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海春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求,各高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僅“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而且“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最終實現“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目標。[1]這為各高校在思想政治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深度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指導性意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既是對黨和國家一系列新要求、新論斷的落實,也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進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根本舉措。[2]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是國家從思想政治上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公共政策學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其在踐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課程思政的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潤物無聲的立德樹人目標。[3]因此,合理地將思政內容有效地融入公共政策學的教學過程,是順利開展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前提。基于此,本文在闡述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價值的基礎上,借鑒泰勒的課程開發框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構建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旨在為公共政策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初步方案。
教學設計是一種專業教學決策,緣起于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學習要素分析,落腳于實踐中教學問題的合理解決,是連接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橋梁。[4]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作為連接公共政策學理論與課程實踐的橋梁,其價值在于摒棄課程中錯誤價值觀和在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內容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學設計是摒棄公共政策學中錯誤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從課程理論角度看,課程知識的社會建構是一個充滿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復雜過程,只有通過建構主體對知識的選擇與過濾,一些知識才得以進入課堂成為課程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負載了一定社會背景下的政治信仰、文化價值等符號和意義。[5]公共政策學的課程內容是國外學者依據其所處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特點,通過某種思維方式表達出來的知識體系,反映了特定國家公共政策研究群體的認知取向和價值偏好,并深深地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我國高校目前所授的公共政策學的課程知識雖然經過我國的學者的重新構建,但是并沒有徹底摒棄原有知識中意識形態的影響。教師需要借助“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對知識的分類、分配、編碼、選擇和傳遞,發揮“篩子”的作用”[6],祛除公共政策學中與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沖突的內容。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在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對公共政策學知識進行分類、分配、編碼和選擇,“篩除”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悖的意識形態內容,從思想上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另一方面,教學設計是在公共政策學之中融入思政內容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課程思政建設是將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效融合的過程,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課程之中,讓課程發揮引導人、塑造人、培養人的價值引導功能。[6]公共政策學的課程思政不僅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公共政策學的有關理論和知識,還要促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道德、價值、精神的內在融合,使課程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7]。作為聯系課程知識與課堂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師在進行公共政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融入思政要素。一方面,教師可以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等思政內容,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制訂完整有序、生動鮮活的課程思政方案,實現思政內容在公共政策學課程中的有機融入,以確保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接續性。[8]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知識的“遷移式機制”,從已本土化的公共政策學課程知識的思想理念、價值規范、文化精神中歸納、推理出世界觀與方法論、政治立場、理想信念、家國情懷、人文精神、品德修為、公平正義、使命擔當、職業道德等教育性要素[9],并通過教學設計將這些要素與公共政策知識融為一體,再將其有機地運用于課堂實踐,最終在促使學生習得課程知識的同時,提高其政治素養。
美國學者拉爾夫·W.泰勒在吸取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最新成就和杜威有關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確定課程目標—選擇學習經驗(選擇課程內容)—組織學習經驗(組織學習內容)—評價教學計劃”的課程開發模式。[10]依據這一模式,課程的開發和設計的基本范式可以劃分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基本要素。本文嘗試借助這一框架,基于公共政策學的理論和知識特性,將思政內容融入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全過程,著重突出課程教學的系統性設計,將課程知識與思政內容融為一體,以實現全過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設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教學目標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達成課程目標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1]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是三者的有機統一。其中,德育目標是思政內容的融入點,即將思政內容融入德育目標。因此,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亦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首先,知識目標。課程知識目標是指在結束一門課程的學習后,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根據公共政策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知識體系,公共政策學的知識目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公共政策的內涵,具體包括公共政策的含義、工具、構成體系與基本功能;二是公共政策的構成要素,具體包括公共政策的主體、客體、環境;三是公共政策的過程,具體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選擇、執行、評估、終結等;四是公共政策的分析方法體系,具體包括公共政策量化和質性分析方法。
其次,能力目標。能力目標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應當具備的能力。就公共政策學而言,學生完成公共政策學課程學習之后,應當具備三種能力,即從專業角度觀察和分析公共政策現象的能力、分析公共政策問題和方案規劃的基本能力、運用基本方法獨立研究公共政策的能力。
最后,思政目標(德育目標)。思政目標就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之后,在政治思想上需要產生的變化或提升。就公共政策學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四個自信”、環保意識、人文情懷等思想內容有機融入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進而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教學要有扎實和充分的教學內容作為支撐。在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和供給上,需要關注兩點問題。一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材。現階段,公共政策學的“馬工程”教材尚未發行,筆者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發現,陶學榮、陶叡編寫的《公共政策學(第四版)》比較適合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學需要。二是要選擇適當的思政內容融入點和突出思政教育點。公共政策學的知識點眾多,選擇適當的思政內容融入點是開展課程思政的核心,而思政內容的選擇不僅取決于課程知識點的特點,也取決于施教者的思政教育目標,即思政教育點的選擇(表1)。

表1 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點與思政教育點
合理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呈現課程內容的載體,而且是構成完整和流暢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方式。為使思政內容有效地融入專業知識,教師可以運用講授法、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方式進行公共政策課程思政教學,以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育人效果。
第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比較傳統、運用最為普遍的教學方法。在公共政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敘述、鋪墊、引導和總結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課程思政內容。例如,在講解“中國政策‘試點’過程”的有關理論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我國經濟特區“試點”成功的案例,使學生了解我國政策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煉我國執政黨進行理論創新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特區人民的勤勞勇敢精神等思政內容,進而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課堂討論法。學生通過討論,不僅能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思想政治認識。例如,在講解“認識公共政策決策的模式”內容時,教師可以以“中國與美國應對疫情的決策為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為題進行討論,進而使學生加深對我國公共政策新冠決策模式的認識,認識到我國公共決策的優勢和特點,最終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
第三,案例分析法。教師可通過案例,使學生在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政治認識。例如,在講解“不同公共政策主體在政策體系中的主要活動”等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十四五”規劃過程中多元主體參與過程,使了解學生我國的全過程民主,進而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
在對課程的評價上,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對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知識和能力進行評價,忽視了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評價。因此,新的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所占比例,以更好地反映學生通過學習本門課程后的政治素養的提升情況。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公共政策學學生的最終成績應包括過程性評價(40%)與期末評價(60%)。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表現(如考勤、課堂提問、專題討論等)和平時作業;期末評價為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其側重綜合應用類分析試題,知識記憶類試題的占比應低于20%,以此考查學生運用公共政策學理論分析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政治素養。
設計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是行政管理等本科專業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這不僅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政治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而且需要教師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本文對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對推動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