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歡
摘? 要: 開展課程思政,信仰教育必不可少,構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有助于打通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最后一公里”。中國夢的學理底蘊融通課程與思政,構成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歷史維度、時代高度和現實溫度,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課堂教學理論支撐,搭建非思政課教師進行信仰教育的理論平臺,構筑聯系學生實際進行信仰教育的理論橋梁。
關鍵詞: 中國夢; 學理底蘊; 課程思政; 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2)02-0073-05
2021年6月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在井岡山大學召開,會議提出各地各校要以建黨百年為契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切實打通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最后一公里”[1]。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在于立德樹人,也是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共同追求,以中國夢為學理底蘊構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立足“00后”大學生信仰要求,遵循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從思政專業角度探討構建具有共性的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利用課程優勢引導學生樹立政治意識、提高政治覺悟、堅定政治信仰,堅信只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才能鑄就我的夢。
一、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
(一)課程思政信仰教育
“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開展信仰教育是培養優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開展課程思政,信仰教育不可或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是指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和崇高信仰結合起來,躬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守共產主義信仰。課程思政信仰教育把信仰教育從思政課堂延伸到專業課堂、公共基礎課堂等,從思政教育擴展到心理教育、體育教育、職業教育、專業教育等,從思政領域滲入到教育教學創新的各個領域。
(二)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
課程思政信仰教育不是簡單直白的信仰元素的堆砌,不是隨心所欲的信仰教育的植入,也不是拍拍腦袋的信仰價值觀的傳輸,而是通過高校頂層設計,教師有系統地在探索信仰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剖析不同課程特點,梳理課程中的信仰元素,厘清課程與信仰教育的邏輯關系,以課程為平臺,整合思政元素,溯源政治信仰,融合課程知識,構建個人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信仰三位一體的信仰教育體系。
我的夢、中國夢、中國夢的延續構成高職院校三位一體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的主體結構。首先,通過課程思政將中國夢以專業夢、體育夢、職業夢等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能夠將在思政課中領會掌握的中國夢核心內容予以進一步細化、深化,把抽象的中國夢概念轉化為具體的中國夢實踐。其次,在中國夢實踐的感召下,引導學生結合國家需要、社會需求、專業趨勢、個人興趣完成對個人理想即我的夢的確立、充實,落實到在校期間的學習、活動、實習等各項行動中。最后,從中國夢時間線與“00后”學生年齡的高度契合的特點出發,倡議學生樹立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規劃意識,引發對中國夢延續的思考,切實感受到共產主義離我們并不遙遠,共產主義的實現靠的是我們一代接一代的接續奮斗,從而真正理解共產主義理想的現實意義。
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構建信仰教育體系,既需要有思政理論支撐,又需要結合課程實際,把握課程特點,而中國夢能較好地擔當這一重任,融通課程與思政,根據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鋪陳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的基本架構,夯實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理論底蘊,將我的夢、中國夢、中國夢的延續三者以中國夢為主線呈階梯式伸展,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個人理想三者有機統一,構成高職學生的個體信仰體系。
二、中國夢的學理性和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邏輯關系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直掛云帆濟滄海這三句詩分別形容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強調尋夢之路、筑夢之基、圓夢之策,形成了中國夢學理性的框架結構。理順中國夢的學理性與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邏輯關系,是以中國夢為學理底蘊構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的前提條件。
(一)中國夢構成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歷史維度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課程思政信仰教育依托中國夢解讀信仰的三層歷史維度。一是以史為鑒,中國夢是歷史的,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任人欺辱到獨立自主的尋夢之路靠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靠的是中國人民的自立自強,這是信仰教育的源泉。二是腳踏實地,中國夢是現實的,我們現在走的道路是前無古人的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步一步從探索到自信的歷程。我們現在做的事是前所未有的事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的成果。三是以夢為馬,中國夢是未來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夢的實現未來可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必然使共產主義的實現具有基本的現實依據,中國夢的實現是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仰的實踐基礎。中國夢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階段性目標的體現,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夢的追逐過程,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必由之路[3]。
(二)中國夢筑就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時代高度
