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摘要: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只有與生活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因為其理論性過強,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自始至終貫穿于學生校內外的所有生活領域,開展延伸活動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教學延伸
一、前言
傳統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雖然也有很多的案例和圖片,但總體而言還是比較枯燥乏味,導致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顯得很沉悶,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活”起來也成為困擾眾多一線教師的難題。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學生興趣愛好出發,緊密聯系小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注重延伸評價環節,幫助小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課程主題。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策略
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程開展課后延伸活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道德與法治課實踐助力教學策略研究
道德與法治課程緊密結合實際生活,能夠拉近這門課程和小學生的距離,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可以開展家校合作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對課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激發內心情感共鳴。
(一)緊密結合實際生活
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小學生們接觸到了很多新的生活方式和事物。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小學生們很可能會迷失學習和生活方向。在學習《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時,我告訴學生們現在的社會科技發達,涌現出了許多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科技,比如智能手機和外賣等。許多學生使用手機來閱讀,雖然比看傳統的紙質書籍要快,但這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不能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同時,長時間的使用手機,對視力危害較大,手機上許多視頻游戲也會導致小學生們注意力不集中。課余休閑時間,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不要一直呆在家里看電視和玩手機。經過這一課的講解,小學生們深深感受到了這門課程和自身學習生活的緊密聯系,后續的學習積極性更加高漲了。
(二)開展家校合作,注重實踐活動
在開展社會實踐類的課后延伸活動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家長資源,動員、鼓勵父母、家人積極參與、協助、指導孩子參加活動。例如,在講授《站立起來的中國人》一課時,恰逢春游的好時節,為了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的英勇事例”,我組織孩子們奔赴革命教育基地開展一次紅色之旅,但是為了確保出行安全,要求有家長志愿者陪同。于是,在家委會委員們的積極籌備下,主題為《重走紅軍路》的親子游課外延伸活動應運而生。活動中,孩子和家長們穿上紅軍服,參加紅軍支部成立大會,重走紅軍路,制作擔架、救治傷員、現場排雷、戰地野炊,真實體驗了紅軍生活。一天的紅色之旅讓孩子們對紅軍的艱苦生活感同身受,更真實地體會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四、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后延伸活動
課后延伸活動是教師為提升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教學而拓展的,不是簡單布置一次作業或開展一項活動就結束了,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們在生活實踐中習得、滋養德行的系列行為。所以,課后延伸活動的實施,應關注學生個別差異,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一)關注個別差異,提供參與機會
課后延伸活動的開展要盡量考慮到孩子們在智力水平、性格特點、家庭狀況等諸方面的差異性,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參與、愿意參與、有效參與,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角,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例如,在設計主題為《班級不良現象“整改清單”》的課后延伸活動,請孩子們利用課間時間找出班級內集中反映出的不文明現象,針對現象進行分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意見,并結合班級小崗位服務活動逐一進行改進。此項活動一出臺,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在實際調查中,孩子們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對“班級不良現象”表現出了極大關注,羅列了“語言不文明”“保潔不到位”“上課鈴響后不安靜”“衛生工具隨手亂放”等各種不文明行為,應該說班級內的不文明現象在調查中都基本暴露了出來。同時,學生們也提出了“加強禮儀教育”“注意言談舉止”“加大文明監督員的考評力度”等多項建議,當了一回真正的班級小主人,為共建共享文明班集體出謀劃策。
(二)提供必要指導,開展評價考核
課后延伸活動并不是必須利用“課外時間”來開展的活動,其實它也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教師需要特意在課堂上挪出一點時間來對活動進行指導,可以是初期的計劃制定、中期的督促點撥、后期的結果反饋等。比如,上述《班級不良現象“整改清單”》的課后延伸活動,其活動重點不在于“整改什么”,而在于“如何整改”。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班級小崗位服務活動”,針對學生提出的整改意見以及班級工作的實際需要設置了各個領域的班務管理員,比如:禮儀監督員、衛生工具管理員、地面保潔員等,讓每個孩子在班級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崗位,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集體生活中,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班集體會因為我的付出而更優秀。
教師除了提供必要指導、還需要對課外延伸活動的結果進行總結評價,特別放大對活動過程的質性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最大程度激發孩子們的活動參與積極性。
總結:
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將道德與法治課和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緊密關聯起來,踐行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設置拓展環節,進一步升華了課程主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道德與法治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福溪.怎樣在小學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快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7期.
[2]黃海.關于小學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探究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4年第9期.91B7FE62-14DE-4DB9-834E-A2D739E62D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