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信息技術作為初中階段一門重要課程的教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唯有轉變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結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呈現信息技術的魅力,激趣勵學,完成信息技術的探究學習,才能最終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章以此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對核心素養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引導;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8-005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8.018
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型的課程,已經在小學階段得到了普及和重視。進入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目標,還是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都較之前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唯有緊緊圍繞“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核心素養”的內容,靈活選擇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引導型教學,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和引導下,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參與信息技術探究學習,自主構建知識,獲取知識。
一、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信息技術教學觀念不夠全面
由于當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對“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理解不夠全面、深刻,將教學目標局限在教材之中,以學生記憶為主要方式,忽視了實際操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得不到發展,難以真正落實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另外,教師教學方法更多地依賴傳統經驗,很少嘗試新的理念和方法,致使信息技術課教學手段落后,難以真正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程度不夠,課時分配不足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在當前的初中教育中,依然束縛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下,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認為信息技術是副科。在這種觀念下,教師更多地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文化科目中,忽視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另外,在這種教學觀念的制約下,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課時分配較少,難以真正滿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需求。還時常出現其他學科向信息技術教師“借課時”的現象,難以真正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教學內容存在局限性
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力量[1]。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同時,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比較快。目前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不能及時更新,難以真正滿足核心素養下的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但在調查中發現,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制約,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教學內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之中。難以真正滿足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致使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四)課堂教學方案傳統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最終實現信息技術的高效學習。在調查中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直接決定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基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唯有設計出多樣化、趣味性的教學方案,才能真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但在調查中發現,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的束縛,選擇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滯后,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內容,或者自身的教學經驗,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灌輸。這種滯后、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落伍,難以真正滿足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真正喚醒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其長期處于被動、依賴的學習狀態中。
(五)忽視實踐教學
基于新課程改革下的要求,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教學,還應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加以拓展和延伸,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但就目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來說,受到傳統教學理念、課時有限等因素的制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常常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理論知識中,給學生提供的上機實踐機會非常少。由于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踐環節的缺失,學生難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應用,嚴重制約了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習效果。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引導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
新課改背景下賦予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新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知識與素養并重,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利,讓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夠有充分發展的空間,包括借助信息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拓展自身的信息視野、借助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等。教師要進行全面、深刻的教學內容研究,善于從教材和生活中發現素材與資源,將抽象的信息技術知識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信息技術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強的特點,信息技術課程中專業術語比較多,且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教學中單憑文字記憶是很難實現高效性學習的,很多內容只有學生親自實踐操作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這就突顯了情境創設的作用。教師構建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學習,與新課程理念、素質教育理念相契合,真正實現了從“灌輸式”教學模式到“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要因勢利導,靈活運用情境,構建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易于思考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
(二)設計深層次問題,進入課堂學習
新課改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衍生出多種新的教學方式。然而,讓學生背誦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依然存在,沒有體現信息技術的特點,枯燥的術語和原理讓學生窒息,課堂活躍度不足,學生的思維處于被動狀態,很少進行主動性思考,難以真正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果。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最基本的計算機知識,還要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知識進行實踐的能力[2]。
