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社會形勢新變化影響,高中基礎教育工作發生了一系列轉變,如提高了對歷史等傳統“副科”的重視,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特立足于此教育背景,面向高中歷史教學活動,對如何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展開研究。先簡要分析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新變化,后深入研討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鉆研教材、以問題引領思考、還原事件背景、基于真實史料組織教學、組織學生解釋歷史等,以供參閱。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8-004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8.016
在核心素養環境下,為更好地落實教學指導工作,帶領高中生學習歷史知識,教師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指導方法。而要使優化后的課堂更加滿足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需要,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新變化形成清晰認識。換言之,研究“優化”策略,應從分析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變化開始。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變化分析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主要變化指向三個方面,即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這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師創新教學應重點關注的點。在實際教學中以五種形式體現了出來,分別為——指向學科核心理論和思維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指向學科核心方法的“史料實證”,指向學科核心能力和價值觀念的“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基于新課程提出的“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要求和歷史學科的客觀特征以及辯證特點,教師還應該滲透自主素養、客觀意識、辯證思維等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多元化的歷史課堂,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促進高中生素質素養更全面的發展。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方法
(一)自主鉆研教材,培養自主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鉆研教材,讓他們獨立探究教材知識,增強學習主動性,加強對知識的了解[1]。但是觀察當前課堂,“一言堂”“灌輸式”“填鴨式”等教師主導課堂的行為依然存在,學生大多數時間都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很少會有機會自行完成對知識的探索,課堂中對教師的依賴性也很強。受此影響,高中生不僅難以真正提高自主知識探究能力,還會在無形中形成“被動學習、刻板記憶”等消極學習習慣,這對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大為不利,也對其個人成長形成了阻礙。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師要主動將課堂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并積極引導他們對教材知識展開自主探究,以任務驅動、翻轉課堂等新穎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要習慣角色的轉換,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疑惑,避免過多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長此以往,學生通過持續的自主學習提高自身獨立探究知識的能力,其自主學習自信增強,相關意識自然能夠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新課程改革優化教學目標同步實現。
(二)問題引領思考,發展唯物史觀
高中生是否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了歷史問題,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實現,尤其是影響著其唯物史觀的形成。換言之,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以“唯物”立場思考學科知識,才能真正促進其唯物史觀的發展,并以此助力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實現。這也就意味著,高中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活動,應合理設計問題,并啟發學生從“唯物”角度出發進行思考,要求他們運用“唯物史觀”理論知識回答問題。然而縱觀當前高中歷史課堂,很多教師沒有緊密圍繞“唯物史觀”學科基礎理論進行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而是一味地在課堂上講解知識,本質上仍是應試教育。在該模式下,學生的“唯物”思考受到限制,思維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啟發,其唯物史觀核心素養難以發展。
為更好地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目標,必須轉變課堂活動組織方式,積極提出“唯物”問題并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在課堂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通過學習和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發展史,來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和內涵,還可借助互聯網強大的搜索功能,引導學生觀看唯物史觀的影音資料,并在課后以APP、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微課等多元化形式,向學生推薦相關內容,也可設計“唯物史觀”相關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完成對學習任務的探究。基于此,學生不僅可正確掌握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還能在多樣化學習中促進思維和能力的提升。
(三)還原事件背景,培養時空觀念
教師在講解歷史事件時,更重視對其所造成的影響及意義進行分析,這使得高中生“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難以提升,同時直接決定了一件事情——高中歷史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應著力突破時空限制[2]。借助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工具還原事件背景、構建真實情境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多媒體中將真實情境呈現在高中生眼前,可使其產生“置身于過去”之感,進而讓他們在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的思考中與過去的人和事產生情感共鳴,最終對事件、人物選擇、親歷者情感形成深度理解。跨時空學習和思考達成,學生時空觀念得以增強。反之,若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始終圍繞教材文字展開,學生對事件發生的背景和故事的社會環境理解不深。由于與對應人物所處時代不同,基于當今社會環境分析歷史事件,學生極易對事件內涵形成錯誤理解,甚至是歪曲歷史事件的事實。
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加強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在講解歷史事件時重視及時還原事件背景,以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跨時空的思考。這樣學生不斷突破時空限制、形成“不要完全以當代思維看待過去歷史”意識,其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必然深化,在看待歷史事件時,也會從當時的政局和社會環境等多角度展開分析,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四)真實史料教學,發展實證素養
