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文化回應性教學理論,論述解決職業學校教師跨文化理念缺失、知識匱乏、缺乏跨文化教學的有效方法等問題,提出構建“三基一專”教師隊伍培養體系、創設多樣化文化教學與學習環境、整合多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等培養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職業院校 少數民族地區 文化回應性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5-0079-04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和民族團結穩定,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的根本在于發展教育。《“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了3個全面提升——全面提升教育體系內在質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務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現3個全面提升的核心是辦好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在辦學規模、辦學條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中職教育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實現教育公平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推動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師資,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直接執行者,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廣西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發展主要體現在設施設備的改善、辦學規模的擴大方面,而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等“軟件”與教育發達地區差距依舊很大。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較低,主要表現為:一是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較低;二是缺少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教學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想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的素養,除了加強理論、技能的培訓,還應重視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的培養。
一、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落實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培養的背景
廣西柳州市聚居著壯族、侗族、苗族、瑤族等12個少數民族的同胞,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柳州二職校)是一所坐落于柳州市魚峰區的民族地區中職學校,辦學以來始終以服務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為辦學宗旨,堅持服務民族學生,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
目前,柳州二職校少數民族學生占全校學生總數的65.58%,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成了學校的核心工作。經調查發現,學生和教師都存在一些問題:學生方面,因為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受農村教育資源緊缺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另外因為家庭條件相對較差,這些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敏感、不安、情緒化和自卑等性格特征,二者結合就使得他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時產生了不適應,從而出現學習力不從心、學業成績不佳等情況;教師方面,在面對厭學情緒較嚴重的學生時,部分教師也明顯表現出信心不足,而且由于師生間存在文化差異,當教師不能很好跨越文化障礙時,就會出現對學生產生“態度忽視”或“期望降低”的現象,這是教師缺失跨文化理念、缺乏跨文化知識及有效方法的體現。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提升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的育人質量,柳州二職校于2012年開啟了將民族文化、非遺技藝融入職業教育專業教學的改革實踐。經過多年研究,學校如今探索出了“把握1個民族非遺內核,依托校內教研、校外產商兩個平臺,三級教師團隊協同推進,將教學改革融入學校N個專業”的“123+N”現代非遺傳承育人模式。2020年,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余祖光到校調研,肯定了該項育人模式在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將文化回應性教學理論與學校民族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建議,學校自此開啟了“123+N”現代非遺傳承育人模式研究的新征程。
在推進“123+N”現代非遺傳承育人模式研究的過程中,我校始終將教師隊伍培養作為研究工作的主體內容。我們認為,培養具有文化包容意識和共情能力,能夠接納具有多樣文化背景的學生群體,并能靈活運用有效策略處理文化沖突的教師,是確保“123+N”現代非遺傳承育人模式研究工作順利推進、保證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有序開展的關鍵所在。本文將從如何解決職業學校教師跨文化理念缺失、知識匱乏、缺乏跨文化教學有效方法等問題入手,探尋培養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的有效策略。
二、培養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的理論分析
所謂“文化回應性教學”,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不同生活經歷、社會文化背景、學習風格等,針對學生多元文化背景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不斷提高和改善學生學業成績的一種教學方式。該理論強調教師應將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作為教學資源,通過審視與定位自我角色、拓展知識面、建構和諧師生關系等方式促進學生發展,幫助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高學習自信心。這一理論為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教師的文化回應性素養提供了理論支持。
采用文化回應性教學方法,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文化觀念。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重新思考自身的文化意識,以及如何看待不同學生的文化意識和社會的文化意識等,正確認識自己在教學中的文化角色,成為一個文化的組織者和協調者,然后建立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這就是教師所應具備的文化回應性素養。
要落實基于文化回應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實踐,關鍵在于培養教師的文化回應性素養,讓教師具備識別、駕馭、融合多樣文化的能力。其中,“識別”是指在充分認識和理解多樣文化的基礎之上,教師能夠尊重文化多樣性,能夠識別課程內容的文化內涵是否準確、真實且具有全面性,這是教師能夠有效處理課堂學習中學生不同文化表現的前提;“駕馭”是指教師對多樣文化的駕馭能力,以及能夠有意識地針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的能力;“融合”是指教師能夠將各種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并與專業課程教學相互滲透的融合能力。
三、提升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的策略
(一)構建“三基一專”教師隊伍培養體系,提高教師的多樣文化識別能力
為了提高教師識別多樣文化的能力,柳州二職校一方面著力構建以師資基礎結構建設、師資基本素養建設、師資基本管理與保障建設、非遺師資專業化建設為核心的“三基一專”非遺教師隊伍培養體系,組織教師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調查研究,不斷學習、研究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通過建設校外非遺大師、校內技能大師、校內傳承人教師三級非遺傳承教師隊伍,開設“非遺大師工作室”“校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非遺文化研究院,開展“校級非遺傳承人”遴選活動等,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工作,不斷豐富教師隊伍的文化知識和素養。
經過一系列有效措施,柳州二職校教師隊伍的文化識別能力、文化創新能力都得到了長足發展。2018年,學校教師團隊創作的侗族針刺藝術作品《侗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組織的“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近幾年,學校教師團隊以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為立足點,結合本地民族產業發展,進行了服裝、文創、旅游等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共收獲國家級獎勵5項、自治區級獎勵26項、市級獎勵52項。在開展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以傳承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切入點,深入了解、肯定、接受不同民族學生所具有的有價值的文化知識和技能,并將其視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有效落實文化回應性教學實踐。
(二)創設多樣化文化的教學、學習環境,提高教師駕馭多樣文化的能力
