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航空運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在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創業事件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及創業自我效能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創業意向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變量、環境變量以及以自我效能感為代表的中介變量。個體變量主要包括個人背景因素、人格特質和認知特征等,環境變量主要包括創業教育。
本文在總結歸納相關經典文獻和觀點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大學生人格特質、高校創業環境與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
多項研究表明,創業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所謂人格特質,是個人心理思維及行為模式的綜合體,對個人行為影響較大。國內外許多學者都選擇將個體的人格特質作為創業意向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行研究。Yaser Hasan Salem Al Mamary等(2020)對沙特阿拉伯海爾大學261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內控性、冒險性、主動性對創業意向有顯著影響[1];Biswas Abhijeet等(2021)通過對印度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創業意向決定因素依次為成就需要、控制源、風險承擔傾向、創新性、自我效能等[2]。
經過前期訪談及調查,本文將從人格特質的四個方面,即風險偏好、成就需求、內控性及創新性,探討其與大學生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
1.1.1 風險偏好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風險承擔被認為是創業者特質的核心維度。曹科巖等(2020)以廣深地區四所高校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冒險傾向、自我效能感和成就需要與大學生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3]。
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1:大學生風險偏好水平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1.1.2 成就動機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關于成就動機的理論,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在研究中發現的高成就需求者喜歡從事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做出決策[4]。張秀娥等(2019)以吉林省、北京市、上海市、湖南省、四川省等地228名調查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檢驗發現成就需要對創業意向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5]。
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2:成就需求與大學生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1.1.3 內控性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內控性是描述人們相信能力、努力或他們自己的行為對周圍發生的事情起決定性作用的維度。Robinson Peter B.等(1991)認為創業家比非創業家具有更高的內部控制傾向[6]。Ana Iolanda Voda等(2019)通過對羅馬尼亞兩所重要大學的270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內控性、成就需要和創業教育是青年學生創業的重要決定因素[7]。
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3:內控性與大學生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1.1.4 創新性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1912年,約瑟夫·A·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他認為創新性是創業者最為重要的特質。Xuan Chen(2021)以425份全國大學生有效問卷數據為基礎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創新、風險偏好人格有利于創業意向的形成,大學的創新氛圍越好,越有利于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形成[8]。孫崇文等(2019)和陳孝強(2019)的研究均表明大學生的創新特質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9-10]。
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4:大學生創新特質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創業環境就是對創業者創業思想的形成和創業活動的開展能夠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總和。高校創業環境在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趙蕾婷(2019)以291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得出創業課程和創業實踐對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11];Daniel Yosseph Tesfaye(2021)通過對埃塞俄比亞阿爾巴明奇大學360名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選修過創業課程的學生與未選修過創業課程的學生在創業意向上存在顯著差異[12];鄒媛園等(2020)以三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492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參加過創業大賽的大學生創業意向顯著強于未參加過創業大賽的大學生[13]。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創業課程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H6:創業競賽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H7:創業實踐與創業意向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式量表,分別從創業意向、人格特質、高校創業環境等測量量表中的問題陳述進行評價。調研樣本選擇南航金城學院在校大學生,利用專業的“問卷星”平臺錄入問卷,并通過各學院專業輔導員、授課老師等將電子問卷轉發至學生QQ群和微信群等。問卷收集時間從2021年5月初至2021年9月。共發放54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47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本文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數測度量表內部一致性。一般認為,總量表的α系數大于0.8,分量表的α系數大于0.7,則認為整個量表才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運用SPSS 22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可知本研究所設置的所有分量表的α系數均大于0.7,總量表α系數為0.954,表明整個量表的信度較高。
