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佳鈺 蘭 欣

“我在番茄事業上吃了很多苦,但番茄也成就了我一生。我是農民的兒子,又是農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報農民,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的責任和使命。”透過這樸實無華而又鏗鏘有力的話語,我們看到了我國著名番茄育種專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李景富初心不改、執著奮斗的一生。這位“科研狂人”五十多年來嘔心瀝血、挑戰極限,實現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番茄種子“零”的突破,讓中國番茄品種完全替代國外進口品種,為國爭光。他還是農民心中當之無愧的“番茄大王”,培育出的三十四個國產番茄系列新品種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遠銷海外,推動我國番茄事業蓬勃發展。一往無前酬壯志,殫精竭慮攀高峰;情蘊黑土番茄香,驚艷世界中國紅——正是李景富教授一生的完美寫照。
李景富教授出生于1943年,那時候物資匱乏、食物稀缺,新鮮果蔬更是難得一見。清貧的生活環境激發了李景富投身農業的志向,他在高中畢業時把農業高校作為自己高考的唯一志愿,將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來改善農民生活、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執念深深埋藏在了心底。
上世紀60年代以前,我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番茄品種,番茄種子基本依賴進口。外來雜交的番茄種子不僅無法留種,價格更是國內番茄種子的百倍,番茄市場長期被“洋柿子”占據。而當時唯一一個國產栽培的番茄品種“6613”品質又很差,被農民們戲稱為“酸溜溜”。口味清甜的外國番茄與酸澀的中國番茄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深深觸動了剛從東北農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的李景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定要培育出屬于中國自己的番茄品種。
李景富1967年留校任教,1968年隨學校下鄉辦學遷到佳木斯香蘭農場。工作和科研環境變了,但李景富堅持科研工作的決心卻一直沒有改變。試驗設備簡陋,試驗資源稀缺,他想盡辦法來克服;沒有灌溉機器,他就自己挑水到實驗田澆苗,白天生活用水量多供應不足,他就趕在晚上澆;舍不得買雨靴,他就光著腳下地,一夜夜挑水,一棵苗一棵苗地澆灌,幾次因為疲勞過度昏了過去。1973年,場校分家,科研工作無法再繼續下去。那一刻,凜冽的寒風讓李景富的一腔熱血覆上了厚厚的霜,他十分不甘心就這樣停止科研工作、放棄自己的“中國番茄夢”。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李景富咬牙作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把剛剛兩歲的小女兒留給妻子照顧,自己則背起行囊帶著年僅四歲的兒子去往呼蘭,投奔當地一位正在進行農業科學研究的老先生。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呼蘭進行科研的日子并不輕松。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李景富沒有住處,只能寄居在小學校里。白天,他全身心投入科研實踐;夜晚,他挑燈鉆研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擠出時間照顧年幼的孩子。有時候他只能把兒子拴在炕上限制活動范圍來保障安全,有時候又只能背著孩子去干活,孩子常常是餓著肚子就在他背上睡著了。面對艱苦的環境和超負荷的勞作,李景富默默地咬牙堅持著,從來不抱怨,更不言放棄。
1974年,東北農學院遷址到阿城,李景富教授重返學校繼續教學工作。直到1980年,學校又遷至哈爾濱,他一家人才得以團聚。此時的李景富教授并不只為結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而高興,更是為“終于可以安安穩穩地進行番茄育種研究試驗”而欣喜。他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試驗中,開始了新一輪忙碌而又充實的日子,一心要把耽誤的時間都搶回來。雖然各種硬件設施依然簡陋稀缺,但他并不氣餒,自己想盡辦法來克服,以求得到最佳試驗效果。沒有恒溫箱,他將種子帶到家中炕頭手動控溫,親自照顧;沒有隔離袋,他就用向日葵葉子代替……為了解農民對番茄品種的需求,收集不同的種質資源,李景富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挨家挨戶走過、看過,以求掌握番茄種植的真實情況;為了追趕研究進度,他披星戴月、廢寢忘食、沒有節假日,研究室的燈經常一亮就是一整夜。蒼天不負有心人,李景富潛心研究十余載,終于在1983年成功將手頭的種質資源進行篩選分離,培育出早熟、高產、抗病、優質雜交種一代——東農702、東農704兩個番茄早熟品種。看著田地里整齊水靈的番茄苗,李景富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上世紀80年代,李景富率先在黑龍江省推廣大棚種番茄技術,推廣早熟、高產、抗煙草花葉病毒、口感好的東農702、東農704番茄新品種,打破了多年來北方保護地單一種植黃瓜的局面。推廣之初非常艱難,為了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利益,打消他們的顧慮,李景富挨個與種植戶簽訂協議,承諾如果種植番茄的農戶收入低于同期種黃瓜的農戶,差額由自己補償。“你種番茄不掙錢我賠”,沖著這句定心丸,有十個農戶和李景富簽了約。
