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真 吳鎮

摘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農耕社會的標志,也是我國傳統道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早起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由于當時我國大部分居民的主要勞動是農業耕作,而農業耕作又需要把握各種自然規律,所以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二十四節氣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在新的歷史時期,二十四節氣又被有效融入了視覺設計中。可以說,應用二十四節氣進行視覺設計,是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視覺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3
0 引言
來自中華民族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的智慧結晶。盡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它似乎邊緣化了,但是人們在生活當中仍然需要順應時節,順應大自然,這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體現。
在今天這個新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二十四節氣又給視覺設計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元素。而應用二十四節氣進行視覺設計,既別具一格,又是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1 二十四節氣在視覺設計中的重要價值
二十四節氣文化源于我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一帶的特點是四季氣候分明。由于當時整個社會處于以農耕為主的狀態,而農耕生活又離不開對自然規律的把握,所以人們也就開始探索自然規律,進而結合傳統的道家文化創制了二十四節氣。社會不斷發展,二十四節氣的內涵也從純粹的農耕規律,擴大為一種民俗文化。同時,現代化的農業耕作,如蔬菜大棚等的普及,一系列現代化技術都使農業擺脫了二十四節氣的束縛。再加上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二十四節氣對當代社會的指導價值已經越來越小。盡管二十四節氣已經不再是人們生活中必須遵循的規律,但是人們了解節氣、順應時節的需求沒有變,再加上二十四節氣是一種民俗藝術,可彰顯人的自然屬性和滿足國人的情感需求[1]。
2 二十四節氣文創產品的視覺表現
文創產品,即文化與創新元素的組合。它既要體現出藝術性,又要具備實用性,還必須加入創意,比如冬奧場館就是典型的文創產品。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可作為文創產品的素材,其具有極好的表現力(見圖1)。由于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化內涵,與生活具有不少關聯,所以開發價值很大。比如北京某景區就引入了二十四節氣方面的元素來吸引游客,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圖樣,并將該圖樣與明信片、手機殼、魔方等各種文創產品相結合,成為基于二十四節氣主題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創產品之一,在市場上深受歡迎。
開發文創產品應當具有明確的目標用戶群。通常來說,熱衷于文創產品的群體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人一般比較關注新鮮事物。而老年人對于文創產品的關注度則相對小一些。但是,年輕人又一般對二十四節氣比較陌生,在這方面的興趣沒有老年人那么足。畢竟,很多老年人都經歷了城市化程度不高、工業化還并不發達的時代,農耕文明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而年輕人,尤其是在城里長大的年輕人,在這方面就遠不如老年人。因此,基于二十四節氣的文創產品既要展現出二十四節氣的特征,又必須與年輕人的心理相契合才行。這就要求設計方案必須跨界,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與時尚、科技、生活、手工等大膽結合,使文創產品在展現出二十四節氣特征的同時,還能以其具有時代性的特色元素而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3 基于交互繪本的二十四節氣視覺表現設計方案
3.1 二十四節氣圖形設計研究
我國很多典籍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了不同角度的闡述,有的典籍將音律融入農耕生產的節奏,而在道家的經典當中,其把二十四節氣與一些哲學原理融合,體現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同時中醫理論也對二十四節氣有諸多研究,認為養生必須遵循節氣才行。有的典籍也闡述了二十四節氣與候車時間的關系。總之,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可謂博大精深,也可以從中引申出多方面的意涵。從這個角度來說,節氣的內涵已經不僅僅是“節氣”,更代表著一種普遍性的,指導日常生活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也往往是古代書畫的重要元素,比較出名的有《春牛圖》和《九九消寒圖》。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除了用于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外,在人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發揮著良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它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工具,還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文化。
在應用二十四節氣設計文創產品時,必須挖掘出它背后的文化內涵,幫助人們從中華文明的根中尋找到心靈的棲息地。這就少不了對不同的語言釋義的提煉與重組,從節氣對應的語言釋義展開想象,以展現節氣文化中的“形”。例如,要想表達關于立秋的節氣文化,可用麥田的圖景展現農村秋收時的盛況。同時,把體現出時代感和當地特色的一系列元素都有機地加入設計方案中。例如,安徽有一作品是用羽毛、布料制成一只“公雞”,再縫在兒童帽上面,以“雞”的諧音“吉”寓意“吉祥如意”,形成可理解、易傳播的現代視覺符號[2]。
3.2 二十四節氣繪本的設計研究
