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職勞動教育的實用價值,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勞動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端正認知,加強勞動價值認同;多元實踐,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完善評價,建立以評促勞機制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勞動課程建設策略。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勞動教育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9-0021-0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育工作應當“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總體目標。可見,國家對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高等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應當基于辦學特色和學生實際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要求。如何體現高職院校的教育優勢、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勞動教育,是高職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將其中蘊含的勞動智慧滲透到高職院校勞動課程教學中,既能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又能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學會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增強學生的勞動情感和勞動技能,使其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職勞動教育的實用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勞動價值,擁有將勞動與學習緊密結合的耕讀傳統,提倡以勞動塑造人的品格和體魄,這些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念構成了傳承和發展的關系,對新時代的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指向作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勞動價值
勤勞是中華傳統美德,對勞動的肯定和贊美在我國古代著作中多有論及,如《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中寫道“慎之勞,勞則富”,強調勞動與財富之間的關系;《古今藥石·續自警篇》中論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也”;《清仁宗味余書室全集》第35卷《故一·民生在勤論》中論述“農夫不勤則無食,桑婦不勤則無衣,士大夫不勤則無以保家”。這些觀點均肯定了在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中勞動均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辛勤勞動,包含了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如“頭懸梁、錐刺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典故,均強調勞動者應有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這與當代提倡的“釘子精神”“工匠精神”相一致,體現了勞動價值觀的一脈相承。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耕讀結合
我國傳統文化堅持“耕讀傳家”的價值取向,提倡既從事農業勞動又發奮讀書的生活方式,以耕田謀生,以讀書修身,逐漸形成了我國特有的“耕讀文化”。例如,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治家篇中告誡子孫,“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間接表達了反對輕視勞動、好逸惡勞、不學無術的觀點。明末清初的理學家張履祥也主張“治生以稼穡為先”,他還認為從事農業勞動能夠使人保持良好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已經不局限于農業勞動,但勞動與治學相結合的傳統思想卻一以貫之,是當前勞動教育理念“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的最好詮釋。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以勞樹德健體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勞動能夠培養人的優良品質,還能夠強身健體。《國語·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中記載了公父歜的母親所言,“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這句話是教育公父歜懂得勞動能促進思考、激發良善之心,而貪圖安逸則不懂節制、易生邪惡之心的道理。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思想家顏元也認為,勞動能夠“治心”,使人“心存”而“身修”,認為“養身莫善于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倦,日益精壯”。這些傳統思想教導人們要樂于勞動、善于勞動,以達到身體與精神協調統一、以勞樹德健體的目的。
二、高職院校勞動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對勞動教育認知不足,組織統籌欠缺
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往往存在重智育而輕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的情況,雖然目前國家明確了“五育并舉”的要求,將勞動教育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本質及內涵缺乏足夠的認知,僅僅將其視為一種簡單的“體力勞動”。此外,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在勞動教育的場所、師資及設施等方面難以滿足需求,校企合作也容易出現企業缺乏信任、學校不愿擔責、學生興趣不高等情況,能夠提供一線勞動崗位的企業不多,導致勞動教育在形式、內容及方式上過于單一。總體而言,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尚未意識到應當基于頂層設計完善勞動課程體系建設,并通過有序、有效的組織統籌,使勞動課程更好地與時代特征、黨的教育方針、校園文化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相融合。
(二)勞動教育核心模糊,真實情感缺失
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核心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與勞動素養,尤其注重“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認真、大膽創新”等工匠精神的培育,但追求短、平、快的近代工業理念容易對這一目標造成干擾甚至沖擊,導致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偏離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職業精神,教育核心模糊,使部分學生在畢業就業時缺乏長遠眼光,局限于眼前小利而放棄鉆研專業技能,未能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此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缺乏在勞動中實現夢想、開拓創新、獲得幸福感的體驗,出現勞動觀念薄弱、不珍惜勞動成果等現象,這對以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三)勞動教育氛圍淡薄,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高職院校對勞動知識的傳承力普遍不足,在學校的宣傳載體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較少、引導力較小,涉及勞動教育的社團活動更是少之又少,校園勞動教育氛圍淡薄,同時缺少與現代勞動模式相匹配的發展理念,如缺少符合新媒體時代特點、人工智能時代特征的腦力勞動等科學認知,導致學生關于勞動的認識不甚了了。
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職勞動課程建設策略
(一)端正認知,加強勞動價值認同
