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鳳姣
伴著幽幽的書香,我認真讀完了潘海燕教授及其團隊出版的三部專著中的姊妹篇——《自主生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自主生長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案例》,回想起自己二十多年的從教經歷,心中不由升起很多感慨。二十多年來堅守在教育一線,有幸,對工作對學生還保持著一份熱愛;有幸,在課堂教學中,“授——受”思維積習不太嚴重,能努力朝著成為一名有教學思維品質老師的方向成長。
初心,輕拂愛的和風
1999年9月。秋天。陽邏街第六小學。
一天早晨,學生照例站好隊伍準備做早操。我偶然發現在四年級男生隊伍的最后面,站著一個長相舉止奇怪的男孩。一個四年級的老師告訴我,他剛來的,是個智障兒童,名叫張智星。
無獨有偶。他升入五年級,我聘任為五(1)班班主任。第一節語文課上我聲情并茂地朗誦《我的寫作夢》。突然,“嘭嘭,嘭嘭”的響聲傳入耳際,張智星在那拍桌子,嘴里還“哎呀,哎呀”地怪叫。一節課40分鐘,他拍了七八次桌子,班里的孩子都望著他看稀奇。接下來的兩天,課堂上他都是這樣。這課怎么上得下去呢?要不要讓他站在教室外面?跑了怎么辦?學校為什么要收這樣的智障兒童?為了不讓他在課堂上鬧騰,我試過很多的辦法。罰站、哄他吃糖占住嘴、恐嚇、告家長......一切無濟于事。傷腦筋!郁悶!怎么這么倒霉,遇上這樣的孩子!
黑暗總是在黎明前出現,有心人總會不斷求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接下來的這年冬天,“首屆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時武漢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靳岳濱老師講述的故事啟發了我: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四歲的女兒逛商場。突然,孩子一反常態“哇哇”大哭。無奈,媽媽蹲下身子哄著自己的孩子,擁擠的人們掛包、衣角不停地從臉上擦過,她再才發現,原來自己女兒滿眼的世界竟是大人那肥嘟嘟的屁股和如樹樁般數不盡的大腿。爸爸抱起孩子騎坐在自己的肩頭,孩子這才破涕而笑了。你關注孩子的世界了嗎?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嗎?聽了這個小小的故事,我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一味的想張智星遵守課堂紀律,可我尊重他了嗎?回校后,我開始關注這個與眾不同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個孩子的興奮會隨課堂氣氛不定時發作,特別是教室氣氛活躍時他就會用拍桌子來表達他的喜悅。但是,當教室安靜時,他又會寫很多的漢字,500多個單詞過目不忘。原來,他有超常的記憶力!但是,他從來不與同學交往,下課老跑到操場上獨自溜達。我暗想:這個孩子的內心多么渴望有個玩伴呀!對!反其道而行之!尊重他,表揚他,夸獎他,他能聽懂的!于是,我在班上開展“今天我和你做朋友”的活動,有意表揚張智星的優點——講衛生,會寫字,及時鼓勵班上樂于助人的學生:“杜梅同學真不錯,幫張智星擺凳子。”“張智星上課撕紙片,陶子妍同學摸摸他的手,他就不鬧了。”“張智星摔倒了,胡滿同學主動扶起他”……漸漸的,張智星變了,“興奮”時拍桌子的次數一次比一次減少,一節課40分鐘,他能安靜地坐到10分鐘,20分鐘,課后看著同學們玩耍,乖溜地站在一旁“嘿嘿”地笑著呢!我走進教室,張智星會羞澀地自言自語:“陶——老師。”
在愛的和風中,一朵上帝“寵幸”的花兒漸漸綻開了幸福的笑臉。大家打趣道:“你還能讓鐵樹開花?”其實,說心里話,我只是做了一個班主任老師應該做的,對于每個學生我們又很難做好的——有耐心的愛的教育,不歧視任何有先天差異的孩子。
當班主任頭三年遇到的第一個棘手的孩子,讓我堅信了:愛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我學會了愛學生,并第一次學會了教學生怎么去關愛他人。有了這個“點金石”,之后的多年,再遇到怎樣調皮的孩子,性格怎樣奇怪的孩子,我都能做到靜心、耐心、省心。潘海燕教授這樣說,教師要想成為“人師”,一定要把教師職業作為一種事業追求與精神享受,要有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養,要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塑造學生人格,要以自己的德、才、情給學生潛移默化的終身受益的影響和感化。這種境界也是教師完善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我想,當班主任多年,也許,我還未真正成長為“人師”,但如果一直擁有“師愛”的初心,這一路也會走得輕松愉悅吧?
使命,播灑汗水踏歌行
觸屏時代的到來,智慧課堂也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新模式。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給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也給了我們70后的老師很大的挑戰。2018年4月蘇州為期三天的“翻轉課堂”學習,一節節名師的課堂教學觀摩,讓我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我意識到智慧教育、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已是風靡全球。云技術、物聯網、大數據、新課堂······運用技術支持的學習文化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能做一名思想落后、跟不上時代步伐的老師。
回到學校后,我現學現用,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實踐了一節詩詞誦讀《西江月》的課堂教學。課前,我在學校程老師的信息技術指導下錄制了微課;課中,我在電子白板上打開多種小軟件,嘗試多種軟件交互應用。希沃授課助手、手機白板同頻交互、PPT音像展示、師生同用“人人惠”小平板電子書包······
孩子們的興致,領導和老師們的鼓勵,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從此,我的課堂注入了新時代氣息的源頭活水。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我漸漸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老師,我的課堂實踐也在收獲著可喜的成績。2019年,兩次“道德與法治”賽課,我制作課件得心應手,賽課榮獲市、區級兩個獎項。2020年春天,疫情期間開展網課線上教學,我的參賽作品《采薇》榮獲新洲區課件類三等獎。2021年國慶節,我參加“國家基礎教育精品課”比賽,錄課作品《3.古詩詞三首》榮獲省級三等精品課。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堅守初心,是一種執著;堅守初心,是一份取舍;堅守初心,也是一種心態。在如火如茶的教改浪潮中,我們又在經歷教育“減負”提升優質課堂的考驗,不管怎么改革怎么變化,我永遠記住,只要擁有初心的那個獨特的自己,才會是最深刻最美好的自己。有時候,在這沒有盡頭的路上,會疲憊,會倦怠,但我也始終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是為何要踏上這段征程,是什么讓自己堅守到現在。我愿意,勿忘初心,護花育苗,為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