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筑就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三層時代高度。一是家國情懷,中國夢是國家的,須站在國家層面。沒有強盛的國家就沒有安穩的家,這是百年來中國人痛徹心扉的領悟。因此脫離中國夢的個人理想是自私的、虛無的。只有融入中國夢的“我的夢”才能煥發強大的生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青年個人抱負的宗旨,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青年個人抱負的方向,向共產主義不斷前進是青年個人抱負的遠大目標。二是振興中華,中國夢是民族的,須維護民族的利益。百年前的屈辱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徹底洗刷,中華民族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重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青年學子應堅守來之不易的民族獨立和自強,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大業之中。三是磅礴力量,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須堅持人民的立場。如果中國夢是大海,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便是涓涓細流,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一個中國人夢想的實現托舉起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成就每一個中國人的精彩,只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4]。
(三)中國夢感知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現實溫度
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4]49。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的兩層現實溫度由中國夢感知。一是接力傳承,中國夢的傳承是夢想的接力,是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綜合能力的延續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是中國優良革命傳統的持續秉承,是良好公民道德素養的承襲流傳,歸根究底是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承接永續。二是奮斗圓夢,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專業和課程的理論與實操無一不是前人努力的結晶,既要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擴增知識儲備、筑牢知識體系,為圓夢夯實理論基礎,又要實踐出真知,把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學習、工作之中,為創新創造壓實實踐根基。
三、以中國夢為學理底蘊構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
信仰教育是課程思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奠定課程思政的政治方向,影響課程思政的思想高度,參與課程思政的實際運用。具有信仰教育體系的課程思政在新形勢下引導大學生為國家貢獻聰明才智、增強大學生參與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熱情、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仰。以中國夢為學理底蘊的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助力大學生在中國夢的啟發下產生政治信仰意識,助力大學生在中國夢的感召下結合自身實際規劃未來,助力大學生在中國夢的視域下構建立體化個體信仰體系。
(一)中國夢是課程思政信仰教育課堂教學的強大理論支撐
課堂是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構建的一線前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程思政信仰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以中國夢為藍圖,提煉課程、專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展示本課程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的優秀文化,呈現本課程近代以來的逐夢之路,講清楚尋夢路上本課程所經歷的人和事、講清楚追夢歷程中本課程所克服的難與險、講清楚圓夢希冀中本課程所期盼的得與益。
依據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三個維度階梯式呈現課程夢、專業夢的科學內涵。第一,課程在國家層面所做的貢獻,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五個層面介紹課程的信仰之旅,鼓勵大學生志存高遠,立志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腳踏實地,從現在起認真學習課程知識,筑牢知識根基。第二,課程在民族層面所起的作用,從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角度望眼課程的信仰之城,引導大學生立志躬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民族之復興而讀書。第三,課程在人民層面所負的責任,從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視角體驗課程的信仰之實,啟發大學生立志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4]40。我的夢的實現依靠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為了我的夢。
依靠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三個角度展示課程夢、專業夢的實現途徑。第一,依托課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取得的長足發展,喚醒學生實現中國夢我的夢的意識,認識到只有堅持中國道路才能確保課程和專業發展的方向,實現課程和專業的持續完善。走中國道路是我的夢實現的前提,我的夢的實現又是中國道路前進的動力。第二,定位課程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長河內體現的中國精神,堅定學生實現中國夢我的夢的信念,敘述相關人物追夢故事,樹立榜樣,激勵學生。2021年9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文章強調了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13種精神,將這13類精神融入課程之中,增強學生實現中國夢我的夢的信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第三,挖掘課程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中顯現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實現中國夢我的夢的潛在能量,只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技能才能為夢想實現儲備充足的養分,才能使學生在信仰層面深入了解課程、專業,進而意識到課程、專業的實踐意義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中國夢是非思政課教師進行信仰教育的扎實理論平臺
首先,中國夢的學理性便于非思政課教師樹立大歷史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把基礎知識或者專業知識融入中華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之中,融入近代中國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之中,融入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融入現代中國日新月異的改革開放浪潮之中,既能有系統地基于課程進行信仰教育,又能幫助學生基于信仰提升學習自主性,思政指引課程方向,課程落實思政理念。
其次,中國夢的學理性便于非思政教師掌握信仰教育思政元素。思政理論看似簡單,人人都能看懂,但是要真正弄懂弄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論運用不當、生搬硬套、張冠李戴是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常見的問題,中國夢的學理性清晰明了的特征能較好地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
