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律縈 周楊靜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書籍對傳統紙質書籍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人們花費在紙質書籍上的精力越來越少,但紙質書籍的文化性與情感性始終是電子書籍難以代替的。因此,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為了傳統書籍的振興,書籍設計需要有富有生命力和創新的表達。互動體驗類書籍給市場提供了新的機會。互動一詞最初來源于物理學,是指兩個或多個物體之間相互的作用和聯系。如今,互動設計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已經延伸拓展到包括現代書籍設計在內的各個領域。互動類書籍與其他普通書籍的顯著區別在于具有游戲體驗性,因此,讀者能夠以愉悅的心情翻閱書籍。文章通過分析互動類書籍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互動類書籍目前在市場上的優勢與劣勢、互動類書籍的設計策略來探究互動體驗視角下的現代書籍設計。
關鍵詞:互動設計;體驗設計;書籍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4
在傳統書籍設計中,讀者往往被定義為被動的接受者。而互動體驗視角下的書籍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尊重讀者的閱讀習慣,豐富讀者的體驗。讀者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參與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參與者,更是情感上的參與者。同時,書籍也正在逐步修正以文本內容為主的觀念。
1 互動體驗視角下的現代書籍在國內外發展現狀
1.1 國內發展現狀
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表示,在幾年前,別人到他的事務所能看到許多精彩的書籍作品。而如今,他想看到耳目一新的書籍則要到北京和首爾去[1]。大師這句話就是對我國書籍設計現狀的一種肯定。我國著名的書籍設計師有呂敬人、朱贏椿、洪衛等。
縱觀國內市場,互動體驗類的書籍在兒童與青少年的書籍設計中應用得比較廣泛,針對成人的優秀互動類書籍較少,且質量參差不齊。幾年前,《秘密花園:一本探索奇境的手繪涂色書》脫穎而出,這本全書僅有264字的成人涂鴉書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這是一本既能涂鴉又能尋寶的書籍,在潛移默化之中可以提升讀者的審美能力,其作為解壓神器迅速在各大圖書網站爆火,甚至在發行后的一年中依舊占據實體店暢銷榜前10名。由此看來,無論是出于追求文化與審美,還是出于釋放生活壓力,成年受眾對于互動體驗類書籍都有極大的需求。
1.2 國外發展現狀
國外的書籍設計師們很早就開始研究互動體驗視角下的書籍設計,并且一些互動書籍早已在市場推廣并獲得很高的熱度。例如,美國女編織藝術家伊瑪·布很喜歡在書的邊緣做文章,在書中附上編織品的凹凸效果,觸摸的時候可以感受這件作品的質感[2]。此外,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對亞洲的設計理念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在書籍設計中嘗試使用不同材質的紙張,大膽創新,提出著名的“五感”理論,即書籍設計不光只局限于在視覺上給讀者帶來新的體驗,還包括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1]。
2 互動體驗視角下書籍設計的優勢
2.1 趣味性
互動體驗視角下的書籍具有趣味性。從表層意義來看,趣味性是指娛樂性,而光是娛樂性遠遠不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這里的趣味性不僅僅是在互動過程中給讀者一個好玩的體驗,更多的是一種認同感[3]。比如《樂趣童書系列之小貓頭鷹奧奇》,這是一套很受歡迎的觸摸書。書中有各種各樣形象逼真的小動物,還有很多質感不同的材料。其中有一只小鳥身上的毛發,用的就是非常接近真實觸感的材料,這能夠讓讀者直觀感受到那些小動物的特征。通過視覺與觸覺上的互動,再加上故事情節的渲染,孩子們的認知就更加深刻了。同時也能逐步培養兒童讀者對書籍閱讀的興趣,真正實現寓教于樂,這便是互動體驗視角下書籍帶來的趣味性。
2.2 藝術性
互動體驗視角下的書籍具有藝術性。在很多讀者看來,那些簡單常見的形式會使他們感到乏味,反而一些稍微復雜且“離經叛道”的形式會更加具有吸引力[4]。互動類書籍設計的藝術性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新穎的視覺元素、異形的書籍封面、特殊的開本大小、有創意的裝幀結構、別出心裁的閱讀方式等。
小開本的書籍具有便攜的特征,比如《芬蘭人的噩夢》。這本書放在手心翻閱大小正合適,書籍的內容是用簡單的漫畫形式講述芬蘭人的各種社恐日常。比如受到別人突然贊許時候的不自在,想要出門的時候聽到鄰居開門的聲音便躲在門后不敢出去。這些小漫畫深深引起了筆者作為一個社恐人士的共鳴,這樣的小開本書籍似乎也符合社恐的內涵,表現出了小開本書籍的藝術性。除此之外,脫口秀演員李誕的作品《候場》的封面設計也非常獨特,黑色的背景上放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小鏡子,當讀者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就能透過鏡子看到自己,既簡約又引人深思。
