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 鄒金梅 唐 虹 陳 旭 黃永先
(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理念的更新,人們對醫療和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護理職業從關注患者的疾病轉向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整體關注,這勢必引發護理服務的內容和方式發生相應變化。同時,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需要醫務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且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國衛醫發〔2016〕64 號)明確指出,要加強職業素養教育,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護理專業大學生(護生)是臨床護理工作的生力軍與重要后備力量,其具備的職業素養不僅影響臨床護理工作,還將影響整個護理隊伍的質量。而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個體通過認識、教育和實踐習得的。因此,開設針對培養護生職業素養的課程,健全護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十分重要,通過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實施,提高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
目前,課程體系設置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素質、重就業輕發展”的現象。根本原因在于對職業素養教育的內涵認識不到位,片面地將開設的公共基礎類課程理解為職業素養教育課程,未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且未從學校層面對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使職業素養教育難以落實。且大部分院校職業素養培養缺乏系統性,培養過程銜接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以學校第一課堂為主,職業素養類社會實踐活動成效不足,第一、第二、第三課堂分離,未實現深度融合;教師注重對顯性課程的教學,忽略隱性課程的轉化,職業素養培養偏向顯性職業素養,忽略職業理想、職業作風、職業道德等隱性職業素養,且大部分醫院忽視對職業素養的培養,注重對醫院文化的灌輸。因此,加強護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開發職業素養相關課程體系,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是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改革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2.1.1 重視職業認同教育
結合入學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護生入學宣誓、南丁格爾獲獎者事跡分享、從應屆畢業生中選取優秀的畢業生作為榜樣,以現身說教的方式,對護生進行職業認同輔導;在軍訓期間,組織護生到醫院、社區等單位進行實地考察,讓護生初步認識崗位對職業素養的要求,了解護士職業素養的內涵、作用等,激發職業情感,培養職業意識。
2.1.2 注重職業生涯規劃
開展護理專業思想教育系列講座,融入專業概況、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適應與發展等授課內容。護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立自己三年的職業發展目標,并將總目標細化為每一學期的子目標,并選擇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護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利于實現“人職匹配”,使護生具有良好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
2.2.1 按照頂層設計原則,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通過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面修訂,進一步明確職業素養的培養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確定了“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將職業素養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素質目標中,并將職業素養相關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并規定職業素養教育學分,使職業素養課程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深度融合。
2.2.2 按照職業素養培養目標,構建模塊化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職護理專業職業素養培養實施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主要平臺。課程開發應成為課程構建的首要環節。以課程論為理論依據進行職業基本素養課程的建構,將職業基本素養培養目標作為課程內容選擇、組織的標準,按照“逆向分解、整合重構、正向實施、動態反饋、循環提升”的方法對課程體系進行整體性設計;遵循“系統化設計、分層次實施、交叉融通”的原則,組織專業團隊根據護理專業特點開發課程并進行二次開發和優化整合,增加護理專業相關的模塊,將課程結構和內容按照職業素養的要求進行序化,使模塊能夠與原課程體系實現耦合。學校以培養護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基礎,以培養職業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為重點,遵循服務專業、支撐技能、提升職業素養的建設思路,將體系確定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能力三大模塊,構成相對獨立于專業課程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1)順應時代要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將護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現實崗位的強大動力,在職業素養的培養中占據首要位置。職業道德的教學內容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護理倫理與法規、護理導論等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及黨團校活動、專題報告會、主題教育活動、思政網絡教育、校園文化網絡教育、 線上師生互動交流平臺等二、第三課堂的課程內容。以使護生能自覺踐行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護患溝通的實際行動;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熱愛護理事業,對患者及其家屬有愛心、耐心、同情心,樹立滿足患者對健康生活需求的職業使命感;樹立“護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情懷。
(2) 立足職業安全與職業體能,養成良好職業意識。職業意識模塊包括職業安全與職業體能兩個方面。職業安全的教學內容包括護理安全、護理管理、災害急救等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及大學生安全教育、消防演練等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以培養護生養成醫療護理工作所要求的安全行為習慣,按照相應的崗位安全要求規范行為,懂得防火、防爆、防震,安全用電知識,自覺維護患者、家屬和醫院的安全。職業體能的教學內容:體育、崗位體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及志愿服務活動、文藝活動、體育運動、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以培養護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具備一定的自我心理調整能力和應對挫折、失敗的能力。且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可提高護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即有與職業技術、工作環境密切相關的力量、耐力、速度與靈敏度等。
(3)根據工作崗位需求,強化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包括職業技能、職業審美與職業創新三個方面。職業技能的教學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護患溝通、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等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以培養護生掌握護理學基本知識、 基本技能及各專科疾病常規護理技術,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 評判性思考能力、人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正確處理護患矛盾及糾紛的能力。職業審美教學內容包括:護理美學概論、護理禮儀、營養與肥胖、藝術鑒賞、藝術哲學與審美問題、美容應用化妝品、人物形象設計等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以及文藝活動、 影視鑒賞等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以培養護生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追求真、善、美,做到心靈美、語言美、儀表美、行為美,能自覺維護護理工作人員的整體形象。職業創新主要包括創業基礎、大學生創新創業、創業創新領導力等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和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 創新創業項目訓練、各專業技能與知識競賽、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通過第一、第二課堂的教學與實踐培養護生的創新能力。
根據學校的實習大綱和護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實習前為期2 周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包括實習管理規章制度、護理核心制度與實習生差錯事故防范、職業暴露及防護、人際溝通技巧、護理風險防控之標準化溝通、面試技巧與就業指導等。培訓方式以講座形式為主,并輔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崗前培訓使護生的職業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得到提高,為更好地適應臨床實習工作奠定基礎。
臨床實習階段培養的目標為重點培養護生外在職業素養即職業能力,在臨床實習理論教學中,通過應用標準化患者和模擬教學提升護生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能力。在原有臨床學習的基礎上,開展關于職業素養的主題培訓,如現代護士的素質要求、臨床護理人員護患溝通技巧與護理安全等。并注重在實習階段分享臨床學習經歷,以科室為單位,由護生描述在臨床中學習到的知識、技能與切身感受,由臨床帶教教師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并選出經典案例或情境,在職業道德規范教育中與護生們展開討論,以提升護生在職場中的道德與智慧,進而提升護生的內在素養。護生通過記錄反思日記對其自身職業素養的建立進行總結和反思,深化對職業素養的理解,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護生的困惑,結合護理教育實踐中“傳、幫、帶”的傳統與特色,通過與學校教師、臨床一線醫生、護士座談,鼓勵師生間的互動,從評判的角度探討、分析問題,使護生對職業素養有更全面的思考,進而獲得切實的提升。
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素養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培養過程銜接不夠緊密,且課程設置以學校第一課堂為主,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未實現深度融合,且職業素養培養偏向顯性職業素養,忽略職業理想、職業作風、職業道德等隱性職業素養。因此,加強護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開發、整合并優化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十分必要。本研究根據職業院校實際情況,按照職業素養培養目標,構建了全程遞進式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即在入學教育階段、在校教育階段、崗前培訓階段、臨床實習四個階段,通過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相融合的方式對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能力三個模塊開展教學,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