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權
(浙江藥科職業大學,浙江 寧波 315100)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之本,其使命是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體育旨在讓學生享受樂趣的同時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網球運動憑借健身、娛樂、社交多功能優勢受到廣泛關注,成為一項新興的運動項目,受到了廣泛喜愛。目前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眾多高等院校逐步將網球運動引入了體育教學中。網球課程的開設有利于發展學生體育運動能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樹立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是推行素質教育和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體育項目。但是,由于我國網球起步較晚,在學校重視程度、教學資源器材和文化氛圍培養等諸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教學方式傳統極大地影響了高職院校網球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改革,需不斷探索、改革網球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充分發揮網球運動課程的育人作用,以推動網球運動與文化的發展和學生體育思想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改革。
當前,隨著高職院校網球課程的開設,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網球運動,由于學生人數增加,網球課程的開設需求也大幅增加,但是高職院校網球體育教學師資配置數量偏少,導致網球課程開設不能滿足廣大學生選課需求,高職院校網球發展受到一定制約。網球課程目前在高校主要為選修課程,對象多為大一、大二階段學生,學生本身專業及其他課程課時占比大,使得體育網球課程的課時安排相對偏少,而網球教學內容多,網球技術主要包括握拍法、正反手擊球、反彈球技術、削球技術、截擊技術、高壓球技術、挑高球技術、發球技術、接發球技術、放小球技術等,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授課,對于初識網球、沒有網球基礎的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安排中較難得到系統的技能訓練和提升,很容易失去起初選網球課的學習熱情。
網球場是高校網球課程開展教學的重要學習和訓練場所,必要的運動器材和設備是學生練習的重要條件。目前高校越來越重視網球課程的開設,但是網球運動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限制了高校網球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網球場數量無法滿足傳統網球課程教學中學生訓練需求,教師對于場地運用創新性不足,場地材質和器材質量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組織實施和學生對網球學習的熱情,更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網球運動興趣愛好和課后訓練的客觀需求。
網球運動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而是集文化、健身、娛樂為一體,具有文化內涵、美學感和社交功能的運動,能培育體育精神、集體榮譽感、道德素質的運動。然而,網球運動教學中教學方式單一,以競技體育為指導思想,以技術教學為中心,以技能掌握為考核要求,教師更多注重網球技術和技能的教授和訓練,忽視網球文化、網球禮儀熏陶和培養,不僅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學生個性、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很難發揮體育網球課程的育人作用。
體育運動的本質是以增進健康為目的,網球運動具有健身性、競技性、娛樂性等特點,由于初學者學習困難,很容易導致排斥心理。因此,教師應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一方面使學生快速、容易地掌握網球技術,提高成就感、 喜悅感,另一方面將網球豐富的文化內涵、禮儀形式、運動精神、美學形態等融入網球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例如快易網球法,利用低壓球和海綿球使初學者輕松打球過網并能多拍對拉,通過游戲比賽和樂享的觀念來強化初學者網球技術戰術的學習,同時設計簡單有趣的技術練習方案如拍球、顛球、手拋球、接球等,讓學生體驗網球運動的魅力,提升主動參與性。通過豐富網球教學內容,如賽事觀看、歷史講述、網球器械和服飾介紹等,讓學生在網球文化的熏陶下增強對網球運動的熱愛。
網球運動是一項對協調性、領悟性要求較高的項目,學生學情不一樣,在學習體驗中感悟和提升也不一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體育教學方法很難使學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和科學的教學評價。因此,采用“分層教學法”即可針對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技術水平、個性特征及接受能力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分組,設定個性化目標和指導方案,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情感提升,有利于幫助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斷挖掘潛能和提升技術,有利于培養基礎較薄弱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收獲實效。