實施文化回應性教學首先要創設多元文化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從自身的文化背景中汲取文化財富、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文化沉浸式教學中完成新內容、新信息的學習,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近年來,柳州二職校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本地民族文化元素,創建了民族同心園、民族服飾博物館等9個民族類實訓場所,建設了侗族鼓樓、苗族蘆笙柱、瑤族銅鼓等校園實景建筑,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學習環境。不僅如此,學校還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盡量從不同文化元素中選擇合適的事例、信息和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柳州二職校工藝美術專業開設的“材料與工藝品制作”課程,就是一門融合了多種非遺技藝的課程。在設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時,學校沒有以單一的技能學習為目標,而是根據學生的文化背景特點,挖掘教學材料、工藝品所蘊含的多樣化民族文化特色,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選擇材料,然后與教師進行共同探討、交流,對材料做重新組合和再創造,制作出具有新鮮活力的工藝品。如教學“茶葉產品包裝的設計”這一內容,教學中,教師引導侗族學生選擇侗族刺繡圖案、苗族學生選擇苗族蠟染圖形、瑤族學生選擇瑤族織錦花色,設計自己喜歡并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產品包裝。同時,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通過采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課后參加工作室學習及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實踐操作過程中,對非遺技藝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對工藝技法的側重點有更深的領悟。特別是學校安排課后工作室學習及線下學習,這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碰到任何問題或疑難,都可以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師和非遺傳承人更為專業的解答。教師能夠針對多樣文化背景的學生群體改變教學策略,并增強教學策略與學生的相關性與參與性,這就是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中提到駕馭多樣文化的能力。
(三)整合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提高教師融合多樣文化的能力
將多種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并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的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文化回應性素養。如何整合課程資源,這就涉及整合模式的問題。國外專家曾提出貢獻模式、添加模式、變革模式和行動模式4種整合模式。其中,“貢獻模式”是指在不改變現有課程計劃和模式的情況下,在特定的主題中將具體的文化資源組成部分貢獻給現有的課程內容,并做有效補充。如柳州二職校藝術設計系原來開設有“設計素描”“圖案”“陳設設計”“立體構成”等課程,根據柳州民族非遺技藝的特色及發展需要,學校將傳統的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非遺技藝內容相融合,把上述課程升級為“廣西民族服飾品設計與制作”“侗族圖案基礎”“廣西民族材料與工藝品制作”等課程,升級后的課程與原來的課程相比,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厚。
柳州二職校不僅對原有課程進行了升級,還在升級后的課程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如學校將葫蘆雕刻這項民族技藝引入“廣西民族材料與工藝品制作”這門課程,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成績。如學校2019級美術設計班的侗族學生吳建周,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葫蘆雕刻作品《侗聽富祿》,榮獲了廣西工藝美術“八桂天工”獎鼓勵獎。隨后,該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帶頭組建了“葫氣仔民族文化產品研發團隊”,并在教師、企業專家及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共同指導下,制作出了有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取得了相關專利。吳建周帶頭創作的系列作品在2020年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西區選拔賽職教賽中獲金獎,在中華職教社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
“添加模式”是指在現有課程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添加文化內容、主題、視角相對獨立的新主題、新視角,從而豐富原有課程的內涵。柳州二職校幼兒保育專業開設有聲樂課這門課程,由于該專業面向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學生開設了“三江民族班”,因此學校在確保聲樂課這門課程原有教學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添加了侗族大歌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要學習聲樂課所要學習的樂理知識,又要學習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和技巧,課程教學內容得到了極大豐富,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將侗族大歌整體引入幼兒保育專業聲樂課,還體現了課程整合模式的“行動模式”。所謂“行動模式”是指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的一種模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行動中完成學習。如在“三江民族班”聲樂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組成歌隊參加各級各類活動和比賽演出,由師生合作完成曲目編排、曲目展演,在演出中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2017年,柳州二職校成立了以“三江民族班”學生為基礎的侗族大歌學生社團——侗美合唱團,該合唱團積極配合學校完成相關非遺展演、大型民族歌舞實景展示等共計20余次,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自治區級獎勵10項、市級獎勵20多項。
通過構建“三基一專”教師隊伍培養體系、創設多樣化文化教學與學習環境、整合多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等有效措施,柳州二職校教師多樣文化的識別能力、駕馭能力、融合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升,文化回應性素養得到發展。在此背景下,學校鼓勵教師進行一系列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成效: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了合理的期待和激勵,各民族學生都培養了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并在不斷深入了解、學習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習得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藝,培養了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樹立了為家鄉發展、祖國繁榮做貢獻的高尚精神。
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的培養,使得師生間形成有序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專業技能、學生學習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有效解決了過去我們過度關注教師自身學習和專業成長,而忽略教師學習成果是否能有效轉化為教學成果的問題。由此可見,著力落實教師文化回應性素養培養工作,是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雪薇,廖偉.在國際博士課程中培養職前教師教育者文化回應性素養的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1(4).
[2]張春海,成麗寧.“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基本特征、時代呼聲與實踐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3]余祖光.文化回應式教學與提高職業教育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
[4]余淑珍,張寶輝.學習共同體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基于35項實驗和準實驗研究的元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21(5).
[5]趙建霞.侗族大歌傳承的教育價值及對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的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1(8).
[6]王艷玲.美國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研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3(9).
[7]朱姝.班克斯多元文化理論在美國教師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教育,2013(10).
[8](美)韋恩.K.霍伊.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實踐(第7版)[M].范國睿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9]向明.搭建實踐與理論之橋: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秦海寧(1978— ),廣西靈川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教育管理、民族文化教育和語文教育。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