教育心理學家在研究中表明:問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也是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的催化劑。在具體的學習中,良好的問題能促進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深度學習,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最終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為了優化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設置任務,構建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引領學生在教學問題的引導下,逐漸進入課堂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在設計問題強化導入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圍繞教學中存在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確保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和思考中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實現深層次的學習。其次,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問題的引導價值,還應關注問題的探究價值、思考價值,確保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探究。再次,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盡力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完教學問題后,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將問題當作教學導入方式,引領學生以問題為“支架”,順著教師搭建的“問題階梯”拾級而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信息技術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設計探究項目,引導探究學習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獲,教師要多管齊下,深入研究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3]。新課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圍繞一定的教學項目,通過思考、討論和探究等活動,最終獲得相關知識,并實現多種能力和素養的提升。面對這一現狀,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優化課堂導入的時候,應靈活借助項目式教學模式。
首先,信息技術教師應對教材內容、信息技術的學科素養進行全面、深刻的解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探究項目。其次,對學生的已有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等展開全面分析,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探究學習項目,確保其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契合,以免設計項目難度過大或過小等現象。再次,教師設計完學習項目之后,還應對其進行細化,將其劃分為若干小的學習任務。最后,將全班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引領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緊緊圍繞既定的項目展開思考、探究,最終完成教學目標。
(四)及時捕捉和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引導課堂教學
面對新課改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內容,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探究任務和探究項目的時候,不僅僅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還要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這種引導教學資源的方式屬于預設性的資源。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大量課堂生成性資源,包括學生討論中的觀點、錯誤資源等,這些也都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最佳切入點,教師在優化課堂引導的時候,還應及時捕捉、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并對其進行整理,使其成為課堂探究的內容。一方面,在具體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捕捉對教學重難點的思考、討論中出現的新觀念、新想法,并以此為切入點,直接利用這一生成性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最終完成對本節課內容的深度探究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還應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資源進行收集、整理、歸類。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錯誤產生的原因,帶領學生展開探究,最終進入對本章節內容的探究學習中。
(五)溫故知新,強化引導效果
與其他的學科相同,信息技術知識點之間也存在極強的內在聯系,新知識的學習則是建立在舊知識基礎之上的。因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優化課堂引導的時候,就必須要立足于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帶領學生在對舊知識復習的過程中,由淺入深、承上啟下地引出與其相連的新知識,逐漸進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學習中。需要說明的是,在借助溫故知新優化課堂引導時,不能僅局限于上一節課的學習中,也可以是之前所學的知識,還可以跨越學科的界限,借助其他學科的舊知識進行導入。這樣通過溫故知新的課堂導入方式,可促使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主動參與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例如教學“Excel中相對引用和絕對引用”的問題,教師在進行課堂引導的時候,就借助了“利用公式和函數完成‘總人數’‘合計’項的統計”。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以學校某一年級學生的興趣小組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在運用舊知識統計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進而喚醒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對新知識的學習。
(六)依托生活載體,自然引導
相關研究表明:熟悉的素材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基于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具有極強的抽象性的特點,單純地按照教材中的內容開展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難以真正引導學生進入探究學習之中。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優化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時候,要引入生活內容,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素材為載體,自然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生活現象中的信息技術原理,發現信息技術與生活的聯系,體會信息技術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將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認識表述出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釋放信息技術課堂的活力,讓學生能夠自主、高效地參與信息技術探究,實現知識與經驗的增加,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發展。
(七)趣味性導入,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
在當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制約,初中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比較低,長期處于被動性、依賴性的學習模式下,嚴重制約了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果。為了真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的時候,必須要思考“如何激活學生的興趣點”,結合教學內容、初中學生的認知情況、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導入方式。首先,借助游戲進行導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游戲依然沒有抵抗力。基于此,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或者針對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時,可選擇與其相契合的教育游戲,引導學生在針對性的游戲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探究學習。其次,視頻導入的方式。基于信息技術教學的內涵,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的時候,還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從網絡上搜集與其相契合的視頻。這樣通過教學視頻的引導,能夠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感官,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再次,作品展示法。在優化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展示一些優秀的、具有創意的作品,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和欣賞,最終促使其快速投入到對相關知識的學習中。
綜上所述,教師應立足信息技術教材,從具體學情出發,因勢利導,通過情境、問題、任務等方法來激活課堂,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基于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無法落實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問題,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通過創設情境、設計問題、設計探究性教學項目、及時捕捉和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巧妙提問、依托生活載體等方法,強化課堂引導效果,更好地滿足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 陳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現代信息科技,2019(7):187.
[2] 李雪杰.試析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12):634.
[3] 張昱崢.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和實踐[J].學周刊,2019(13):74.
作者簡介:郭永清(1966.12—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