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云
[摘 要]本文從工科教學中應該突出哪些思政元素以及如何自然而然地將思政元素在工科教學中體現兩方面進行了思考,認為工科教學中應該突出敬業守分、創新精進精神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多年的實踐認為: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翻轉課堂、使用信息化載體、用數據說話等方式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工科課程;思政教育;敬業創新;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5-0095-03
正如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那樣:“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中央精神引領下,目前課程思政思想已經深深植入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中,大家積極參建覆蓋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各類工科課程也都在努力進行思政教學嘗試,著力培養具有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環保理念的高層次工科人才。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將思政元素和工科課堂教學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將隱性與顯性教育并舉,以實現“專業課程是載體,思政教育是靈魂,課程育人是目的”的目標,是我們工科課程教師不斷思索并不斷實踐的前進動力。
一、深挖工科課程思政元素
(一)強化敬業守分和創新精進精神
工程的本質是人在環境中應用科學技術的過程,人的活動規律、科技發展規律和自然演變規律相互作用、影響,從事工程的工作者就是要處理好這三種關系。從人的角度來看,工科學生在未來的生產建設活動中將擔當設計、規劃、實施和管理等重要角色,非常有必要在個人價值觀初步形成的大學階段強調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美、德等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開展過工程職業倫理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逐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工程職業倫理道德教育體系,他們普遍認為“社會公眾福祉”應作為工程師職業倫理道德的首要原則。[2]國內有學者歸納和提出中國的工程倫理標準包括了“對專業負責——敬業守分、創新精進以及對未來發展負責——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等五類。[3]所謂社會公眾福祉,通俗一點說就是讓所有公民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強大的責任意識,就能制造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就能給社會創造出更優良的生活品質。這樣一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工程職業倫理教育理念的認識實質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對工程人員敬業和創新精神的強化,滿足社會公眾福祉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中要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愛國并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愛國敬業可以通過樹立責任意識得以體現,而且要落實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中,通過貫穿全課程的愛國敬業教育,使同學們在將來都能用敬業精神體現愛國之情。我們在工科教學中,如講解石油產品生產加工的課程時,最經典的就有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人,以“寧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敬業精神摘掉了我國“貧油國”的帽子。而新時期“大慶精神”仍然在延續,如2017年度獲得中國石油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克拉瑪依石化公司是中國唯一生產航天煤油的企業,技術人員經過刻苦攻關,利用環烷基原油生產航天煤油用作運載火箭燃料,助力“胖五”飛天。[4]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種挖掘內在核心動力的精神力量,它的實質是追求精益求精和卓越品質,要求從業者具有服務意識以及創造、鉆研的精神。連同新時代的北斗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這些一脈相承的精神譜系可以指引我們在教學中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前人憑借這些精神力量的指引,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艱苦,克服無數困難,為我們帶來了新生活,讓同學們產生將這些力量傳承下去的勇氣,從而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精神有機融合起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要扎根中國國情
新工科建設要面向產業、面向世界并要面向未來,這里的“產業”指的是中國現在以及未來的產業,“世界”是那些密切關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世界,“未來”是事關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需求,所以新工科建設歸根結底是要扎根中國土壤的,否則它將失去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在工科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解決中國發展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在不斷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真正服務人民。這些要求我們在課程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的科技前沿,弄清楚哪些技術領域受制于他國,培育學生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的信心和勇氣,主動產生為國家和民族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比如: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侯德榜先生就是這樣的榜樣,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當時無法自主生產純堿,他在技術匱乏、物資短缺的條件下,艱苦探索出優質純堿生產工藝,打破了洋堿的國外壟斷。[5]同時我們在課程開展中也要培育學生的實踐創新精神,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和開放實驗室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實現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順利銜接。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植入
如果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是我們對現在負責,那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對未來負責。聯合國環保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認為:“教育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廣泛的深入的環保理念的植入,才能讓全社會從根本上認識到環境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雖然環境保護近些年來已經開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重視,但實際一些環保政策的推廣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例如垃圾分類、農村禽畜禁止散養等,而且很多人也不了解我們國家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故對環保理念的推廣十分必要。尤其對工科學生來講,因為職業生涯將處于生產的第一線,也是能源資源消耗的第一線,建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思維、秉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維、堅守“防重于治”的底線思維等是特別重要的。黨的第三次全國教育代表大會明確指出“現代教育必須是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下不僅要加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而且也要加強學生的環保教育”。因此在工科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兼顧知識傳授與環保理念的培養,例如在講解煤炭的成分組成時,可以講解各組分與各大氣污染物產生的對應關系以及污染物將對人體和環境帶來哪些危害。由此引出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并解讀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讓學生從污染源頭到治理過程以及有哪些政策法規加以保護有全面了解,為今后在工作中處理環境問題帶來參考。