2.3 創新性
互動體驗視角下的書籍具有創新性。比如《Mother Book(孕媽日記)》是一本專門為孕婦設計的書籍,那些準媽媽們可以在里面記錄特殊的幾個月。這本書越往后翻,書籍中的肚子就越鼓,整體的造型非常可愛也具有創新性。再比如,童年時期非常喜歡的偵探小說《冒險小虎隊》,每一章的結尾都會有一個問題,旁邊是一個很暗的灰色區域,那個區域里面是答案,肉眼看不見,需要用這本書附贈的解密卡才能看到。這個解密卡的原理是莫爾條紋現象,這種在閱讀過程中設置障礙的設計方式反而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3 互動體驗類書籍設計現存的問題
3.1 形式與內容不統一
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書籍設計的內在性要求。如今,市面上部分書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互動,甚至對書籍進行過度裝飾。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使得書籍成本大大提高,助長了社會上的虛浮之風。一本優秀的書籍會同時擁有好的內容與美的形式。比如呂敬人先生的《梅蘭芳全傳》,在形式上,這本書的書邊左翻是梅蘭芳的造型,右翻是生活形象。在內容上,文字與圖形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給讀者帶來了形色俱全的全新視覺享受[5]。
3.2 抄襲現象嚴重
每當一件優秀的書籍作品得到社會關注后,其形式就會被大量抄襲模仿,這些仿制品大量流入市場,就會很快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還有一些盜版書籍用一些低劣的紙張和材料,使得互動體驗變差,人人都應該抵制。原創性得不到保證,這不僅是互動類書籍存在的問題,也是整個設計行業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國藝術設計一味如此,最終很可能會形成一個不健康的商業格局。
4 互動體驗在現代書籍中的設計策略
4.1 通過文字達到引導作用
文字的互動性在于對讀者進行引導,從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針對不同的讀者,文字上的編排組織也各不相同。考慮到兒童理解能力有限,閱讀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針對兒童受眾的書籍可以適當調大字號,減少文字部分。而針對成人受眾的互動型書籍,字體的編排不僅要舒適,更要注重運用情感化的表達方式。
洪衛的作品《愛不釋手》曾經被評為“2015中國最美的書”,這是一本口碑兩極分化的書。實用主義者認為它形式大于內容,還會掉紙屑,覺得買它很不值得;然而感性的讀者得到這本書會如獲珍寶,認為這本書是作者思維的成長,他們能夠從書中感受到作者隨著年齡增長在思維上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讀他的人生。這本書很厚重,沒有頁碼,也沒有除了字體以外其他多余的設計元素,書中的內容是作者的隨筆,就像是在看日記本一樣,非常有親切感,這些隨意且零散的文字促進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情感互動。
4.2 通過圖形強化視覺體驗
在書籍設計中,圖形的互動性主要體現在那些具有創意的圖形能夠吸引讀者并強化視覺體驗。比如《書妝》系列的裝幀設計,書的整體形狀是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B”,是英文單詞“BOOK”的首字母,字母中間的兩個圈在封面上進行了鏤空的處理。當讀者看到這本書的外形時,就會聯想到這本書的內容是與書籍裝幀有關的。異形的書籍設計總是能夠在一大堆書籍中快速引起讀者的注意。
4.3 通過色彩營造互動氛圍
色彩設計在書籍設計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在人們自由的想象中能表達出非常豐富的情緒、意境、文化內涵。因此,在進行色彩設計之前,應該充分了解書籍表達的主旨與思想感情,從而作出一個符合書籍調性的正確的選擇,達到視覺上的最佳效果[6]。高純度和強烈的色彩對比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沖擊,會顯得年輕時尚、活力四射、充滿個性。而低純度的色彩組合會顯得溫柔、質樸、冷靜。
雷子彬設計的書籍《沃伊采克:排印舞臺》中,附贈了紅色的眼鏡,戴上眼鏡閱讀可以使讀者看到頁面中隱藏的文字,這和《冒險小虎隊》里面解密卡的設計異曲同工。此外,也可以使讀者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性格破裂下的心理狀態,這就是色彩在書籍與讀者的互動中發生的作用。
4.4 通過材質凸顯藝術氣質
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氣質,比如木材會使人感覺樸素;金屬使人感覺冷漠;玻璃使人感覺純凈;布料使人感覺穩重;紙質使人感覺清秀……材質的選擇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兒童書籍經常選用棉布這種柔軟的材質,以防堅硬的材質對兒童造成傷害。
材質的創新會給讀者帶來全新的五感體驗。如朱贏椿的書籍作品《蝸牛慢吞吞》在封面設計上使用了昂貴的荷蘭進口紙,文字部分用了起凸工藝,封面上只有一只小蝸牛在灰色的紙上爬,蝸牛的爬行痕跡則用了UV處理,只能在特定光線下看到,需要讀者耐心體會。這本書在視覺元素上并不張揚,通過特殊材質與工藝的處理表達了蝸牛的人生哲理,增添了許多意蘊。
