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摘 要: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落實“雙減”政策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要應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同時以多元化教育理念為基準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本文筆者分別從“信息化教學提高學習興趣、實踐化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層次化教學提高學習質量”三個方面展開研究,旨在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結合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化構建,筆者認為構建高效課堂不僅要教學效率的高效,更要注重教學質量的高效,從根本角度入手來實現學生能力的有效提升。對此,筆者探索了信息化教學、實踐化教學、層次化教學等三種教學方案。首先教師可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來將相應枯燥的數學知識進行藝術化處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采用實踐化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數學知識進行動手實踐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最后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分層化教學方案,通過分層教學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一、信息化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極大的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在具體的課程構建中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其中的知識重點難點進行藝術化處理,可通過動畫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學習中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筆者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時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其中的知識重點難點進行了藝術化轉化,傳統課堂學生多以講解為主而配以多媒體后也多以多媒體講解為主,雖短時間內學生能夠迸發強烈的學習興趣,但長久以后學生的興趣會迅速衰減,因此如何進一步維持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成為了當前數學課堂的重要內容。對筆者開發了多媒體3D轉換的教學方式,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將相應的知識重點、難點通過多媒體整合的方式進行彰顯,如“讓學生自主探究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作為知識重點,教師可利用3D轉換的方式,讓學生全方位的認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本體特征,同時結合數形思想引導學生認知生活中的實例,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概念,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筆者認為教師可進一步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從學生學習興趣角度出發進行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實踐化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實踐化的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教師可結合不同章節知識內容科學化的應用實踐化教學方案,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不斷強化實踐教學方案,從而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在具體課程實踐中要應用“做一做”的數學理念來幫助學生提高“學一學,看一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相關章節教學中,教師可首先讓學生進行裁剪圖形,讓學生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溝通圖形運動的相應規律和方向,讓學生感受圖形運動的相關現象。在學生完成相應設計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出現的圖形運動的現象,如學校大門柵欄,在有太陽光下如果人體走動,地上的影子就會運動,這算是一種運動嗎?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讓數學教學插上美術的翅膀,從而提高數學作業魅力。筆者認為開展動手性實踐教學時確保學生專注力提升的核心,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積極開展動手實踐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提高自身知識認知力,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提升自身專注力。筆者認為教師應利用好實踐化課程這一良劑,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教師要總體性的設置課程實踐活動,要具體到學生實際需求才能最大化實現學生能力的成長。
三、層次化教學提高學習質量
聚焦高效教學,實現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需要教師進一步結合學生實際能力來科學化的設置目標層次,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上應打破傳統單一的目標層次,以多方面的、圍繞學生實際的目標層次為基準強調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性,從實際教學和學生實際兩個角度不斷探索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而保障深度學習的有效落實。
例如,如《小數的初步認識》相關章節教學中筆者根據本班學生學習能力分成了A、B、C三層學習小組筆者為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設置了A、B、C三層學習,A層主要為數學學習能力較好,較為熱愛數學學習的學生;B層為數學學習能力一般,但也比較喜歡數學學習的學生;C層為生物學習成績有待提高,但有一顆積極上進的心,需要教師更多關愛的學生。對此筆者設置了相應的分層化教學,C層學生會為他們講述一些生物學習方法,同時再課堂提問中C層學生也是重點提問對象,假如學生沒有回答出問題的話教師也不會責怪,而是細心講解,久而久之便會提高C層學生學習興趣和質量,始實現高效教學。
總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必須要建立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教師要從學生認知的角度出發不斷創新課程教學方案,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為目標,實現課程教學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性。
參考文獻
[1]馬全伏.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研究[J].天津教育,2021(36):82-83.
[2]李學冠.探究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的策略[J].智力,2021(2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