二、探索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教學中如何合理巧妙地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內容是思政教學落地的最核心環節之一,可通過采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達成目標。
(一)案例教學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識的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如何在教學中強化和保持學生的關注度是我們要一直高度關注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生動的案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讓思想認識自然而然地得到升華。譬如可采用師生互動的參與式教學方法,結合專業教學內容中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或者辯論。例如:在學習全球環境問題時,可播放柴靜在央視節目《面對面》中與丁仲禮院士就“減排問題”展開對話交流的那一段視頻。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針鋒相對,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進行模擬辯論,讓各種思想交匯碰撞,在碰撞中促進深入思考,最后教師要對觀點進行總結,并要進行適當的升華。通過這些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讓學生自然地增強對環境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達到“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翻轉課堂的運用
翻轉課堂是21世紀初來源于美國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將傳統課堂分為課內和課外兩部分,讓學生在課外提前預習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以便有時間在課內與教師進行更多更深層次的討論和互動。[6]翻轉課堂認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起到輔助引領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教師傳統的主導地位,學生變得不再被動接受。在翻轉課堂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先行發掘教學章節中存在的德育元素,教師再結合教學團隊發掘的德育元素有針對性地補充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高效主動地接受、吸收相關內容,防止被動接受所可能產生的逆反心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電廠給水處理工程”時,讓學生自己查找中國電力生產的發展變化、水處理技術的進步、監督標準的變化,學生在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素養,同時讓學生自行感受科技的進步、中國的進步,這可能比教師輸入的知識要更有說服力,也更有沖擊力。
(三)使用信息化載體
當今是信息化的時代,各種電子資源、電子設備一應俱全,大學生使用起來更是得心應手。目前高校本科生源主體已經是“00后”學生,他們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一代,利用他們對新事物吸收快的特點,我們可在課堂上應用一些信息化載體,比如具有學習方式碎片化、聚焦化和移動化特點的微課就此產生,微課滿足了現在大學生追求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實現了當前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發展要求,特別在疫情期間此種教學形式得到了快速發展。從教學內容和形式上,微課作為課堂內容的輔助資源,雖然每節微課只傳達少量的知識,但是時間短、效率高,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聚焦化”,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和理解程度,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利用互聯網和移動平臺的便利性,讓學生能夠實現更加自主、個性化的學習,因此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節了學生的學習節奏,突破了傳統書本和課堂的制約。而且還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一些高端的平臺和資料,比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合作高校有782所,里面有近千門精品課程,對于多涉及交叉學科的工科學生來講更是喜大普奔的一件事。許多優秀教師的課件和講解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深化與拓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這些資源都能在我們使用信息化載體后更加容易獲得,這樣也使得知識更新進步的速度加快,更符合工科學科發展的規律。
(四)用數據說話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工科學生思維嚴謹、對數據非常敏感,課程思政也要用實實在在的數據說話。例如在講解我國環保政策變遷時可結合中國統計局和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我國四十年來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和大氣環境污染的相關聯數據。經濟發展我們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大氣污染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三種標志性污染物的濃度等具體數據來表示。數據表明四十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呈指數增長,能源消耗不斷加劇,但三種標志性污染物分別從 2005年開始每隔五年出現一個拐點,2015年后更是逐年降低。究其根源在于我國在“十一五”到“十三五”三個五年計劃中逐步將三種污染物及其前驅物作為減排的主要指標,制定減排計劃,引領減排技術不斷完善、帶動企業減排措施不斷提升。此后,我國又相繼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改善了空氣質量。通過數據和政策解讀,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我們國家在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同時保護環境的決心信心,使其樹立專業志向,同時也增強了制度自信心。盡量多采用數據說話,也能使學生更具有科學精神,而減少可能、大概等主觀臆斷。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總結的高校工科教學中所能挖掘的一些思政元素以及教學方法。我們都是在一輪輪教學中不斷總結、學習和完善的,我們也清楚高校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專任教師的職責,也是校內每一位基礎課專業課教師的職責,尤其對于涉及工業安全生產的工科類學生來講,思政教育尤為必要和迫切。正如習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的那樣:“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打造一門專業思政課,我們首先要樹立課堂思政的理念,明確教學目標,尋找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結合點,設計教學環節,積累思政素材,采用多樣地教學手段,真正實現教育的“三全育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朱葆偉.工程活動的倫理責任[J].倫理學研究,2006(6):36-41.
[3]孫春玲,許芝衛.工程造價專業認證中工程倫理標準設置與評價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78-83.
[4]克石化航天煤油助力“胖五”飛天[N].新疆石油報,2020-01-01.
[5]郭麗,周志強,陳立鋼,宋榮君,榮春光.化工安全與環保“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4):31-34,89.
[6]張書理,董勤.智慧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現狀與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21(3):112-115.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