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生義 馬玉花
摘 要:中職學校承擔著培養技術型人才和勞動者的重要責任,在中職資助工作中也要強化德育教育,把資助工作作為一種育人途徑,不僅要給予中職生一定的物質保障,補助中職生的基本學習生活,還要拓展幫扶渠道,強化中職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教育,關注中職生的思想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積極開展思想引導,塑造中職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提升其綜合素質,使其將來能夠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資助工作;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6-002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07
中職學校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構成部分,發揮著不可代替的教育效果。中職學校不僅承擔著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還能夠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更多高素質技術型人才。只有做好中職學校的資助工作,把育人作為教育導向,把資助作為教育手段,以此來增加基層技術人員的質量和數量,才能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中職資助工作中,要想展現出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需要強化資助育人教育理念,讓中職生樹立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在為學生提供物質保障、經濟基礎的同時,也要注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引導中職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職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創造偉大、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時代風尚,為他們構建融洽、健康的成長環境,把立德樹人作為中職資助工作中的核心理念,為社會發展、企業輸送一批有擔當、有品行、有技術、有理想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一、中職資助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通過資助育人來引導中職生的思想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能夠通過資助育人來引導中職生的思想。中職生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借助于資助育人模式,能夠實現教育的均衡化發展,融入公平教育理念,在資助工作中貫穿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實現資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資助工作中設立育人的教育目標,讓資助工作內容成為德育教育的資源,更好地服務于中職生,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公平性、優越性,感知到來自于社會人士、國家的關愛與關心。
同時,在中職資助工作中,教師要成為中職生的人生導師,引領中職生樹立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文化價值觀、情感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將來能夠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彌漫在校園生活中,中職生的年齡比較小,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開展中職資助工作能夠消除中職生的物質化、世俗化、功利化思想,使其更為積極地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之中,面對困難不退縮,成為一個有目標、有理想、有斗志的人。
(二)通過資助育人來疏導中職生的心理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能夠通過資助育人來疏導中職生的心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強他們的心理抗挫、抗壓能力,進一步解決當前中職生孤獨、冷漠、自我、自卑的心態,促進其思想全面發展。中職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點,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面臨著較大的變化,特別是一些貧困群體學生,很容易出現成長障礙問題和心理障礙問題,而在中職資助工作中,不僅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學業生活中,消除他們的經濟負擔,并且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勤工助學、獎學金評比緩解經濟壓力,從而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消除學生的自閉心理、自卑心理,增強中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可,使其擁有“付出才有回報、才能成功”的意識,促進中職生更好地成長。同時,在中職資助工作中,能夠激勵中職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真切感知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形成積極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態度。
二、中職資助工作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貧困生的認定機制不夠精準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存在貧困生的認定機制不夠精準的問題,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資助門檻比較低、資助面比較廣等。貧困生幫扶手冊是中職學校評定貧困生的重要標準和依據,會給予貧困生學費、助學金的幫助,讓每一位貧困學生盡可能享受來自學校的資助,從而能夠更加用心投入學習活動中。但是由于當前貧困生認定機制不夠精準的問題,很容易讓部分學生產生貪念,甚至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學校的資助,這樣不僅無法展示出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還會導致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責任意識缺失,不利于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
經過實際調查可以發現,當前中職學校助學金申請審核工作量比較大,工作難度也比較大,很難實現工作的動態化、精準化、精細化管理,這也導致學生“爭窮”“哭窮”現象經常發生,在無形中助長了中職生的弄虛作假,偽裝成貧困生來爭取助學金,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此,在中職資助工作中,學校和教師一定要注重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價值觀、情感價值觀,使他們能夠積極看待資助工作,把國家的資助金留給真正需要的學生,進一步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
(二)貧困生的幫扶制度較為單一
資助行為主要是由資助者與受資助者協同完成的,兩者處于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也會影響資助效果及德育工作的成效。但是在實際的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很多資助幫扶制度完全違背了資助工作的本質、初衷,學校、教師只關注資助工作的完成效率,完全忽視了資助工作質量,缺乏對于學生精神、生活方面的關注,無法讓德育工作全面落實在資助工作中,導致資助工作成為一種物質化、單一化的自主行為,這種單向性的自主工作是一種“輸血型”的救濟,完全偏離了資助工作“造血型”的本質和初衷。同時,在當前中職資助工作中,部分學校習慣于提供無償性的學生資助,但卻無法把扶貧工作和德育工作全面融合在一起,導致很多貧困生形成“坐等要”的受資助意識,認為被資助是理所應當的,甚至會認為自己貧困是社會不公平所導致的,根本無法提升被資助者的綜合素質。
(三)資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相互分離