網球運動不僅可以作為健身、娛樂運動項目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網球技能,還可在體育課堂的真實教學情境中通過信息化教學方式、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游戲比賽教學方式等將體育品德和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融入教學案例、比賽活動參與、階段性技能項目學習中,真正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團結協作與公平競爭精神、專注能力、體育精神、誠實守信、規則意識、健康的審美能力等素質品質。體育教師通過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情感、態度、技能和知識的結合,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
在網球課程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培育和弘揚體育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徑,培育學生積極的體育態度、良好的體育素養更是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的必備條件,能充分發揮體育學科在“德智體美勞”五育格局中的特殊育人價值和融合育人作用,賦予體育課程創新性的育人功能。
課堂是主陣地,不斷進行教學改革,豐富網球課的教學內容,是發揮網球課程課堂育人的體現。采用“快易網球”法、分層教學法、多球教學法等個性化、分層動態化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循序漸進,運用快速有效、容易接受的方法,通過引入“比賽法”和“一場多分”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網球的樂趣,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形成主體的自覺性,自主地模仿學習網球技術,分析比賽策略和調整戰術,運用自主的評價功能達到對網球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網球初學者能夠快速、容易地掌握網球運動技術,更容易接受網球運動,從中獲取學習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生對課余鍛煉的興趣和喜愛,能夠自發性去參加網球運動,同時在運動中達到主體的道德自覺,有效發揮自身與網球運動相關的道德準則、道德建設、道德自律和道德品質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強化終身體育意識導向,形成網球規則意識、禮儀文化、道德素質等的內化,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地進行體育課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網球運動一項結合有氧和無氧運動,具有高爆發力和高耗體力的陽光運動項目,能很好地促進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網球教學中引入比賽法和“快易網球法”注重團隊合作和集體運動氛圍營造,教師通過對學生技術掌握的磨礪、訓練、糾正和完善,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堅毅拼搏、勇敢頑強、超越自我、敢于挑戰的體育精神;學生通過個人、團隊比賽和訓練,培養自信自強、團隊合作、尊崇規則的體育精神。分層次動態教學法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個性化和針對性教學滿足不同學習能力、 不同學習目標、不同學習方法和學習速度的學生個性化需求,教師根據學生學情通過分組、分級教學,每組對應設定運動目標,采用鼓勵和激勵的方式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和培養應對挑戰、戰勝困難的能力,不斷獲得提升、突破自我。引入信息化教學方式,如翻轉課堂、微信平臺利用等,結合網球課程特點,素材資源融入高水平賽事賞析、剖析,讓學生觀看李娜、鄭潔、徐超越、張耀中、諾瓦克·德約科維奇、拉菲爾·納達爾等國內外優秀網球運動員和比賽賽事,培養學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不畏艱難、永不氣餒、自強不息、公平競爭、友誼與團結等體育精神,達到潛移默化地濡染,實現以德育人,讓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網球運動是集運動外在美和高雅內在美于一體的運動,素有“球場上的芭蕾”之稱,非常講究美感和節奏感,網球比賽能帶給觀眾愉悅和美的享受。相比傳統網球教學注重技術的傳授和掌握,教學改革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在教學初期,初學者興趣正濃厚之時,將網球文化、網球禮儀、網球場地和網球拍等設備的美學設計、網球技術優美的動作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網球運動美學的審美,使其內在審美得到提升。信息化技術教學改革將經典賽事融入教學資源,在欣賞高水平賽事時,不僅是看比賽的輸贏結果,還在于看網球運動員身材美、服飾美、步伐美、擊球動作美、力量展現美、對戰策略美、精神風貌美等,使網球的藝術美扎根于每一位網球運動愛好者的心里。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對大學生德育素養培育需求極大的今天,網球教學不斷進行改革,充分挖掘并融入育人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新形勢下高校網球運動課程建設的必然要求。網球運動教學、訓練和比賽對于高校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均有較高的育人價值,在網球技術和技能教學的過程中深挖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達到體育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全面地、全方位地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教學改革,引入快易網球、多層次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讓初學學生學習網球技術簡單易上手,獲得快樂的同時保持學習和訓練激情,掌握扎實的網球技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綜合素質,充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保持良好的體育態度和終身體育習慣。但是,對于網球教學改革中教學評價手段也是重要一環,如何公平公正、科學合理,以及從思政教育成效角度考核評價學生更是值得思考的,真正達到培養高校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