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科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作為學校唯一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對促進學校人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京醫科大學作為專業性醫科院校,如何利用好社科聯這個團體,克服人文發展中的困難,發揮自己的特色優勢,促進學?!按笊缈啤睉鹇缘膶崿F,是文章主要探討的問題。文章從學校人文社科及社科聯發展現狀出發,找出目前制約社科聯在學校發展的因素。結合學校特色,制定相應對策,促進南京醫科大學社科聯繁榮發展。
關鍵詞:高校;社科聯;專業;發展情況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0-0006-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自此,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科發展進入新階段,對學校人文社科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文社科發展中,社科聯是促進全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當前學校存在的唯一學術性群眾團體,在學校社科發展整體規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南京醫科大學作為醫科類專業院校,其辦學理念中強調“醫學與人文融通”。與綜合性院校相比,人文社科發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社科聯在學校中所處的地位與影響也有其特殊性,如何在這種環境中把握好發展方向,平衡好利弊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論述決定了南京醫科大學迫切需要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結合學校特色,本研究對學校目前社科聯發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做出總結及提出對策[1]。
一、南京醫科大學社科主體情況
表1、表2反映出作為南京醫科大學申報人文社科類項目的主力馬克思主義學院與醫政學院師資情況,從中可以看出高級職稱人員普遍年齡偏大、人員職稱結構不平衡、青年后備力量缺乏。因南京醫科大學是醫學特色專科院校,除以上兩個以人文研究為主體的院系外,只有外國語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及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從事人文相關研究。
二、社科聯在南京醫科大學的發展現狀
南京醫科大學社科聯成立于2018年,自建立校社科聯以來,學校立項社科聯項目共32項。在同類別高校中所占立項比例較小。針對人文社科類項目,學校將社科聯項目定位為“市廳級”級別,是學校僅有三大類主要的市廳級人文社科類項目之一,社科聯項目是校級項目與更高級別類項目的橋梁與紐帶,肩負著對學校高級別、高質量項目的培育與孵化作用。其次,社科聯的職責定位決定了,其在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培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等方面對學校發展有著關鍵性影響。
三、社科聯在南京醫科大學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目前經過對學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員及申報過社科聯項目的負責人的調查訪談,針對南京醫科大學社科聯項目相對較少,發展相對不完善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下制約因素:
(一)其他級別項目影響
社科聯人文社科項目在南京醫科大學被認定為市廳級課題,但其申報難度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申報難度相當,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資助額度相對較多,由于這兩類項目不可兼報,因此許多青年教師更傾向于選擇申報后者。其次,社科聯項目研究周期短,很多老師反應在兼顧本身有的科研與教學任務的同時怕沒有更多精力完成此項目。
(二)人文社科研究關注度不足
從事人文社科的研究者、決策部門的領導者,對自然科學研究成果關注度較高,忽略了人文社科工作的特殊性,人、財、物配置不盡合理,忽視了能對目前存在或出現的重大社會問題進行預測和宏觀調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作用。如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年末從醫政學院剝離,科研基礎較為薄弱,思政教師人手相對不足,教學壓力大,大部分教師很難分出較多精力從事科學研究,導致教師隊伍整體科研能力提升緩慢。
(三)人文社科管理人員不足
目前,人文社科項目管理方面,只有一個人文社科管理辦公室,需要管理該校社會科學項目、平臺、成果、論文等一系列人文社科全方面工作,管理人員不足。由于人文社科專業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學校的社科聯也受辦公室管理,無法對學校的人文社科狀況進行有效科研資源整合和精準評估判斷[2]。
(四)管理模式過于行政化
目前南京醫科大學管理模式將重點放在科研經費的管理、科研機構的設置、規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在管理上過于強調科研人員的服從和遵守,過于依賴獎懲規則和制度約束等手段,忽視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
(五)缺乏項目前期培育及科研過程監督管理
社科聯人文社科項目缺乏前期的專家指導,導致項目質量很難得到提高,影響中標率。另一方面,有個別申報者為提高申報的成功率,會夸大前期研究成果,在填寫項目組成員時,會將科研能力較強、職稱較高的人員編入項目組,但這些人員并不會真正參與項目研究,一旦項目主持人完成了申報工作,項目便會被擱置在一邊,直至臨近結題方才匆忙趕出一兩篇文章交差,項目的完成質量不理想,這也暴露出在科研過程監督管理上的漏洞。
(六)激勵機制不健全
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人員感到科研壓力大,申請社科聯項目等困難重重,人文社會科學課題、論文等的獎勵幅度相對較小。盡管南京醫科大學出臺了多種科研管理辦法,但多數集中在對刊物級別和科研成果的數量的要求上。科研激勵機制往往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造成科研成果只增數量不增質量。更因缺乏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打擊了科研人員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影響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七)成果評估機制不足
由于缺乏積極的科研激勵性評價機制及剛性考核激勵機制,部分教師缺乏自身發展的內生驅動力,滿足現狀,對自身要求不高、不嚴,表現為申報社科聯等項目不積極、不主動。學校對于人文社科類科研項目支持力度不大,配套的人文社科類科研管理體制不完善。直到近兩年才有相關類別專項的設立和較少的經費配套投入[3-4]。
(八)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人才主體結構不平衡、科研人才培養制度不完善
從表1、2可以看出,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科青年人才職稱結構以講師為主,許多青年教師的工作基礎較為薄弱,主體結構不平衡。缺乏系統性、針對性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度,缺乏針對不同背景的人文社會科學類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制度,人才問題不能只重引進,輕培養。這樣會導致不能深入挖掘人才潛力,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最終制約了校社科聯主體發展。