時間到了6月中旬,種黃瓜的農戶都已經把黃瓜賣出去了,大棚中的番茄還沒有“拉紅線”。農戶覺得被騙了,紛紛嚷著讓李景富包賠損失。李景富見此情景倍感壓力,他耐心地與農戶反復溝通,終于查找到了番茄晚熟的原因。在他的指導下,番茄很快變紅、成熟。那時番茄單價高出黃瓜很多,一斤就兩元多錢,而且產量很高,簽約的農戶錢袋子都鼓了起來。當年種一茬大棚番茄就能成為“萬元戶”,很快東農704就推廣到全國大江南北,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番茄品種之一,李景富也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從此,李景富成了農民眼中的番茄種植“百科全書”,發家致富的“領路人”。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沒有耐儲運的番茄品種,所需要的種子必須從國外進口,來自荷蘭、法國等國家的番茄品種再次打入中國市場,每千克種子價格竟然高達8~10萬元人民幣。對于農民來說,種植一畝耐儲運品種番茄,光是種子的費用就要上千元,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李景富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中國市場多大呀,歐洲二十個國家也沒有中國大!這么大市場怎么能拱手相讓呢?一定要育出我們自己的高產、抗病、耐貯品種,把外國品種打回老家去!”國家對此也十分重視,將此科研項目列入“九五”計劃和國家“863”計劃項目。作為我國番茄攻關項目的領軍人物,李景富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這一重任,成為科研隊伍中的領頭羊。
他帶領團隊不辭辛勞地從育種技術、育種材料、育成品種三個方面尋求創新,從國內外廣泛收集了1500余份種質材料,耐心細致地分類、篩選,試圖培育出適合長期貯運的番茄新品種。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李景富及其團隊先后培育出了十多個耐儲運的番茄新品種,不僅育種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種子價格也只有國外品種的五十分之一。同時他們還成功培育出了適宜罐頭及番茄醬生產的專用品種,擴大了我國在番茄再加工市場上的優勢。東農706、金剛、713等新育成的罐頭加工系列番茄品種解決了我國罐頭加工廠原料不足的問題。這些高質量的番茄加工產品還成功打入了國際市場,遠銷中東、東南亞、日本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進入21世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尋番茄最初的味道,對番茄口感風味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李景富率領團隊選育出系列高品質番茄新品種,高糖100、高糖101、高糖102等,這一系列品種可溶性糖含量達7%以上,酸甜適當,風味濃郁,一經推出便受到消費者的好評,而且非常適合采摘、線上線下大的生鮮平臺、團購群等新的銷售方式,每斤售價6~40元,每畝收益可達3~10萬元,效益可觀,現已推廣到全國十多個省市。
病蟲害是蔬菜生產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番茄易染的病蟲害多達40余種,尤以根結線蟲病危害最大。為了尋求根治各種番茄病蟲害的辦法,李景富帶領課題組確定了黑龍江省番茄病毒病主要毒源種群,明確了東北地區番茄主要真菌病害生理小種和根結線蟲優勢種,建立起北方番茄8種病害單抗、雙抗、多抗苗期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程,建立了葉霉病和根結線蟲病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體系。李景富團隊先后育成了7個抗病蟲害效果較好的番茄新品種。其中,部分新品種可抗三四種病害,貨架期長達25至30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李景富還針對耐低溫、耐弱光、耐熱等性狀進行攻關,首次在我國系統地提出了番茄耐低溫、耐弱光、耐熱鑒定技術標準,填補了我國番茄育種領域的又一空白。
作為農業科學家,李景富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他說:“我們的科研只有服務于農民、造福于農民才有價值,我們研究出的優質番茄新品種必須成功推廣出去,才能夠為老百姓帶去實實在在的好處。”為使農民更容易接受番茄新品種,李景富教授經常深入農村進行科技指導,先后到過黑龍江省40多個市縣,培訓了大量基層科技人員和農民,田間地頭到處都是他授課、傳技的身影。他還經常通過電話在線給農民做指導,及時解決農民遇到的疑難問題,為番茄豐收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持。

五十年里,李景富教授育成的番茄新品種已經推廣到黑龍江省的40多個市縣及內蒙古、吉林、遼寧、山東等近20多個省區,累計推廣面積1500多萬畝,創造經濟效益達140多億元。李景富教授育成的番茄新品種成功替代了昂貴的進口品種,切實地讓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們都親切地稱呼他是“中國番茄大王”。面對來自各方的贊譽,李景富教授總是謙虛地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又是農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報農民,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我這輩子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一名人民教師。”提到自己的教師身份,李景富教授非常自豪。從教五十余載,他一直奮斗在教育一線,將自己畢生實踐和科研所得傾囊傳授給他的學生,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學子,使番茄科研后繼有人。