高中教材歷史知識與課堂教學本質,是對真實史料的研究,是通過研究史料證明知識正確性并建構正確的歷史認識。而史料實證素養,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教師以核心素養為背景優化課堂教學,需要基于真實史料展開,同時引導學生圍繞真實史料展開實證研究。但是在當前課程活動中,很多教師都是直接要求學生記憶史料意義、并不注意引導他們對史料相關史事展開推理并以此論證史料意義。長時間處于該學習模式下,學生看似理解了歷史的意義,實際上只是在記憶教材知識,他們的學習浮于表面,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發展受限,而且在解決問題時更多是根據所掌握知識進行作答,容易忽略對史料的運用。
對此,教師必須提高重視,改變“直接告知學生史料意義”的方法,在優化課堂時組織學生對真實史料展開推理、論證和分析,還可對歷史事件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通過翻閱書籍、網絡搜索等方式收集相關的資料,解決問題的同時加強對知識點的了解。如此,在持續的推理、論證、分析中,高中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再困難,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五)組織解釋歷史,培養解釋能力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還包括對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解釋歷史現象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其歷史解釋能力。在該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圍繞現象或知識提出一個問題,再組織學生說出自己關于該問題的看法,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對應內容[3]。然而就目前來看,大多數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得都不是很好。一些教師習慣于向學生提出簡單問題,如“對于這個現象,我們這樣解釋對不對?”等。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往往會做出“不假思索”的回答“對”或“不對”,不需要進行過多解釋。顯然,這對其歷史解釋能力的發展大為不利。此外,還有一些教師沒有在提出問題后為學生預留足夠的解釋時間,也影響了學生對其內容的思考、對解釋語言的建構,同樣限制了其解釋能力的發展。這都提醒教師想要真正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培養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必須優化“解釋”教學環節,轉化提問方式,以追問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并解釋歷史,考查其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情況,并在其語言表述的基礎上,幫助其補充或是完善思路,從而達到高效教學,提高核心素養的目的。
(六)依托文化背景,發展家國情懷
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關鍵在于“以史為鏡”,讓高中生吸收過去經驗,形成良好愛國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凸顯歷史事件發生的文化背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來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而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教師一味地講解教材概念性知識,教和學缺少與民族文化、國家理想的融合。久而久之,學生課堂學習淺層化,核心素養也難以得到提升。如此,學生難以將歷史與國家發展、民族文化真正聯系起來,單純地將其視為過去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僅此而已。其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無法實現更好的發展,面對該情況,基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優化課堂教學,教師勢必要轉變“以教材為主組織教學”的方式,堅持依托文化背景進行授課。在講授教材概念性歷史知識的同時滲透民族文化內容,如對應事件體現了中華民族、華夏兒女哪些品質、事件中某一人物說的話出自哪一本書等。這樣一來,學生從簡單的概念學習轉向情感探究,他們能夠更深切地理解高中歷史背后蘊藏的民族文化、國家精神,其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必然增強。
(七)話題討論活動,培養辯證思維
培養高中生辯證思維能力,是高中歷史優化教學的重要方向。而話題討論活動的科學組織,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歷史的辯證討論和思考。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還可適當設計話題討論活動,在活動中通過提出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4]。此時,新的問題也就衍生出來了——討論話題應如何選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進學生的辯證思考?教師應以爭議性較強、能夠引發學生對立的話題為主。但是在實際上,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選擇的討論話題都是容易讓學生形成認同感的,這樣的話題討論起來更容易讓學生統一口徑,降低了討論的難度,難以激發其對立思考。學生的辯證思維也自然就無法在討論中形成,影響了核心素養的提高。對此,為深入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教師一定要做出改變。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積極通過網絡尋找爭議性話題、確定討論內容,組織課堂辯論活動,并展示正反兩種觀點,讓學生選擇自己的立場,并與相同觀點的同學組成興趣小組,引導他們自主搜集資料并證明自身想法,在討論過程中可通過交流雙方查找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進而得到辯論的最終結果。通過循序漸進的辯證思考,其辯證思維核心素養自然而然地能夠得到提升。
(八)學習評價人物,發展客觀意識
事實上,通過學習歷史、搜集資料可發現,對同一事件中的同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褒貶不一的。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在評價時會融入自身主觀意識、缺乏客觀性。而在培養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時,應杜絕其以主觀意識評價歷史人物的行為,要學會用史實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主要依據,避免主觀臆斷。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還要組織學生對“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展開學習,否則單憑教材中編排的文字,很難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重難點,選擇一個存在爭議的人物,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對這一人物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大概總結人物形象或性格,再以書籍、網絡、查閱史書等形式來自主搜集資料、了解與之相關的事件,再鼓勵他們對該人物做出評價,課堂中學生要逐一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則要耐心傾聽,對于學生出現的“不客觀”行為,及時提醒并指導他們改正。如此,高中生客觀意識得以深化,對其歷史學習效率、核心素養的發展均大有幫助。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教育背景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并發展學生自主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實證素養、歷史解釋能力、家國情懷、辯證思維、客觀意識均必不可少。高中教師應對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新變化形成正確認識,并積極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鉆研教材、問題引領思考、還原事件背景、基于史料組織教學等方式優化課堂活動,高效培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高蕾.優化課堂環節 提升歷史素養——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J].現代交際,2018(7):176.
[2] 龐立寧.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2):13.
[3] 喻莘博.核心素養視域中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20(6):196.
[4] 張燕.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華夏教師,2019(20):12.
作者簡介:孫殿秀(1980.1— ),男,漢族,甘肅民樂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