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華
摘要:現實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常出現低效沉悶的現象,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預習題的設置、字詞教學、文言并重、多文聯教等幾個方面談談具體做法。
關鍵詞:文言文 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文言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對其進行學習與傳承是新時代中學生的責任。縱觀各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的比重在不斷加大。中考試卷中文言文、古詩詞的考查分值也較高。現實教學中,由于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差距,學生對文言詩文有一種畏懼的心理,更別說興趣了。教師大多憑借自己的文言功底教學,課堂呈現三部曲的套路:朗讀、字詞教學與句子翻譯、文本理解。這樣的教學把課文這個有機的整體割裂成了幾個不相通的部分,使課堂成了幾個單一平面的疊加。那么,
如何將各個環節銜接起來,從而呈現出充滿生機的高效課堂?筆者經常思索并付諸實踐。
一、有的放矢,巧設預習
學案是學生預習的藍本,有效的學案設計是高效課堂的起點。回顧近年來自己編寫的學案,筆者發現如果預習題設計得好,高效課堂的實現也就邁出了一大步。
《魚我所欲也》是文言文中的經典篇目。如何理解“義”是本文的重難點。“義”即羞惡之心,是一種精神和品德,看不見摸不著,且其內涵在不斷變化。怎樣引導學生揣摩和理解呢?備課時,筆者反復思考、琢磨如何在預習中做好鋪墊。問學生怎樣理解文中的“義”,學生的回答肯定會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這樣與“義”的內涵理解相去甚遠。經過比較決定:預習中干脆避開抽象的“義”。于是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預習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做人做事的思想準則,請你再找一找這樣一些古今名人的例子,說一說讓你感動的關于他們的話語或事跡。
課堂教學中談到對“義”的理解時,學生紛紛舉出例子:顧炎武之“義”,就是國家的盛衰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大家都有責任;文天祥之“義”彪炳史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一代代愛國人士;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更是告訴我們應舍生而取大義;現代各行各業涌現出的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等等。學生紛紛闡述著他們對“義”的理解。筆者就勢再問:具體說說,在今天“義”的內涵怎樣?
正因為有了預習題的有效引導,關于“義”的教學環節才能輕松而充實。這樣的預習題難度不大,指向明確,為課堂教學做了引導鋪墊。
二、生字探源,激發興趣
正確理解詞意,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古代的詞義有些沿用至今,有些則發生了變化,教學時可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
如《陳涉世家》“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中的“戍”,筆者講解時先寫出它的小篆字體,然后與學生共同辨析:左邊是“人”,右邊是“戈”,合起來是人舉著“戈”,表示守邊的意思。
再如理解比較容易混淆的“即”與“既”的含義:
“即”最初字形左邊是盛食物的器皿,右邊是跪坐的一個人,像一個人跪坐在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準備吃食物。迎食為即,表示還沒有發生,將要發生。“即”表示立即、馬上、將要。“既”最初字形表示吃飽后掉過頭,表示“嘴背著面前的餐桌上的器皿(注意器皿已空),離席”。“既”表示“盡,完了,已經”。
復習時讓學生寫寫這兩個字的篆體,再說說現代漢語中這兩個詞的用法和意義,學生的理解具體了,印象也更深刻了。筆者常鼓勵學生課下找一些感興趣的字,探一探其最初的形義,學生躍躍欲試。
經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理解了這兩個字的字義,更感受了漢字的形體美和內涵美。教師用形象的方法教,學生有興味地學,效果自然不錯。
三、文言并重,雙管齊下
文言文的學習應當文、言并重。如何把它們融合在一起,爭取一舉多得呢?
對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課堂教學,筆者的教學設計中有這樣的片段:以“美”為關鍵詞連綴全文,理清思路。提示如下:比“美”—問“美”—評“美”—思“美”—諷“美”。如何圍繞思路,帶動學生全面的學習課文?筆者設計了如下一些問題:
1.在妻、妾、客的眼中鄒忌各是怎樣的?
2.畫出原文中鄒忌下結論的句子。
3.鄒忌諷刺齊王的原因是什么,有必要嗎?他進諫有風險嗎?結果怎樣?
4.鄒忌能算是古仁人嗎?(理由)
學生只有揣摩了詞句的意思,才能更準確地在文中捕捉到相關信息。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而問,將重點字、詞、句加以突出。以下是相關課堂教學片段:
師:鄒忌諷刺齊王的原因是什么?
生:“王之蔽甚矣。”
師:好,諷諫有必要嗎?
生:有,從“甚”可看出十分有必要。
師:“甚”怎么理解?
生:“甚”是厲害、嚴重的意思,說明威王的缺點已經很多了。
師:誰來補充?
生:“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也能說明鄒忌諷諫很有必要。
師:很好,你對文章讀得很細。(師生共同根據上下文理解“門庭若市”這個詞語的意義。)
師:鄒忌進諫可能的風險有哪些?
(學生表情各異,發言爭先恐后。)
生:有風險,但鄒忌很聰明,他不是說大王有什么什么缺點,而是說大王受蒙蔽,比較間接,這樣威王容易接受。
生:風險不大。威王聽后說的“善”,以及他下的令都能說明。(理由不夠充分)
師:“善”在此處是什么意思?
生:……
由上可知問題3能衍生出許多子問題,課堂上好的問題可牽一發而動全身。解決了這四個問題,文章內容、重點詞句、人物形象等均迎刃而解。這樣能達到文言并重的目標,教師教得活潑,學生學得輕松,每個環節的有效性也不言而喻。
四、多文聯教,善用比較
比較法是教學共生的一種好方法,在教學中可將內容有關聯的篇目聯結在一起,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差異,再清晰地表達出來。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都是進諫之文,教學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的:鄒忌、諸葛亮進諫的內容和方式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怎樣的不同之處?能再進一步想一想原因嗎?琢磨一下諸葛亮、鄒忌兩人進諫時的心理活動如何。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又可以歸為一組。《小石潭記》中潭是靜的,山是靜的,人是靜的,作者的心并不是靜的。景的美、魚的樂在作者眼里是短暫的,他的惆悵是難解的。作者流連山水,施施而行,慢慢而游,不過是為了排解孤寂郁悶的情感而已。《記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以美景撫慰仕途上遭受的創傷,內心獲得真正的寧靜和達觀。
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感受寫景并不是為了寫景,實則表達“覽物之情”。再完成以下兩項任務:復習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總結唐宋寫景文章寄情山水的特點。柳宗元、蘇軾都是被貶之人,都是大文學家,有相似的遭遇,這兩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懷一樣嗎?你更贊賞誰的人生態度?
以上教學設計中學生經比較辨析生感悟,這是認知多元發展的途徑之一,也是情感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總之,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只要教師多學多思,每一篇文章都會常教常新,文言詩文教學將呈現出一片新氣象,學生將會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王宗海.上好課: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秦訓剛,蔣紅森.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