中國夢的核心內容可以簡要概括為中國夢的提出、科學內涵和實現途徑。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和闡述了中國夢,《復興之路》展覽包括近代中國的性質、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任、建設新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五大部分,教師只須通過實地參觀或者網絡參觀便可掌握這部分相關內容,梳理出符合課程和專業的思政元素,如結合全社會開展的“四史”教育,效果更佳;中國夢的科學內涵蘊含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三層具有遞進關系的系統化理念,教師可以從課程或專業對從業者實現理想的作用和意義、為民族振興所做的努力、為國家富強所做的貢獻等,促進學生在專業領域的責任心、職業層面的使命感、事業范疇的進取心和家庭界限的擔當力等;中國夢的實現途徑涵蓋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三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教師可從中深挖中國元素、整合中國故事、樹立中國典型,讓學生在榜樣的感染下傳承中國精神,團結一心,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努力,走出一條實現夢想的實踐之路。
由此可見,中國夢的核心內容一目了然,非思政課教師可以從中國夢的不同層次著手,結合相關課程內容開展階梯式課程思政信仰教育,結合學生實際逐步夯實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最后,中國夢的學理性便于非思政教師拓展課程思政教育思路。中國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信仰教育的基本構成,也涉及四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教師可以以中國夢為圓心,追尋專業和課程的歷史軌跡、突出專業和課程的模范人物、強調專業和課程的社會建樹,以增強專業和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逐步擴展課程思政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三)中國夢是結合學生實際進行信仰教育的穩固的理論橋梁
中國夢戰略藍圖一經繪就,信仰落地、理想生根,中國夢成為高職生迷茫轉化為堅定的現實動力、理想轉化為行動的理論指南、信仰轉化為實際的力量基石。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專業和課程都具有肉眼可見的發展,更易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和專業認同感,可以預見的美好是對未來的期許從迷茫到堅定轉化的催化劑。另一方面,在中國夢的框架下更易從總體上進行人生規劃,現在20歲左右的大學生,到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時,還不到40歲;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剛過50歲。當代大學生是民族復興偉大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5]。在中國夢的理論指導下協助學生完成理想從規劃到行動的轉化,進一步明確當下在校應完成的素質培育、知識儲備和技能掌控等并付諸行動。再一方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高職生更易感受到將要擔負起的歷史重任,從而充分發揮行動力,把對實現中國夢的向往落實到日常行為中,激發學習能量、鉆研專業技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信仰向實際的轉化。
在中國夢的指導下,學生的學業生涯、職業規劃、人生目標具有更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宏觀的思想背景、更進取的生命活力,也更有助學生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力軍、實現共產主義的貢獻者。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遭受深重苦難之際仍然堅持尋夢,在艱難困苦謀求獨立之際毅然奮起追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更有信心接力圓夢。構建課程思政信仰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正是在于以課程和專業為載體,引導大學生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尋夢、追夢、圓夢的信念和精神融入課程和專業學習之中,增加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意識,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之中,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讓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仰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子的諄諄教導:新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青年人正逢其時。希望同學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走好人生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推進會召開 [EB/OL]. (2021-06-10)[2021-11-10]. http://www.moe.gov.c
n/jyb_zzjg/huodong/202106/t20210610_537324.html.
[2] 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 柳麗. 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夢的關系考辨[J].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4):20.
[4] 本書編輯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本書編寫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3.
Abstract: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lief education is essential. The construction of belief educ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help to open up the “last mile” of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Dream integrates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constitutes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era height and realistic temperature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provides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lief educ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s a theoretical platform for n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belief education,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bridge connecting students to carry out belief education.
Keywords: Chinese Drea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lief education
(責任編輯: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