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蘇立,伍嘯園,王沛君,劉 爽,譚佳璐
(湘南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郴州,423000)
課程思政是指構建全員、全程、全面的育人格局,將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結合,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方式。[1]
首先,課程思政具有主體性。實施課程思政要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其對思政理念的認可度,讓高校各學科課堂成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渠道。教師可根據課程要求和授課對象的情況,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環境,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成效。
其次,課程思政具有全面性。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各個專業教學的環節中,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觀點方法,融入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形成立體多元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先進思想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工作中。
最后,課程思政具有動態性。課程思政處在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教學環境中,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內容與方式方法。
隨著全域旅游和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高素質復合型旅游人才的輸出量越來越受社會關注。但由于長期以來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離,旅游從業人員因社會責任意識不夠而不時出現負面新聞,因此餐飲管理課程思政勢在必行。課程思政不僅在人才培養上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還對培養社會所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必修課,餐飲管理在教學中不僅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更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需要對餐飲管理課程進行剖析,使課程思政的內容落于實處,突破理論化的課程局限,用課程思政充實教學內容,用價值導向輔助虛化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盵2]面對當今深刻變化的社會、形勢復雜的國際環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處理思想變化,堅定理想信念,正是課程思政的作用。
餐飲管理課程依據餐飲企業的經營管理客觀規律,以理論為指導,以業務經營活動為中心,以科學管理思想為主要內容,堅持理論、方法、案例相結合,系統論述了餐飲管理從組織機構到成本核算與控制等各環節的科學理論和方法。[3]餐飲管理教學既重理論,也強調實踐,既基于教材,也注重結合實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
餐飲管理課程分為管理理論與實踐理論兩部分,二者相互影響、互為補充。
1.管理理論
管理理論主要由餐飲管理基本原理、組織機構、預算管理原理、市場營銷和菜單設計五章構成。這些章節清晰闡明了餐飲理論的觀點、原則、方法,重點關注餐飲管理的上層構建。管理理論的思政目標為“三觀并舉,政法先行”。課程教學重點突出對學生的政治法治教育,再加以不間斷的思想教育,共同構建“上揚式”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師在基本原理章節闡述餐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時,可以對世界基本格局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等進行講解;在市場營銷章節中,在講述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可融入人本意識、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管理理論思政教育圖
2.實踐理論
實踐理論主要由原材料采購供應、產品加工生產、酒水銷售服務、宴會經營、成本核算與控制五章構成??梢詫嵺`理論稱為“下沉管理理論”或“泛管理理論”,因這幾章節既有縱覽的管理理念,也有具體的實踐教學,本文根據其與現實的關聯程度,將其概括為實踐理論。實踐理論涉及餐飲管理的具體環節,是餐飲管理理論的可視化表現,設定的思政目標為“綜合素質,‘三觀’主線”。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將“三觀”教育作為主線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成長,同時以政治法治為支線進行輔助,二者結合織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網,共同構建“下沉”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酒水銷售服務章節中,培養學生兢兢業業、勤奮刻苦、堅持不懈、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在宴會經營構成章節中,進行宴會文化的抒懷,由此引申對祖國歷史文化的思考。具體內容如圖2所示。
管理理論與實踐理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兩部分。二者融合統一,方能共同支撐起餐飲管理課程思政的舞臺。

圖2 實踐理論思政教育圖
餐飲管理課程本身帶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實踐”的教學方式是其顯著特點。因此,在以核心能力培養為關鍵的餐飲管理教學中,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法不再適用,需要運用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并能培養其綜合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4]教學設計具體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把握。
1.進行廣泛性的課程思政