繪本將豐富的圖案和簡練的文字搭配在一起,容易受到青少年的喜愛。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創作繪本,是一種在青少年群體中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其基本的設計原則在于三方面。
3.2.1 根據不同讀者群的需求設計
繪本的主要讀者群是少兒和成年人,所以在設計前要對這兩個讀者群展開調研,結合他們的需求來設計。
從兒童讀者群的需求來看,由于他們的年齡特征,更需要在繪本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根據相關的課題研究,11歲之前的兒童往往表現出形象思維,對于缺乏形象感的元素是很難感興趣的。在這一階段,他們對于那些擬人性質的元素具有親近感。同時,兒童的好奇心也比較重,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往往會很感興趣。因此,在基于二十四節氣設計兒童繪本時,無論是配圖還是文字都要做到盡可能生動,從而喚起兒童的好奇心,提升他們閱讀繪本的興趣,讓兒童從形象化的內容中學到新知識,同時引發兒童讀者群的共鳴[3]。
而成年人與兒童在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別,所以繪本的設計也要體現出差異。比如,成年人的理解力一般較強,更喜歡探究一些具有深度的東西。同時,成年人也往往喜歡一些具有實用性,能夠直接指導日常生活的東西。所以,在設計針對成年人的二十四節氣繪本時,要將一些具有深度的內容與二十四節氣有效融合。比如可以融入一些關于養生文化方面的內容。當代人由于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等,通常對養生知識比較感興趣,所以這樣的繪本就容易在成年人群體中得到共鳴,易受到成年讀者的喜愛。
3.2.2 情感化設計原則
提升繪本的可視性與情境性,更好地促進讀者理解繪本。比如,通過某一條主線,再結合不同種類讀者群體的心理特點和理解力,在單向時間線中循環,以一年四季的輪回為坐標,將一年中所有的節氣分布到一年四季中,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節氣”。例如,到了春分應當抓緊下田耕作、清明是民俗中祭祖的節氣、到了大寒應當食用臘八粥等。總之,將節氣常識與節氣文化內涵組合在一起。所有的故事篇幅不可太長,一般在15到20分鐘。特別是對于面向小孩子的繪本來說,其篇幅最好控制在15分鐘之內。否則,如果故事篇幅太長的話,他們的專注程度就容易下降。這樣,在跨越時空、多種感官刺激的交互狀態中,讓受眾如同觀賞大片一般閱讀繪本。通過這些設計,讀者不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民俗文化,還能夠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得到更優質的閱讀體驗,且收獲頗豐。
3.3 二十四節氣繪本的交互流程研究
這是一個電子閱讀高度普及的時代,同時傳統的紙質書也持續發展。所以,二十四節氣繪本應當在這兩種閱讀載體中交互。
比如,要方便讀者運用移動終端下載二十四節氣繪本,在小程序上閱讀,開展互動。在互動過程中,無論是聽覺、視覺,還是觸覺,都會在人的大腦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反饋信號,從而讓人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交互,又在交互中產生不同的行為認知。對于二十四節氣繪本來說,如果采取線上閱讀的方式,那么往往要進行一些觸屏操作,在操作中實現與二十四節氣文化主題的交互,并分別從文創產品的外觀、交互中產生的感知,以及受眾產生的聯想等角度出發,使受眾與節氣文化交互。
為讓讀者獲得各種具有收獲感與滿足感的交互體驗,在設計電子繪本的過程中,必須設置多方面的交互模塊,如可感知重力、環境等的模塊。
4 節氣視覺表現的線上、線下應用方式
視覺表現分線上、線下兩個部分。相對來說,線上表現更符合時代潮流。同時,年輕人對線上表現更感興趣,而老年人對線下表現更感興趣。
一是通過日歷,將節氣同日期和月份對應。這樣不但方便人們平時的查閱,而且掛在墻上或者放在床頭,也能夠起到裝飾作用。比如,某臺歷選用了大紅色作為底色,用傳統書法撰寫不同的節氣名,再分別搭配與之對應的古詩詞描述節氣的詩情畫意,設計方案充滿濃厚的古風氣息。這種方案尤其會受到年齡較大的用戶群體的喜愛,或是受到一些農村家庭的喜愛。
二是微信公眾號。這是最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推廣平臺。同時,也是普及程度最高的線上平臺之一。不過,不同公眾號推文的質量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一些公眾號甚至只是用于引流的,還有的推文屬于標題黨。所以建立高質量的二十四節氣公眾號,才能夠贏得受眾的信賴。
三是節氣APP或小程序。這種形式已經相當普遍,受眾通過APP或小程序了解節氣文化會更加方便。在當代人幾乎離不開手機等移動設備的背景下,節氣APP或小程序推出精美的節氣插畫,可大大增強受眾的體驗感。因此,節氣APP或小程序也是廣受歡迎的一種線上表現手段。
四是網絡和移動端的節氣宣傳。盡管其比線下活動效果要差一些,但是它的成本較少,而且它的覆蓋范圍很廣。目前,家用電腦和移動網絡都可依季節變化,對其界面進行調整,不會對使用者的操作造成任何影響,因此它被用戶普遍采用。此外,還可將節氣的內容作為手機的屏幕主題,或者作為手機的屏保主題,這種主題既接近現實又富有時代氣息,易于激發人的情感表達。百度瀏覽器曾采用過這樣的方案,在每一個節氣,用戶打開瀏覽器時都會彈出一幅相關的插畫,QQ也曾在登錄時彈出節氣界面。
由于當代人多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所以在日常使用的網頁及軟件適時展現二十四節氣的影像,可以有效普及二十四節氣文化。
五是線下活動。這是廣受歡迎的一種活動形式,并且其面向的受眾也是比較廣的。受眾可以直接到現場感受到不同的節氣及其蘊含的文化。
5 結語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農耕社會的一種標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歷史時期,二十四節氣在視覺設計方案中也得到了應用。可以說,應用二十四節氣進行視覺設計,既能體現視覺設計的特色,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傳統文化,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 常慶男,孫玉倩.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67-69.
[2] 楊睿,姜在新.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現代視覺設計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11):151.
[3] 陸婧怡.淺談信息科普類視覺設計: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出發[J].西部皮革,2020(24):107-108.
作者簡介:王童真(1996—),男,山東臨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吳鎮(1982—),男,馬來西亞人,博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