李景富教授先后為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了8門課程,每年授課時間不少于200學時。教授對待教學的態度嚴謹而又耐心,雖然同樣的課程已經講授了無數遍,知識點早已爛熟于心,但不論多忙,他也要在課前仔細備課,做到沒有任何遺漏。他還非常注重將生產實踐經驗及科研最新進展充實到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本領域的最前沿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教授非常注重學生的學習質量,至今他還堅持著給本科生上一節專業導論課,幫助他們從學習伊始就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授不斷探索最適合的方式和方法,以形成自己的“獨門秘籍”。比如在教授《種子學》這門課程時,他生動地將小小種子比喻成造福人類的小天使;講細胞降解酶在種子發芽機制中的作用,從種子生產一路講到種子商品化,解讀其中蘊含的各種知識點,充分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幽默風趣又“干貨滿滿”的教學風格,不僅讓學生們學習到了專業知識、了解種子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更引起他們對今后種業發展方向的關注與思考,使學生們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
“科學來不得半點兒虛假。要想出成果,必須自己親自去做,親自下地,親自動手,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紙上談兵。”李景富教授經常這樣告誡學生們,他自己也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只要農民需要,他就會到他們中間去,走家串戶去普及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為他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難題。”作為李景富教授的學生,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院長王傲雪對他最為了解。他幾十年如一日,講在農民家的炕頭上,吃在農民家飯桌上,住在農民家溫室里,足跡遍及我省50多個市縣的所屬鄉鎮,內蒙古、山東、北京、天津等地都有他的身影。他為農民授課累計400余次,超過萬余名農民接受過他的培訓。他的手機和辦公室、家里的電話全部向農民開放,幫助農民解決各種棘手的難題,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不走的農業咨詢專家”。有李景富教授的榜樣行動在前,學生們也養成了做研究身體力行的好習慣,在學習生涯中頻創佳績。

李景富教授不僅在教學上使學生受益良多,在生活中也給予了學生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溫暖。遇到家庭貧困的學生,教授會貼心地盡量減輕對方的經濟負擔,不讓生活的壓力影響學生的學業。教授曾經帶過一位幼年父母雙亡、一直跟養父母生活的博士生,了解到對方家里生活條件很差后,他熱心地為學生補齊了學費,每個月還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資助她的學習和生活,一直持續到她博士畢業。這名學生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學者。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用李景富教授自己的話說:“這樣的學生不想方設法幫助,老師會失去個好學生,國家會失去個好人才。”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一大批學業優秀、人品正直的高素質人才成長起來,許多學生考取了全國重點大學的博士生,成長為省內外多個科研單位的中堅力量和學術骨干,在農業科研攻關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五十多年來,李景富教授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全部貢獻給了我國的番茄育種事業,他帶領科研團隊攻堅克難,共主持國家科技攻關等各類項目40余項,創造出趕超國外番茄育種技術的驚人業績。汗水澆灌出花朵,榮耀伴隨著成功。李景富教授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2項。先后榮獲國務院政府津貼,國家和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推廣標兵稱號,農業部第三屆中華農業英才獎;省勞動模范,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優秀博士生導師,省模范教師,省十佳公仆稱號,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評選為2014-2015年度黑龍江省高校教師年度人物,2018年作為帶頭人評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感動龍江年度人物,2019年度榮獲龍江最美科技工作者,建國70周年70人模范人物,2021年榮獲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突出貢獻獎”,2021年榮獲中國老科協百名優秀老科技工作者黨員稱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景富教授依然豪邁堅定地說:“我至少要再干十年,一定要讓中國番茄品種完全替代國外進口品種,讓中國的番茄進一步走出國門。”如今,這個宏愿在李景富教授堅定的步伐下逐步實現著。盡管前方的路會充滿更多的荊棘坎坷,但是他堅信,只要心中蘊有中國紅,前路飄蕩番茄香,他就一定能攀上番茄科研更高的山峰,再創輝煌。

(周佳鈺,黑龍江東方學院新聞系學生,本刊實習生;蘭欣,本刊記者,實習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