一方面,是時空上的廣泛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實現需進行長久的努力,鍥而不舍,始終如一,突出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面。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細節,在微小處見真章。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理解,將課本與實際結合起來,用學生感興趣的事對學生進行思想導引,以加強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是方式上的廣泛性。教師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特性,使用諸如電影、音樂、網絡等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融合學生興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擺脫傳統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的束縛,創新教學方式,自覺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開展教學。[5]
2.進行互動性的課程思政
進行互動性的課程思政也可稱之為啟發性的思政教學,要點是實現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互動,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激發出來,用話題擴展、案例引導等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強調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以此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可將互動性引申為兩種教學方法:其一是案例分析,其二是啟發思考。案例分析就是借助典型人物故事講解、重大歷史事件回顧、時政熱點問題分析,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人格塑造[6]。例如:以地溝油事件為例,以其前因后果與影響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只顧利益、不講誠信的后果;以餐飲業的類型為主題,外延到中國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特色,以邀請學生上臺分享等方式,將課程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學生講述各自心中的那道風味,并以此展現我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側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宣傳。
3.進行表達性的課程思政
表達性的課程思政是上述教學方式的更深層次呈現,將視線聚焦到學生的身上,主要是教師作簡單引導,由學生完成個人化的課程思政表達,與教師的啟發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更進一步地將思政的主導權交至學生手中,類似頭腦風暴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群策群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在課堂上扎根。當然,這種形式還可使學生在收集資料進行探尋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接觸思政內容,完成思政實踐。其中,最典型的是教師通過任務或課題驅動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合作競爭。例如,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解密熟悉的城市,如郴州的餐飲,范圍為整個郴州市區,時長為整個學期,學生以小組形式(允許單人)完成任務。要求以課本理論內容為基礎去考查郴州的餐飲行業,了解郴州各類型飯店的特點、運行方式及經營狀況,對部分飯店進行推介,完成一項涉及郴州餐飲行業的調查,以PPT或Vlog的形式進行分享展示,既將理論融于實踐,又將思政融入實踐過程,讓學生能更好地吸收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時,學生在調查中的求知思考,在總結時的反思自省等也是提升其自身素養的路徑。
新時代,新文化,新風尚,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餐飲管理課程思政必須與時代攜手共進,用更新鮮、更受歡迎的形式呈現。
當代學生與網絡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生對信息的接受更加簡單直接。從網絡入手,無疑更容易抓住學生的心。當下,各主體都利用網絡平臺發聲。餐飲節目如《舌尖上的中國》《品城記》,均通過美食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深厚內涵,這無疑能讓文化自信之風吹進學生的心中,使中華文化的旗幟更加堅定招展。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創作、積極分享,無論是視頻、音樂、照片還是繪畫等形式,只要思想端正、有理有據、富有內涵、積極進取就能成為教育的一部分。這樣,餐飲管理課程思政能夠把短時的課程融入長時的生活,由學生共同譜寫思政的樂章。
近年來,跨界融合成為流行的模式,比如方興未艾的“酒店+”熱潮,依靠多元文化的融合性與完整性吸引人們光臨。而餐飲與其他元素的融合屢見不鮮,知名的如長沙文和友,融入人們對老城市的懷念,不囿于餐飲,在做好飲食之余講好城市文化故事。
餐飲管理教學也可與其他元素融合。首先,從內容和形式上形成融合新媒體。隨著文化的多元與教學方式的現代化發展,課堂教學要走出課本走向現實。其次,餐飲管理理論包含了多學科理論,如經濟學、營銷學、管理學等,亦可用其他專業的視角觀察餐飲管理,增添新思路,豐富餐飲教學。比如餐飲管理與旅游美學的融合。在旅游美學課程中,有關中國飲食、旅游飯店的審美,是最容易與餐飲進行融合的部分。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這兩門課程結合起來。
餐飲管理的學習和思考不僅在課堂上,更在課外、實習和工作之中。人們普遍關注身邊餐飲的安全和食品價格等問題,學習過餐飲管理專業課的本科生更應對其有足夠的敏感度。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注重學生在實習崗位和今后工作中工作效率與思想道德的結合,讓學生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自覺避免和抵制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違背道德的行為。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餐飲管理課程教學開始向綜合性轉變,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素養的提高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剛需。學生需要具備優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較高的綜合素質,以應對復雜的市場需求與就業壓力,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性的體現。
餐飲管理課程思政應力求培養學生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核心能力,使課程不僅有理可言、有例可循、有行可踐,還能有禮可立,為課程教學提供最方便、最有力、最實用的輔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