四、特色類專業院校社科聯管理工作的未來展望
(一)創新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組織機構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和學術組織體制,設立獨立管理機構和專門的人文社科類學術委員會等組織。提前布局,充分調動馬克思主義學院、醫政學院、護理學院教師以及行政人員的積極性,發揮科研隊伍的學識和挖掘人文社科發展的潛質。充分調動人文社科管理辦公室的積極性優化社科專職管理人員配置,注重與江蘇省社科聯及兄弟院校社科聯的經驗交流,實現人、財、物、信息等資源的最佳配置[5]。
(二)做好人文社科發展頂層設計,明確科研管理目標
加強頂層設計,確保相關政策落實到位。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例,學校目前已經根據國家各項文件要求出臺了一系列加強馬院和思政學科建設的政策文件,尤其在教師的科研課題申報、學術帶頭人選拔等方面,都已經或者正在著手出臺專項政策扶持,后期需要確保文件落實到位,真正有效地激勵教師科研積極性。
其次,要切實落實人文社科的重要地位,發揮特色類專業院校社科聯的作用,就要把人文社科建設規劃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目標之中,有重點有步驟地實現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就醫科院校的性質來說,人文社科發展應實行“揚長避短”“擇優扶強,文醫交叉、突出特色”的策略,將重點放在那些能夠產生突破的傳統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已有的醫科強勢學科邊緣發現并培育新的人文社會學科增長點,形成新的交叉學科的優勢,樹立“大社科”發展戰略,鼓勵人文學科與醫學學科交叉滲透[6-7]。
(三)改進科研管理協調機制及項目預評審制度
在現有的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需利用多元化手段建立全面的信息交流平臺,為校內科研人員和校外企業提供迅速、便捷的信息服務,把社科聯等平臺納入系統化管理。同省社科聯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將各種課題信息公布于網上,為研究人員提供各種科研信息。建立人文社科“走出去”“請進來”交流機制,學習兄弟院校社科聯建設的成功經驗,積極參加省社科聯各項活動,邀請社科聯專家進校宣講,等等。建立項目預評審制度,組織專家對于申報項目書進行評審與指導,對于經過專家評審,認為較為優秀的社科聯項目,應給予校級層面的立項支持和培育。
(四)創新科研評估機制,加大獎勵力度
實行激勵機制,要注意積極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將正激勵和負激勵相結合,個人獎勵和集體獎勵相結合。高校要建立一套客觀、公正、量化和長效的創新能力激勵機制和考核制度,以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評價方法,完善評價主體,采取科研業績核定與專家定性評價兩種方式進行評估,建立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績效激勵制度[8]。
(五)完善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
加強人文社科學科帶頭人、專業負責人在學術領域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積極培養與引進人文社科人才,建立合理可持續的人才發展策略。例如認真落實教育主管部門關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按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標準配足配強思政課專任教師隊伍,努力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涵建設,優化學科方向,繼續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加強人才梯隊建設,以省社科聯等上級人文部門政策為導向,培育或引進一定數量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鞏固和強化醫學人文的特色優勢地位。
(六)夯實社科平臺,提升教師隊伍科學研究能力
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高校應優化調整相關研究平臺,利用好特色類專業院校社科聯陣地,從政策、資金投入等方面注重人文社科平臺的申報與建設工作,激發教師隊伍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例,依托已經申報成功的社科聯立項的社科基地平臺,設立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相關校級思政研究平臺,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活動,擴大學術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明確醫學人文研究院和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寧基地)研究方向,整合研究隊伍,增加科研產出[9-10]。
五、結論
綜上所述,從社科聯在南京醫科大學的發展現狀出發,以提升社科聯工作發展為目標,結合學校特色人文社科工作,在肯定成績及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協同各個部門,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突破瓶頸、解決困難,進一步推進社科聯在學校的發展,振興人文社科事業。
參考文獻:
[1] 楊慧,許悅,楊鳳敏,等. 高校社科聯建設工作現狀分析與發展研究[J].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1,39(05):131-133.
[2] 張裕晨,邱均平,趙騰. 新時代我國省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與特征分析——基于2009—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統計數據[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08):68-74.
[3] 鄭霖. 淺談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 教育現代化,2019,6(70):252-253+259.
[4] 馬慧,鞏冰. 高?;鶎涌蒲泄芾憩F狀及對策分析[J]. 考試周刊,2012(02):151-152.
[5] 楊桂梅,盧春艷.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繼續教育研究,2010(11):75-76.
[6] 韋文華. 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現代企業教育,2012(13):85-86.
[7] 單淇,周思佳. 高校社科聯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思路探析——以河海大學社科聯為例[J]. 科技與創新,2019(08):53-55.
[8] 楊紅秀. 高校社科聯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J]. 高教論壇,2012(06):135-137.
[9] 柳沙玲,龍海明. 論高校社科聯學術管理機制的健全與創新[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147-151.
[10] 徐燕剛,庾光蓉. 高校社科聯的管理定位與管理策略探析[J]. 天府新論,2009(06):100-102.
(薦稿人:王萱萱,南京醫科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