朱贏椿先生的另一個書籍設計作品《設計詩》也令人印象深刻。封面的材質是紙箱上的紙板,設計師在設計的限制和約束中進行了創新,用廉價的紙與單純的字表現出了詩意的感覺,封面設計也充分表達了《設計詩》的主題。
除此之外,《中國彝族傳統服飾圖典》也是具有民族性與趣味性的書籍設計作品。書中介紹的所有的彝族服飾都來自私人收藏,之前從未公開過,藏品年代均在清末至民國,是傳世的精品。在封面設計上,取用彝族最有特色的服飾樣式作為裝襯主體,壓凹在布料質感的特種紙上,服飾紋樣和嵌于服飾樣式中的文字采用燙金工藝,提升視覺和觸覺上的豐富度。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型材料不斷出現并在實踐中得到運用,這也為書籍設計提供了更多創新的可能。
4.5 通過結構增強書籍意蘊
特殊的書籍結構能有效增強書籍的意境表達。一本書從左往右翻還是從上往下翻,還是前后左右都可以翻,特殊的翻閱方式能豐富體驗感。附帶精美的裝飾構件也能體現書籍的質感,比如《中國記憶》,這本書將傳統文化中虛實空間的概念表達得淋漓盡致,銜接處設計了一個類似盤扣的造型設計,并且用白玉掛件裝飾,讀者在翻閱書籍之前需要先解開這個掛件,增加了書籍的可操作性,加強了人與書之間的互動。
書籍的結構也包含開本的設計,不同的開本給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長長瘦瘦的開本顯得優雅、精致,符合詩人的氣質;而寬寬胖胖的開本顯得正式、嚴謹,適合用于教材、科普這一類書籍;而圓圓小小的開本顯得可愛、親切,非常適合小朋友的繪本或者童話故事書[7]。選擇一個合適的開本不僅能夠使讀者閱讀過程流暢,還能更加準確地表達書籍的內涵,就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芬蘭人的噩夢》這本書。如今,小開本的書籍非常普遍,是因為人們對書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比如睡覺之前閱讀的枕邊書,旅游途中隨身攜帶的讀物,這些都是需要用小開本進行設計。
4.6 通過閱讀方式促進情感交流
由于傳統書籍的閱讀方式幾乎一成不變,人們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因此,通過特殊的閱讀方式對書籍設計進行創新也是市場和讀者所期盼的。《不裁》是由南京設計師朱贏椿先生設計的,書籍將沒有切好的頁面裝訂起來,讀者需要使用書中備好的紙刀,一邊裁開一邊閱讀。這種“裁一頁,讀一頁”的獨特方式賦予了閱讀的節奏感,充分調動了讀者的主觀能動性,這本又樸又雅的書籍曾先后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和“世界最美的書”獎。
此外,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純手工制作的藝術繪本《樂舞敦煌》,這是由書籍設計師洪衛制作的。設計師精心選用了毛邊紙,運用了拼貼的藝術手法,極其巧妙地營造出敦煌傳統文化的歷史氛圍。并且設計師在封面上設置了一個小驚喜,就是書籍開口處的鉛條,閱讀之前需要拆開這個鉛條。只有第一次閱讀時才能擁有這個體驗,這會使讀者更加珍惜。書籍側面鉛條的設計不僅貼合敦煌傳統歷史塵封的基調,還營造出了一種神秘氛圍,讓讀者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便身臨其境[4]。
5 結語
當讀者翻閱紙質書籍時,紙張之間的摩擦聲、觸摸到各種紙張材質的不同手感、書中散發出的氣味以及紙質書籍的文化性與情感性始終是電子書籍所難以代替的。在文化創新的時代大背景下,現代書籍設計已經打破常規,人們對書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如今,人們常處于高壓狀態,互動類書籍意義非凡,其趣味性、創意性、藝術性增強了人們的閱讀體驗,真正實現了從閱讀到“悅”讀,使人們開始重視傳統紙質類書籍,拉近了書籍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 張珂.互動理念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2] 鄭伊航.書籍的互動設計及其情感表現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3] 趙頻.書籍的互動設計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0.
[4] 霍文彤.障礙設計在當代書籍中的運用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8.
[5] 李碧菡,李俊艷.淺談格式塔理論在書籍裝幀中的應用分析:以呂敬人書籍“梅蘭芳”為例[J].藝術科技,2017,30(4):250.
[6] 黃詩琪.基于互動性特點探析現代書籍的動態設計[J].品牌,2015(2):130.
[7] 孫敏.基于互動理念的書籍開本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2019(8):76-78.
作者簡介:宋律縈(1998—),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
周楊靜(197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廣告設計、包裝系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