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先通
摘 要:萬春寺位于安康市漢濱區關廟鎮境內白云山下,據史料記載,萬春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唐代高僧懷讓以萬春寺為起點,后皈依禪宗六祖慧能門下學法,開創南岳一系,促進了整個佛教的興盛。懷讓禪師在佛教歷史的地位和萬春寺的文物價值,為我們留下了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依托現有的人文和地理條件,開發這一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對于壯大安康市的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財富,推進人文安康建設,帶動江北新區發展,應以恢復保護萬春寺為抓手,對懷讓故里風光景點進行資源市場化開發與產業化轉化,從而提升安康旅游文化品位,打造生態旅游文化城市品牌。
關鍵詞:民間文化藝術;開發;轉化
中國是一個民間文化藝術大國,因為其古老,所以民間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因為土地遼闊、人口稠密、民族眾多、文化習俗各異,所以民間文化藝術內容豐富無比,令人嘆為觀止。而筆者生活的安康土地,就很有代表性。
在這里,筆者冒昧與大家共同探討,安康土地上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如何進行市場化開發并向產業化轉化。
一、解放思想 大膽挖掘
安康有一位享譽世界級的人物,在《中國通史》《中國佛教史》《五燈會元》以及其他史書上均有記載,這個人物就是懷讓。俗姓杜,出生于公元677年,生活于唐朝。
有些遺憾的是,懷讓的故鄉安康市似乎遺忘了這個享譽世界的人物,毫無聲息地隱藏在歷史的塵煙中。懷讓的安息之地衡山,每年的門票收入為數億元,就是因為懷讓的靈塔修建在此地,令世界各地佛教信徒絡繹不絕地奔赴此地,以至于晨鐘暮鼓、香火繚繞,誦經之聲不絕于耳。既凈化了人們的靈魂,又提高了當地的旅游收入。
那么,生活在懷讓故鄉的我們,該如何把這位優秀民間文化的代表人物加以市場化開發,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這就要求解放思想、大膽挖掘。
據相關專家考證,懷讓十歲在安康市漢濱區的萬春寺出家。該寺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尤其是“文革”的破壞,當年香火旺盛的盛況已經蕩然無存了。如果我們解放思想,重建萬春寺,將懷讓的名號亮出來,就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到這里來參觀大師的出家之地。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曾經說:南岳是出祖師爺的地方。這里是中國道教第一個宗派上清派的誕生地,這里是中國禪宗“五葉流芳”的發源地,這里是南禪“祖庭”,被譽為“天下法源”,是舉世聞名的傳法勝地,而其中的祖師爺之一就是懷讓。
正像一位有識之士說的那樣,不論世界的佛教發展得怎么樣,不論有多少大師,如果要談禪宗,安康就是誕生祖師爺的地方,禪宗的人員到安康,就是認祖歸宗。因此,如果將禪宗祖師爺的出家之地展現出來,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屆時,交通、住宿、餐飲、旅游產品、法會等會帶動大量人員就業,這就是文化的市場化。
解放思想是根本,只有思想從靈魂深處解放了,才能放開手腳,達到敢想、敢說、敢干的境界;也只有敢想、敢說、敢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不能當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因此,重建萬春寺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放思想,大膽挖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將歷史的精華發揚光大,將民間的優秀人物與當下的改革開放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預定目標。
二、宣傳到位 走向市場
萬春寺遺跡所在的白云山景區,地處安康市高新產業開發區的核心地帶,目前規劃建設的市政道路有萬春大道、萬春東路和萬春西路。圍繞萬春寺遺址的路網建設使白云山景區的出行非常便利,具備了高質量開發的必要條件,加之白云山一帶風光旖旎,山水園林兼備,眾多的農業產業園分布周邊,春有百花、夏有冰泉、秋有瓜果、冬有橘柑,是安康市民春天踏青和秋天郊游的絕佳去處。
正因為這樣,我們應該利用一切宣傳手段,擴大萬春寺所在地白云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宣傳推介生態景觀和現有的農業產業項目,讓古寺煥發新的活力;通過研究懷讓的佛學思想,讓懷讓教人向善的思想光芒幫助到每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只有不遺余力地宣傳像懷讓這樣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當地歷史人物,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才能使其從安康走向世界、從歷史走向現實、從藝術走向市場、從佛界走向人間……
目前,古剎萬春寺遺跡尚存,與懷讓大師安息之地的衡山磨鏡臺旅游盛況相對比,前一個慘淡沒落、枯草遍地,后一個游人如織、摩肩接踵。以如此事實進行對比證明,在宣傳方面,非常有必要召開相關研討會、專項推介會、旅游吹風會,在報刊上開辦專題征文專欄等,采取多種手段,在社會上形成重建萬春寺的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其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則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三、如何向產業化轉化
面對一代宗師和千年古剎,如何實現經濟效益,科學合理地走向產業化,開發出一條有益于當地群眾的產業鏈,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大課題。由于懷讓的身世具有傳奇性,其思想具有哲學性,加之萬春寺又是唐代始建的古建筑遺跡,這些要素的存在,都非常有利于用文藝作品進行宣傳、定位、包裝,包括小說、詩歌、散文、電影、微電影、電視劇、戲劇、小品、舞蹈、連環畫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在此基礎上開發文創產品,多方位立體式包裝,從而形成一條強大的文化產業鏈,并逐步走向市場,塑造出安康獨有的文化品牌,帶動文創業和旅游業雙翼齊飛。
目前,在鄉村振興這個社會大背景下,文化和產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因素,這種文化+產業的模式,本身就是文化向產業轉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只要緊跟政策、操作得當,很容易形成文化合力和產業聚積效應。

新型體驗式旅游模式,也需要文化為其增加內涵。萬春寺遺跡周邊已經建成了多個農業園區,白云山上綠樹環繞成蔭,山下水庫波光瀲滟,寺內懷讓卓錫泉盛名遠播……安康作為陜西山水風光游目的地,旅游開發一直是當地政府的頭等大事,把萬春寺和懷讓的文化因子注入鄉村游和農業觀光游之中,實現文化與旅游完美結合,也是文化轉化為產業的另一個有效途徑。
(安康市漢濱區文化和旅游廣電局)
參考文獻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
[2]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 圣輝,惟正,楊曾文.禪宗與中國佛教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