經過實際調查可以發現,在當前的中職資助工作中存在資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相互分離的情況。出現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當前國家的資助工作量比較大,相關人員缺乏精力、時間參與德育活動,只關注資助工作中的政策、操作流程,忽視了利用資助工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在中職資助工作中,沒有設定激勵機制,導致資助員工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比較低,德育教育處于一種被忽略的狀態之中,資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其次,在中職資助工作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沒有了解貧困生真實的學習困惑、生活困惑,忽視貧困生的品德教育、性格教育。
三、中職資助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一)實現精準資助,完善認定標準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需要實現精準資助,完善相應的認定標準,貫徹落實精準育人的教育目標,讓中職資助工作更加具備針對性。學校需要設立完整的資助標準,其中包含了家庭經濟困難、無社會福利與經濟來源、單親家庭、患有長期疾病、純農戶等,以上都可以作為評定受資助者的標準,讓每一個中職生都能夠了解資助要求和政策,使真正家庭困難、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享受到公平的資助。中職學校需要在資助工作中創新宣傳的途徑,實現傳統媒體和宣傳部門的對接與溝通,構建高效率、廣覆蓋、多渠道的宣傳模式,深入挖掘貧困生的真實信息資源,強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借助于宣傳欄海報與校園廣播,讓每一個中職生都能夠了解資助信息。資助部門可以通過勵志演講活動或主題班會的模式,把資助的益處呈現給中職貧困生,實現精準資助,這樣才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業活動中去,端正自我學習態度、行為態度,感知到來自于國家、學校的關愛,意識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能夠艱苦奮斗、堅強勵志,成為一名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二)做好扶志、扶智工作,完善幫扶體系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要想強化德育教育,學校、教師需要構建完整的幫扶體系,不僅要做好經濟幫扶,還要做好扶志、扶智工作,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在中職資助工作中,在落實助免學費、助學金幫扶制度的過程中,要提供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強化校企合作,充分展現出中職學校的教育特征,讓中職生在勤工助學崗位中提升能力、磨煉意志力,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學習態度。學校需要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對現有補助資金進行擴充。目前中職學校的資助體系包含了提供助學金、免學費等方式,這兩種資助方式主要是來源于國家方面的補助,學校需要保證助學金覆蓋面的全面性、廣泛性,讓更多的社會力量融入學校資助體系之中。學校要設立專門的機構、部門,開展社會捐助的協調工作,這樣既能夠為中職貧困生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還能夠讓學生感知到來自于社會的關愛,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學業生活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學校還可以設立以工換助、勤工助學的活動,拓展中職生享受資助的渠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資助,這樣的資助工作更加具備意義,能進一步增強中職生的責任感,提升自我職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強化中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抗壓能力。
(三)提供多樣化選擇,豐富學校生活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要想加強德育教育,需要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豐富學校生活。部分中職生礙于自己“貧困”的身份,不愿與參與到“資助育人”活動中,由此,學校需要了解中職貧困生自身的心理訴求,構建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讓中職生擁有多種選擇,學校可以為學生設立心理咨詢室,展開一對一的幫扶工作,一邊要保護中職貧困生的隱私,展現出學校的人文關懷,一邊要給予中職生經濟幫扶,讓他們能夠安心投入到學業生活中去。同時,學校還需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拓展中職貧困生溝通方式和渠道,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科技文化競賽、學術報告、課題研究、興趣小組、學習沙龍活動中,能夠在方案設計、項目實施、項目總結過程中,鍛煉中職生的綜合素質,設立相應的助學標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獲得相應的資助,這樣才能夠展現出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除此之外,學校要多設定一些志愿服務活動,以此來增強中職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學校、教師要積極挖掘中職貧困生身上的特征和潛質,實施針對性的幫扶與指導,增強貧困生的自主意識、自信心,積極分享心路歷程,讓每一個貧困學生都能夠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力提倡節約、勤儉之風,構建健康、積極的主流價值觀,走出封閉、自卑的心理,能夠自主參與到校園活動中,學會樂觀面對生活、看待生活,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質。
(四)以育人為導向,構建評價體系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要想加強德育教育,需要以育人為導向,構建自主工作評價體系。在中職資助工作體系中,不僅能夠評價學校資助工作的精準化、高質量,還能夠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了解中職生的經濟情況變化、思想價值觀變化,以此作為開展德育教育活動的重要導向,充分展現出中職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學校需要關注資助評審項目的合理性、規范性,關注評審結果的公平化、公正化,在此過程中要全面保障學生的自尊心,展現出評審程序中的人文關懷和科學性,讓學生對學校資助有全面、正確的認知,能夠勇敢面對自己家庭真實的經濟情況,積極面對學校的資助,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放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自立意識,產生更多的內在動力。同時,在中職資助評價體系中,還需要對誠信教育、資助政策、心理幫扶、智力幫扶的落實展開評價,不僅要關注經濟方面的幫扶質量,還要以發展性眼光來看待資助工作,全面構建中職學校資助育人的教育體系,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在中職資助工作中要加強德育教育工作,展現出中職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緩解中職生經濟壓力、生活壓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在當前的中職資助工作中,要改變以往針對性差、活動形式單一的問題,深化中職資助工作的改革,構建完整的資助育人體系,構建融洽的校園教育氛圍,培養中職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將來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秀錦.中職兼職教師資助機制與政策研究——基于上海的調查和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2(19).
[2] 馬曉松.精準資助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探析——以H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9(6).
[3] 曲紹衛,王皓,時嘉琪.大國教育公平:中國學生資助政策改革四十年回顧與展望[J].教育經濟評論,2018(6).
[4] 傅雄英.中職學校學生資助檔案的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玉林市7所中職學校的調研[J].知識經濟,2019(6).
[責任編輯 趙頌花]
作者簡介:詹生義(1971.8—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講師,研究方向:中職學生資助與德育教育。
馬玉花(1975.9— ),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生德育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中職資助工作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探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