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對數據進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調查數據的KMO檢驗值為0.950>0.80,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253 06.369,顯著性為0.000,說明該問卷的效度良好。
將個人特質中的風險偏好、成就需要、內控性和創新性以及高校創業環境中的創業課程、創業競賽和創業實踐與大學生創業意向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的相關關系:人格特質中,成就需要與風險偏好(r=0.467,sig<0.01)、內控性(r=0.661,sig<0.01)、創新性(r=0.696,sig<0.01)呈正相關關系,說明追求個人成就的大學生都敢于冒險且有嚴格的自控性,并勇于創新。成就需要(r=0.304,sig<0.01)、風險偏好(r=0.495,sig<0.01)、內控性(r=0.449,sig<0.01)、創新性(r=0.442,sig<0.01)與創業意向正相關。其中風險偏好與創業意向相關性最高,說明高風險偏好的學生,他們的創業意向可能會更強。

表1 Pearson相關系數表(N=547)
高校創業環境中,創業課程與創業競賽(r=0.772,sig<0.01)、創業實踐(r=0.804,sig<0.01)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學習創新創業課程增強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意識,參加創業競賽、創業實踐都需要一定的創業知識,這些都離不開前期創業課程的學習。創業課程(r=0.515,sig<0.01)與創業意向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創業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越重要,這部分學生的創業意向就會越強;創業競賽(r=0.429,sig<0.01)與創業意向呈正相關關系,即認為創業競賽越重要的學生,他們的創業意向可能會越強;創業實踐(r=0.480,sig<0.01)與創業意向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創業實踐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越重要,這部分學生的創業意向可能會越強。
由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風險偏好、成就需要、內控性、創新性、創業課程、創業競賽、創業實踐均與創業意向顯著相關,因此本研究以創業意向為因變量,以人格特質及高校創業環境為自變量,利用SPSS 22,采用強制進入回歸分析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變量回歸結果
由表2可知,模型中方差膨脹系數在1.793~3.547之間,小于10,說明進入回歸模型的自變量之間沒有明顯的共線性問題存在;調整后的R2為0.396,表示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一般但可使用?;貧w方程的sig值為0.000<0.05,表明因變量與全體自變量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因此,可以建立線性模型。
模型中,人格特質中的風險偏好、內控性和創新性的t檢驗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都是顯著通過的,而成就需要變量的回歸系數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因此,假設H1、H3和H4成立,假設H2不成立。高校創業環境中,創業課程、創業實踐的t檢驗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都是顯著通過的,而創業競賽沒有進入回歸模型。因此,假設H5和H7成立,假設H6不成立。
綜上,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因素主要有風險偏好、內控性、創新性、創業課程及創業實踐。
人格特質方面,風險偏好對創業意向的影響作用是最大的,當一個學生冒險傾向越高,他就越可能從事創業這種高風險的事業。創新是創業的手段和基礎,大學生創業更需要有創新意識,因此創新特質越明顯的大學生越有可能選擇創業。內控性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最低,內控性越高的學生越相信要通過自己而不是他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們畢業后選擇創業的可能性會越高。成就需要不會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這是因為成就需要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是通過職業價值觀的間接作用表現出來的。具有較高成就動機的個體,如果注重的是智力激發、變動性、創造性、利他主義等內在職業價值,創業意向將會增強;如果注重的是領導關系、工作環境、生活方式、經濟報酬、成就、聲譽、同事關系等外在職業價值時,創業意向將會減弱。相對于普通高校大學生,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更大,他們畢業后更加注重的是職業的外在價值,這也是為什么成就需要不會對其創業意向產生影響的原因。
高校創業環境方面,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均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且創業課程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大于創業實踐。這是因為參加創業競賽、創業實踐都需要一定的創業知識,這些都離不開前期創業課程的學習,因此創業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大于創業實踐。而參加創業實踐,不僅可以將創業課程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來,而且在創業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學習一些新技能,這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創業興趣。因此,參加過創業實踐的學生畢業后創業的可能性會高一些。本研究中創業競賽并沒有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這與麥上鋒[14](2016)等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一致。近幾年,金城學院參加創業競賽的學生人數雖然逐年增加,但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學生,他們參加創業大賽的目的就是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至于畢業后是否創業他們覺得距離自己太過遙遠,這與學校創業教育沒有較好地融入學科當中有很大關系。
首先,民辦高校應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民辦高校不僅要建設一批具有學科特色的學生實踐基地來加強實踐性教育,還要改變教學方式,采取“主動協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模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企業家思維。其次,民辦高校應加大對創業教育方面的投入,建立創新創業案例庫,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學校應該將創業教育納入大學生的人才培養計劃,并從大一就開始設置相應學時的創業課程。同時,學校還應該與校外企業合作,構建校外創業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去創業公司實習的機會,與校外企業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此外,學校還要加強創業教育隊伍的建設,加大對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增強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提升廣大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及指導學生進行創業競賽、創業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