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茂生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方式在不斷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合運用信息技術儼然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手段和社會、教育雙方面發展的一大趨勢。借助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設施給學生播放更加直觀、更加生動的視頻動畫,可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直觀且深刻的認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的原則和策略,對教育教學非常有幫助。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深度融合
小學數學課程中開展信息化教學,將數學知識點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此,如何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如何最優化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這也是本研究探究的主題。
一、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
(一)實現資源共享
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教學資源共享,讓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教師在教學資源網站上搜集和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了解其他教師或教育工作者的經驗,有著很高的參考借鑒價值。
(二)加強知識理解
數學知識點具有抽象性,這是導致數學課程難教難學的根本原因,而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就是直觀、生動、形象地呈現知識,尤其是在空間立體幾何圖形中,信息技術教學可以通過人機操作對空間立體幾何圖形進行伸縮、變形、切割等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現狀
(一)教師缺乏對信息化教學方式的掌握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有很多教師并沒有完全意識到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甚至有些教師不會使用多媒體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以至于不能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二)缺乏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視
想要完善教育體制的改革,不僅要從學校內部進行改變,有關部門也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對信息化教學給予鼓勵,在物質上給予支持,并積極組織各學校之間進行教育改革比拼,同時對教師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待提高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學生不愿主動學習,過度沉迷于娛樂游戲。當學生不能全心全意地進入課堂學習,那么學習效率就會降低,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會慢慢懈怠,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如果采取信息技術化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該種現象,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中突破重難點
根據多媒體自身具有信息量豐富、交互能力強、直觀生動性等特點,因此,使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時,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的抽象知識。學生尚處在思想的懵懂期,對邏輯性非常強的數學學科不易產生嚴謹的邏輯思維,學生很容易在初學數學時產生厭學的行為,出現煩躁的心理現象。多媒體與數學課堂深度融合,教師在教學重點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其直觀化、簡單化,利用遷移學習的方法將新知轉化為舊知,通過層層剖析來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例如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過程中,因為統計的項目比較多,數據比較煩瑣,對解題經驗不足、解題能力不強的小學生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這個時候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將需要用到的元素,根據他們的關聯性使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將多媒體引入課堂的同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非常有效地將復雜和抽象的數學題圖像化、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數學、學好數學。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理念的落后和教學方式的單一,小學數學教師無法在教學中有效地聯系實際生活,無法對數學中的文化底蘊進行直觀呈現。這樣的情況無法賦予數學教學實用性和文化性,進而無法提高教學有效性。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出現、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卻改變了此種現狀。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是一種可以融合、集中處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的技術,其能夠深刻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地整合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教學,應該以此對良好的教學情境進行創設,在整個數學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以這樣的方式給予學生多種感官體驗,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生動、透徹地理解數學知識。
比如在對《人民幣的認識》一課進行講解之前,教師就可以先利用課前時間對相應的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在設計中要體現出人民幣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其次,在正式的課堂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人們買賣東西的視頻進行播放,讓學生在觀看完視頻后再對買賣東西的情境進行創設。學生在實際參與進情境中時,就能夠因為情境中豐富的過程體驗,而深入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換算;可以在深入掌握人民幣相關的知識時,了解到人民幣的價值,從而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培養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簡化教學重難點
信息技術的展現方式較為豐富,其借助多媒體展示直觀事物表現力也非常強,而這種特性不僅能夠對各種事物、現象、情景和過程等進行形象呈現,還可以在對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后,突破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繁雜的學習內容為精簡內容,變整體的知識為多樣的部分知識,綜合部分知識為整體知識,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對此,在現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整合了數學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之后,以信息技術為媒介手段,利用其中的圖片和動畫功能簡化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得學生能夠透徹學習被簡化過的小學數學知識重點和難點,增強對知識的理解。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此部分知識時,需要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屬于立體圖形,其中“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就是教學重點,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則是此部分的教學難點。由于此部分的重難點對學生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空間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處理功能,展現出完整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而后繼續利用動畫功能,呈現出“逐一展開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的動畫畫面,并在展現中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面。之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繼續利用多媒體課件,利用視頻動畫的方式切割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在直觀、具體地觀看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切割過程時,依此展開空間想象,加強對此部分體積知識的學習。如此可以在豐富的課堂教學方式下,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就一定要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結合起來,并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和有關部門也要努力學習關于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知識,確保能夠正確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讓其為數學教學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 彭小菊.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 新課程導學,2020(30):35-36.
[2] 何蘭英.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策略探討[J]. 考試周刊,2020(9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