將勞動教育視為意識教育、思想教育,將勞動意識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對此,高職院校應當建立科學、完善、精細且多樣化的勞動教育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勞動、尊重勞動、參與勞動,將勞動認知、勞動實踐和人生感悟三者合一,使勞動教育成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經路徑。當前社會中尚存在一些輕視勞動、不尊重工人的錯誤觀念,因此進行高職勞動課程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解決教師與學生的內心困惑,端正他們對勞動的認知與態度,使其樹立“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其區別只在于社會分工不同”的觀念,增強其勞動價值認同。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著名人物的事跡與突出成就等內容,凸顯主題。如在課堂中引入活字印刷、造紙、火藥、指南針等古代科技成就的內容,啟發學生體會勞動人民運用智慧創造勞動成果的過程,認識這些令人驚嘆的勞動成果都是通過勞動實踐一步步凝練而成,由此形成寶貴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師還可以借助古代名人賢士的教誨或事跡,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如引用清代經學家李文炤《恒齋文集》中的論述,“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榆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間,是一蠧耳”。批評貪圖享受的好逸惡勞之人,他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做不好,只不過是徒生在世間的一只蛀蟲,毫無價值可言。引用明末清初的理學家張履祥的話,“夫能稼穡,則可無求于人;無求于人,則能立廉恥。知稼穡之艱,則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則能興禮讓”告誡人們唯有親自參與勞動、自食其力,才能真正保持人格獨立,才能知廉恥禮儀,保持正直高尚的情操品德。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相融合,不僅能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能引導學生認識勞動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巨大價值,進而加深學生對勞動重要性的認識,堅定學生以勞樹德健體的理念。
(二)豐富形式,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
勞動是一項需要身體力行的活動,因此高職院校勞動課程建設既要注重理論內容的設計,也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授課形式上,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親身實踐相結合,綜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在課程設計上,應當將勞動技能講授與日常勞動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情境教學。此外,勞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還應當走出校外、走進生活,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勞動課程具有連續性和生活性,讓學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積極參與勞動,使學生扎實掌握勞動理論知識和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例如,我校立足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開設了“應時而作”的課程,即基于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節氣與勞動之間的關系,結合二十四節氣設置形式多樣化的勞動實踐活動。如將校園中一片閑置土地規劃為勞動試驗田,給不同班級劃分了責任區,根據廣西農業特點種植一些農作物。通過對責任田進行翻土、播種、施肥、澆水、除蟲、間苗修枝、收割等,學生親身體驗了勞動帶來的艱辛、責任和成就感。社會處于不斷發展進步當中,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勞動所包含的內容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古代農業文明智慧的結晶,將其納入高職勞動課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古代勞動及農業生產、體會農業勞作蘊含著勞動精神和勞動智慧的機會,也為勞動教育提供更加新穎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改善傳統勞動教育中常見的內容淺薄、活動簡單、不成體系等問題。
此外,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家訓家風,強調“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基于此,我校在勞動課程中融入與勞作相關的家訓、家規等內容,如《禮記·內則》的“雞初鳴,咸盥漱”;《朱子家訓》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等,試圖通過這些訓言引導學生體會家庭成員早起參與勞作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一脈相承的體現。高職院校借鑒古人訓言,建立家校聯系機制,增強家校協作,取得家長的支持,能夠督促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積極參與家務勞動或其他日常勞動,養成勤于勞動的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三)完善評價,建立以評促勞機制
由于勞動課程具有多樣性、實踐性和連續性的特點,要求課程評價不能停留在靜態的書面評價或簡單的口頭評價上。對學生的勞動進行細致的評價,有利于其經常檢查自我、反省自我、改進自我。在勞動課程建設中,根據學生每人每日所學所為進行動態、細致的評價,建立以學生勞動表現為核心的個性化評價體系,是完善勞動課程體系的必要環節。筆者認為,在進行勞動教育評價時,應當遵循三個步驟。
一是制訂評價標準。著眼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評價的個性化及民主化,根據學生參與的不同勞動主題,在勞動知情意行的目標范圍內進行篩選、整合,確定勞動表現中的關鍵特征,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高職勞動課程的評價標準大致可按照學生的勞動理論、勞動技能、勞動表現、勞動情感、勞動成果、勞動態度等內容制訂。
二是收集評價依據。評價依據是評價標準的細分,即在每一條評價標準下尋找實現學生個性化評價的依據。如學生參與試驗田的種植活動,是否掌握翻地、除草、施肥、判斷病蟲害、收割等勞動技能,是否表現積極參與、心懷責任感等勞動情感,以及是否有分享種植體會、與同學互評等意愿,都可以作為評價的依據。另一方面,評價依據應包括學生參與勞動所取得的成果。根據勞動主題和勞動形式的不同,學生要采取手工藝品、文字記錄、圖片影像記錄、農產品、科技成果等方式展示勞動成果。將以上內容納入評價依據,共同反映學生參與勞動的真實情況,有利于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勞動學習過程。
三是反省再評價。勞動課程評價是一個持續且不斷反復的過程,是學生付出努力、不斷發展進步的證明。實施反省再評價,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進,因此獲得不斷的進步;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某一主題的勞動后,根據評價報告列出反思清單,進行總結性反思,教師對其反思是否到位、方向是否正確進行點評,有利于其找準改正或前進的方向,實現全方位發展。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至今不滅的核心內容。高職院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借鑒、傳承富有勞動教育意義的內容,并結合新時代的教育特征和教育目的,積極進行勞動課程建設,實施勞動課程教學,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勞動素養,成為勤勞能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系2019年校級科研項目“基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兒童手工教學研究”(GXYZKY2018Q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敏(1986— ),湖南懷化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編織工藝、創意手工、兒童美術教育等。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