的語文基礎知識,逐步實現其語文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程度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較強,主要是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自己出題,鍛煉他們的創新性思維,且牢牢掌握所學知識;B層次的學生屬于中等生,在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作業,讓他們先自主解決,遇到不懂的可以在小組內進行探究性學習。同時教師也要逐漸增加練習的難度,幫助他們獲得能力的提升;對于C層次的學生,他們基本屬于后進生,先以鞏固語文基礎知識為主,如修改病句等,并加大監督的力度,鼓勵他們完成。通過分層式的作業設計,能夠讓處于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對于提高作業布置的實效性具有積極作用。
二、設計實踐性作業,強化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也使得小學語文教學的功能不斷拓展與豐富,要求教師不僅應注重日常的知識講解,還應從內容、形式等方面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實現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具體到作業布置這一塊,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出發,增加作業的實踐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強化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達到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之后,關于作業的布置,在讓學生完成相應的基礎練習之外,讓他們在課外時間觀察生活中動物的住宅,以小組探究的形式進行上網查詢、實際觀察、資料整理等。通過在實踐中進行體驗學習,讓學生明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同時還能使他們在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提升觀察力、信息篩選能力及合作能力,對于其全面成長有著積極作用。
三、突出作業的多樣性,強化學習的質量
雙減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在作業布置上做到減負增效,改變以往大量做習題的方式,同時也保證學生學習的質量。在具體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應貫穿多樣化設計的思路,從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出發,以趣味性、游戲性、合作性的方式讓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在多樣化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獲得了能力的提升,而且還享受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例如,在布置《守株待兔》這節課的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協作型的作業,綜合考量的情況下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文故事進行改編或續寫。每個成員擔任好自己的角色,并在課下練習自己的臺詞,最后在課堂上進行演繹,評選出故事新穎、表演精彩的小組。這種作業形式突出了合作性、演繹性和競爭性,能夠讓學生體驗到集體合作的重要價值,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鍛煉了他們的表現力,也在競爭機制下激發了他們的內在潛能,對于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有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應基于“雙減”理念探索作業設計的多種形式,有效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提高課后作業布置的實效性,鞏固他們的課堂所學,完善其語文知識體系?!半p減”下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需要教師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認清作業的本質,通過科學的設計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認知水平,完成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扎西央宗. 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 傳奇故事, 2021(18):2.
[2]陳雪芬. 淺談”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開放性作業設計[J]. 讀與寫:中旬, 2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