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哲”是滿語,意為“東方”。赫哲族人民居住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帶,其孕育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為中國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前,赫哲族文化遺產淹沒在城市化建設中,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基于研究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迫切性,文章從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條件及來源追溯著手,分析赫哲族人民的音樂形態、保護價值等,探究赫哲族非物質遺產失傳的原因,并針對其原因提出創新措施。
關鍵詞: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3
1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追溯和保護價值
1.1 來源追溯
赫哲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與中原聯系較少,具有獨立的語言系統,且沒有規范化的文化脈絡,大量的音樂文化無法通過文字系統得到記載和傳承,只是依靠口頭傳述。赫哲族是勤勞、樂于奮斗的民族,人們熱愛生活,歌唱大自然和勞動的美好,音樂便是他們生活的產物。赫哲族音樂具有原始性,能滿足赫哲人民娛樂的需求。基于周圍的不可為因素,赫哲族音樂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特色。
由于赫哲族人生活的地理區域比較特殊,位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帶,加上古代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赫哲族先輩過著漁獵生活,以漁業為生,家家戶戶都靠著大江里的魚生活。《烏蘇里船歌》就是赫哲族人的生活寫照,即用音樂作品表現人民生活,其中“阿朗赫赫尼那赫雷給根”像是赫哲族人在漁船上向江里撒下大網并撈出很多江魚時,水灑到江邊的聲音,展現了赫哲族人民對漁業豐收場景的喜悅之情,而后續竹笛的出現則刻畫了赫哲族漁業豐收、熱鬧非凡的場面,反映了赫哲族人滿懷熱情、幸福奔放、熱愛生活的性格。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獨樹一幟,且世代流傳、不斷發展。
可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基于研究、傳承的迫切性,應大力宣傳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1.2 保護價值
1.2.1 經濟開發價值
經濟開發價值是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條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價值[1]。在傳承保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需要具有經濟頭腦,注重文化、經濟兩手抓,實現相互成全、相互影響的目標。這樣既傳承了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帶來了經濟效益。
1.2.2 審美藝術價值
赫哲族民歌語言直白爽朗,歌詞內容展現了幸福生活,節奏生動活潑,歌詞修飾語的豐富多樣等,直接反映了民歌的特點。從《烏蘇里船歌》中就可以看到這些特點。大跳顯得曲調詼諧生動,直奔主題的爽朗快活之感迎上心頭。這樣的大跳也體現了東北人民熱情爽朗的性格特征。在聆聽赫哲族民歌作品時,聽眾不僅常常被婉轉的歌聲、誘人的旋律打動,還能了解到赫哲族人民互幫互助、為人友善的精神品質。然而,赫哲族的民歌和舞蹈之所以可以不斷傳承,一部分原因在于赫哲族的服飾,給予人們審美的體驗,包括做工精美的“薩滿衣”“薩滿帽”,在表演舞臺上搖曳生輝,為赫哲族的表演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形態
2.1 說唱藝術——“伊瑪堪說唱”
赫哲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曲藝形式——“伊瑪堪說唱”,它是赫哲族人民表達情感的重要藝術形式。以東北特色和鮮明的特點吸引了海外學者,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演方式是結合講故事和演唱兩類元素,由一個表演者口頭敘述,此過程并無樂器的加入,完完全全依靠表演者自身的渲染能力和音樂理解能力,進而使觀眾產生共鳴。
2.1.1 藝術特點
伊瑪堪說唱是一種成熟的藝術表演,無論是題材還是表演形式,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與規律。它根據說唱內容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瑪堪大唱,是以說為主的表演,民歌內容多是借由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生產勞動頌揚歷史人物,表現其熱情高漲的氣勢、獨特的漁獵生活、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征,以及對真善美、假惡丑的明確立場。小唱即伊瑪堪小唱,是以唱為主的表演,內容多展現情感,風格常傷感憂郁。伊瑪堪唱詞里面常有襯詞,即加入了當地語言特色的語氣詞,與唱詞沒有相關意義,借用抽象的語言為聽者提供無限的遐想,常見的如“咦”“哈”“嘿”“啦”“吶”等。
2.1.2 傳承價值
伊瑪堪說唱來源于赫哲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它是對赫哲族文化的總結,是研究赫哲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很多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民俗學家基于其的文化價值,將其看作最為核心的資源。通過伊瑪堪說唱,不難發現赫哲族文化滲透著對自由的向往、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求等積極向上的審美觀,這對赫哲族人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員都有一定的審美意義。
2.2 非遺小調——“嫁令闊”
“嫁令闊”意為小曲,包括小調、兒歌、號子等多種體裁。有一些曲子表演較隨意,形式較自如,可根據場合變化即興添加唱詞。如今,“嫁令闊”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赫哲族的音樂也來源于生活,其將生活習俗融入音樂中,作戲劇化處理,進而細致入微地影響其文化。由此可知,“嫁令闊”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的內容有漁獵生產、男女愛情、民俗風情、家鄉山水等,其表達的感情和寄予的希望真摯感人,人聽著就能想象出鮮明的畫面。赫哲族民歌的一大特點是男女分腔,并不在一起混合演唱。演唱形式多為獨唱,鮮有對唱。調式常為民族五聲調式音階,習于徵、宮、羽調式,極少出現變化音,節奏統一,旋律平整。
“嫁令闊”的襯詞很特別,如“啊啷啷赫呢哪”“赫呢哪”“赫赫呢哪”“給根”等。其襯詞的加入具有任意性,可以在全文始終,亦可當作虛詞穿插其中。襯詞之后加以“給根”為結尾。其旋律呈波浪形,節奏具有劃動性,主要原因是赫哲族人民經常在劃船時高歌,并按照韻律唱出詞、調。
3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原因
3.1 赫哲族傳承人數減少, 傳承人老齡化加劇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密,繼承材料需要保密,導致赫哲族非遺文化宣傳不足,進而失傳。另外,傳承人通過口、腦、肢體語言等傳承赫哲族非遺文化,承擔著具態表現赫哲族活態非遺文化的任務。傳承人的衰老成為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重要原因。
