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董智勇

摘要:目的:探究腦出血患者使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參加研究的60例受試者,選取時間為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隨機打亂分組,為康復組(綜合康復護理)、對照組(一般護理),每組30人,比對兩組間患者預后并發癥情況。結果:康復組發生率偏低,研究分析可得P值<0.05。結論:針對腦出血患者,應該盡早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降低預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關鍵詞:早期;綜合康復;腦出血患;并發癥
腦出血屬于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的致病誘因有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人,常見疾病表現為語言、意識和肢體障礙【1-2】。目前臨床上尚無此藥治療特效藥,據近些年臨床研究顯示,在我國腦出血疾病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給老年群體的預后生存質量和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文章選取我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60名病人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探究腦出血患者使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參加研究的60例受試者,選取時間為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每組患者28人,分成兩組,即康復組男18/女12人,年齡平均值(歲):(52.62±4.43),對照組男19/女11人,年齡平均值(歲):(53.34±3.32)。對比兩組資料,P>0.05,滿足對比要求。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
康復組:給予綜合性康復護理,如下:⑴科室成立綜合性康復護理小組,對科室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其病情和年齡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計劃。⑵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評估患者心理和生理狀態,予以情志護理,關心關愛患者,讓患者感受到情感支撐。⑶在康復護理過程中實施音樂干預,通過播放舒緩的樂曲,使患者放松情緒,安定心情,在音樂指引下進行呼吸和想象訓練,改善患者情緒。⑷根據患者病情恢復程度進行不同的康復護理,如,術后在患者各項體征平穩后,指導其進行體位擺放,按摩四肢,放松肢體,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如翻身、屈膝、背伸等;術后5天可進行橋式運動,此時主要對患者的雙下肢和雙上肢進行功能訓練;術后7天可進行行走、旋轉和平衡訓練;在常規訓練基礎上結合中醫康復療法,于每日晚間行中醫針灸,選穴足三里、手三里、曲池、內關等穴位施針。
1.3觀察指標
通過隨訪調查收集患者預后出現并發癥(壓瘡、肺部感染、泌尿感染和痙攣)的情況,計算最終總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若兩組數據之間p值小于0.05,則代表患者在以上方面,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并發癥
康復組發生率偏低,研究分析可得P值<0.05,詳情見表(1)
3.討論
腦出血的主要發病機制是患者腦顱腦組織壓力持續升高,對神經功能構成影響,最終引起多器官衰竭,出現各種疾病并發癥【3】。近些年臨床醫學研究不斷深入,研究結果證明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重組能力,實施綜合性康復手段后,可刺激大腦皮層,使中樞神經系統實現再次重組,調控機體生理系統功能,促使受損的肢體和感覺功能逐漸恢復【4】。文章研究中對腦出血患者實施早期綜合性康復訓練,結果顯示,康復組預后并發癥發生率偏低,研究分析可得P值<0.05,說明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通過運動康復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腦出血患者,應該盡早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降低以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曾雪艷,蔣麗紅.綜合康復護理在腦出血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1,36(11):112-113.
[2]黃萍,艾麗蓉,高娟娟.神經肌電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療裝備,2021,34(11):183-185.
[3]沈艷梅,劉萍,高天霖,張靜,袁肖肖,倪西美,王瑩.綜合康復護理在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07):1184-1186.
[4]丁妮,王香紅,盧曉娥.綜合康復護理在腦出血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3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