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蘭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紅色文化教育 滲透策略
紅色文化孕育了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革命先輩和中共黨人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了實現民族崇高信仰不懈奮斗的結晶,彰顯了我國代代傳承的民族精神,與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價值一脈相承。
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無論是對青少年愛國情懷的培育,還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紅色時代的遠去,青少年學習任務的繁重,當代青少年切身感受紅色革命精神,領略紅色文化的機會越來越少,而語文作為培育青少年人文性和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媒介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紅色資源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對學生紅色文化的滲透,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在立足智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文人性的基礎上,注重教材內容的德育成分,以智促德,讓學生接受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的同時,逐步促進自身精神觀念的提升,把紅色文化精神內化為自己優良的思想品質,促使自己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
紅色文化中承載著我國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道德品質和各類情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道德素養塑性期”,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大任,擔當著讓我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使命,語文教育作為中華文化教育的載體,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成分,在進行智育教育的基礎上傳承紅色教育,有助于學生在明確我國國情國史,了解我國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感受革命先烈中共黨人愛國精神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在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中逐步將愛國主義情懷滲入學生的內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促使學生樹立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不懈奮斗的遠大理想,除此之外,從學科角度而言,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學生在對紅色文化產生興趣的同時提升文學素養,增加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積極主動的接觸紅色資源,閱讀紅色經典,了解紅色文化,進而達到傳承紅色文化的目的。
2.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革命先烈中共黨人奮力拼搏甚至是用血和淚“鑄就而成”的,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優秀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充分運用紅色經典,對于學生健全人格,提升素養具有重大的作用。在紅色年代,衍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紅色精神文化,一個又一個的紅色經典故事,軍民團結、百折不撓的井岡山精神,艱苦奮斗、敢闖敢干的北大荒精神,不畏艱險、絕境逢生的長征精神,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西柏坡精神,不甘落后、勇于創新的兩彈一星精神等等,這些紅色經典紅色文化是培育當代青少年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三觀的生動教材。初中階段的學生,是健全人格和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時期,閱讀紅色經典,學習紅色文化可以為學生的思想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現階段物質資源的豐富以及現代家庭教育顯露的不合理之處,當今部分青少年顯現出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出現過激行為,自理自理能力相對較缺乏,對于家長的依賴性較強等缺點,若放任自流終將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質,由此可見,在語文這種注重人文的學科中滲透紅色教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紅色經典中蘊含的人文情操,領略人文經典,讓學生從中領會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謙虛謹慎的紅色精神,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影響并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深挖紅色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最基本的載體就是語文教材,隨著素質教育德育教育的開展,以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推廣,國家特別強調在語文教育中增添紅色選文教學的當下,在語文教材中明顯增加了大量的紅色選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具不完全統計紅色選文達到近38篇,同時在初中教材中具不完全統計也達到了31篇,例如,在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紅星閃耀中國》作者就真實記錄了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情況,向世界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和眾多革命將領紅色領袖的情況,讓學生充分了解到了中共黨人和革命烈士為了民族獨立所進行的艱苦的不屈不撓的奮斗;在七年級下冊重回大家視野的《老山界》講述了紅軍長征憑借著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翻閱老山界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紅軍身上的大無畏精神,除此之外還有像《創業史》《沁園春·雪》《蘆花蕩》《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用殘損的手掌》等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時以此為載體充分挖掘其中的紅色教育成分,在授課時,不僅要注重實現本課的知識目標還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紅色文選,查詢相關資料,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闡述文章背后的故事,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感受革命烈士和中共黨人身上的紅色精神,以此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民族使命感,將紅色文化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品質和精神信念的目的。例如,在講述《老山界》時,就可以結合紅軍長征的背景,過程,老山界的地理因素以及相關視頻,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進行講解等多種形式,達到讓學生身臨其境,從內心感悟領略到“長征精神”的目的,將艱苦奮斗,無所畏懼的精神深化到學生的內心。
2.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開展紅色教育
紅色教育相較于其他教育而言又有其獨特之處,紅色教育應該注重全方位持續性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提升自身精神信仰的目的,語文教育眾所周知,若僅是局限在課堂,僅是閱讀課文那將是非常枯燥的,這種方式的語文教育僅能形成學生淺表的知識目標,而對于情感價值方面將無濟于事,也不利于紅色文化作用的發揮,要想將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紅色經典滲透到學生內心就需要教師充分運用組織課外的實踐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類似于開展課文角色扮演,紅色故事講解、紅色經典誦讀、紅色革命舊址參觀、紅色電影欣賞等活動讓學生深入紅色事跡,近距離的全方位的感受紅色文化,真切感受紅色歲月,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提升學生精神素養,深層次理解紅色經典,感悟紅色革命精神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黃河頌》這篇課文時,就可以采用朗誦的形式,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觀看視頻或紀錄片的形式帶領學生了解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讓學生形成心靈上情感上的共鳴,當達到讓學生共鳴的目的后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誦并配以音樂,讓學生進一步從語言文字中理解詩歌中的情感,感悟詩歌背后的紅色經典。同時,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是在實踐中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采用這種形式的實地參觀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當地的紅色文化,形成對家鄉的榮譽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時,在參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課文講解,讓學生知行合一,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的了解紅色文化,引導學生探尋文章背后的紅色故事,領會紅色經典。
3.在閱讀與寫作中滲透紅色教育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面,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在拓展性閱讀中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開拓自己的思維,以讀促寫,通過閱讀內化于心,通過寫作外化于行,作為教師,在授課時應當有意識的給學生推薦甄選與課文相關聯的紅色刊物或文章,讓學生不僅局限于教材,通過拓展性閱讀讓學生持續性的進行紅色自我教育,在閱讀的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隨筆的形式結合所學用思維感受革命先賢,用文字觸寫自己的感悟,發表自己的觀點,真實細膩的透露自身的情感,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對紅色年代的紅色經典有所感悟,耳濡目染中將紅色精神滲透于心靈深處,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寫作的自主性。此外,在實際教學中,針對紅色閱讀與紅色教育教師還應該注意的是既要注重形成兩者的相統一性,同時還應該注意兩者的獨立性,在閱讀中發揮閱讀的教學功能,在教育中發揮教育的功能性,將兩者有機結合,以混合型教學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增進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營造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此外,該種教學模式要根據學情,文選的價值型以及德育功能的實現有所選擇的進行。
總而言之,紅色文化是黨和民族的先進文化,在初中語文教育中滲透紅色教育,增添紅色經典,讓紅色經典融入書香,讓紅色教育滲透初中語文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與時俱進,既要落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成分,又要與當地的紅色資源相融合,通過教材文選、拓展閱讀、多媒體技術、課后實踐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紅色教育,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將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碰撞,實現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性的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滲透,實現在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促進智育發展的同時,感受紅色經典魅力,領略紅色文化價值,傳承紅色基因,將紅色精神、革命力量內化于思想層次,外化于行為表現的目的,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實現人文性教育的同時,逐步促進學生健全人格,樹立優良品質和正確三觀,形成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