3.2 城市化的建設逐步侵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互聯網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使我國現代文明不斷發展,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不斷進行文化交融。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很多現代元素的東西,如流行音樂、影片、網絡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赫哲族人的生活[2],使赫哲族人的生活方式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發生偏離。
3.3 搶救、保護工作不到位
要明確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方針,在當時的情景下,突出搶救性保護的優先地位具有重要意義[3]。政府資金投入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研究較少,缺少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政策,缺乏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懷。政府應推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個人、企業部門、社會團體中。因此要增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教育、科技、商業相融合的意識,利用科技升級、商業運作等手段激發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活力。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文化承載的樞紐,又能驅動經濟發展。
4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體制機制
4.1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體制
4.1.1 整理與保護赫哲族的文獻素材
針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的嚴峻形勢,相關的文化管理人員要及時整理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語錄,記載成冊。另外,需要實地考察赫哲族,將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口述材料轉換為文字材料。同時,響應各級博物館、文化企業,大力宣揚即將消失的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播放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幻燈片,收集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等。
4.1.2 開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鼓勵學校開展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宣傳有關赫哲族的文化內容,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赫哲族文化;讓藝術家走進學生課堂,親身講述赫哲族的文化生活,增強學生的認知興趣,廣泛傳播瀕危的赫哲族音樂文化。與此同時,培養大批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建立高水平的赫哲族文化宣傳團隊,一傳十、十傳百,將赫哲族文化發揚光大。
4.1.3 政府宏觀調控,加大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懷力度
政府應出臺保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政策,加大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財政投入。另外,針對傳承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守思想,政府需要引導傳承人樹立文化多樣性的意識,加強人民對文化的保護。
4.2 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機制
基于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失傳,建設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創新場地,其場地可提供沉浸式的音樂體驗,讓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傳承在人們心中。一共可分為五個步驟。
4.2.1 線上與赫哲族非遺傳承人溝通與交流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現實調查的困難,可以通過線上與繼承人溝通和交流,更快地接觸一手資料,更有效地了解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與傳承人視頻交流,讓傳承人通過網絡表演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嫁令闊”“伊瑪堪”等,調研者通過電腦記錄,會后總結。同時,傳承人可以講述其特點,生成教學視頻進行推廣;傳承人亦可講解赫哲族的少數民族語言,通過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的結合,利用網絡傳承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4.2.2 研發赫哲族非物質遺產的音樂軟件
統一整合線上交流、溝通后得到的一手資料,請編輯軟件的工程師研發軟件,對軟件進行資源匹配,創新資源的表現方式,使其具有娛樂性和文化性,全面向手機應用市場推廣。
4.2.3 開拓音樂空間
為音樂體驗者提供能充分展現音樂天賦的空間,既提供有關赫哲族音樂的樂器,又可為其搭建藝術表演舞臺。引入錄音棚及音樂專業人士為赫哲族非遺文化服務,將這些由專業人士錄制的作品收藏成冊,從商店售賣出去。另外,讓群眾體驗真實樂器的演奏過程。例如,體驗鼓與口弦琴,與此同時,觀看教學視頻,指導體驗者正確演奏。
4.2.4 提供DIY服務
相關DIY(自己動手制作)制作教程和樂器圖片可以在相應的應用程序中查看,同時介紹演奏視頻和樂器知識背景,將文化滲透到趣味當中。動手體驗不僅可以增強趣味性,還可以使群體感同身受地了解赫哲族非遺文化樂器的構造,同時傳播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群體可自己選擇輕松金屬或者竹質材料,自己動手做各種赫哲族非遺文化樂器,也可銷售擺件、小飾品等。
第二,群體根據簧片搭建口弦琴,自制口弦琴,體驗赫哲族音樂特色。
第三,把赫哲族非遺樂器模型藏在土壤里,讓音樂體驗者體驗挖寶的趣味,挖出赫哲族非遺樂器并演奏。
4.2.5 實施“音樂空間”服務
給音樂體驗者充分展現音樂天賦的空間,提供赫哲族音樂樂器,搭建藝術表演的舞臺。例如,音樂體驗者線上結識樂隊隊友,并線下組建自己的樂隊,店鋪可無償提供器材(僅限在應用程序中結識的隊友),在店鋪經營場所范圍內使用。
5 結語
赫哲族作為傳播東北薩滿音樂文化的少數民族之一,在中國民歌界的地位舉足輕重,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其自然之光、捍衛神靈、祭拜祖先、為民除害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傳承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展現創新思維,將給讀者帶來啟發。創新是國家提倡的發展戰略,沿著這條思路展開,會發現弘揚、傳承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困難重重,而是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參考文獻:
[1] 張鴻雁,于曄.從赫哲族“烏日貢”大會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J].藝術研究,2008(1):50-51.
[2] 劉雪竹.現代文明下郝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中國外資,2012(9):280.
[3] 童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實困境的深層原因及其對策[C]//中國文化館年會征文獲獎作品集.北京:光明出版社,2018:602-607.
作者簡介:上官依涵(2001—),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