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既關系到教材怎樣成為課程思政載體,也涉及教師如何用教材落實課程思政精神,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中職語文教師要進一步領會教材編輯思路,善用新課標教材,確立課程思政意識,遵循語文教育規律,講究教學策略,充分運用情境任務,使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有效落實。
關鍵詞:課程思政; 語文教育;教材;意識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7C-0055-06
收稿日期:2022-05-06
作者簡介:許耘,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職一部,副編審,主要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院校教材。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確立之后,教育教學改革進入基于核心素養的新階段。新階段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一目標須通過課程、教學、評價三個途徑落實。基于此,教育部適時提出了“三教”改革的決策。“三教”改革,教師是改革的主體,也是改革成敗的關鍵要素,教法是改革實施的途徑,教材則是改革理念、內容及一應要求的載體。從改革落地生效的角度審視,教材正處于“三教”改革的中樞地位,教師能否用好教材,直接關系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提高的成效。
教育部為進一步明確“三教”改革主旨及取向,于2019年頒發了《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了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的思路,從課程體系建設的高度,對各類課程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中怎樣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給出了方向,明確了要求。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是一個亟需探究的課題,既關系教材怎樣成為課程思政載體這一重要命題,也涉及教師如何用教材落實課程思政精神這一無法回避的問題。筆者以語文課程為例,依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有關教材編寫要求,試從編寫思路的角度,從課堂教學層面對落實課程思政精神應具備的意識與策略做一點探索,以求方家指正。
一、領會教材編寫思路:確立課程思政意識
(一)整體觀照,領悟教材編寫要求及形成的體系
課程標準的“前言”將研制的思路明確為三個“結合”,首要一條便是“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并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意識形態屬性強,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價值觀教育不是簡單貼標簽,而是要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對語文課程正確進行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其中的關鍵詞是 “結合”“堅持”“體現”,強調了語文課程必須發揮獨有的育人功能,踐行課程思政不能偏離語文課程的任務與目標;“價值觀教育不是簡單貼標簽”,更是從方式方法層面給出明確的指向,即不能對課程思政做簡單化處理,應講求策略,注意方法,追求實效。分析“前言”所引述的文字,不難得出:當下,語文教育體現課程思政精神的第一要務是“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從課堂教學層面考量這一“結合”,關鍵在于正確處理語文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內在關系,而理解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材編寫要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路徑。
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部分單列一項“教材編寫要求”(以下簡稱 “編寫要求”)。分別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遵循規律,注重學生發展”“以專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言語,實踐活動”“選文要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氣息,易教利學”“加強系統設計,發揮整體功能”等六個方面,明確了教材應遵循的原則,其要義是強調教材應成為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和進行正確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層面實現“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僅靠教法改進難以奏效,應立于一定高度,從較寬廣的視野,理解“結合”要義,再思考實施策略,然后決定教學的行止。如此,或能探索出其中規律,形成一定的模式,使“結合”真實落地。因此,把握教材顯得十分重要,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編了什么,更應理解教材怎么編的,梳理編寫要求以及形成的科學體系,探究其蘊含的要義與指向,這是用好新課標教材、落實課程思政的前提。
上述教材編寫應遵循的六個原則,構成一個宗旨突出、指向明確、相互聯系又各具要求的科學體系,其間,突出了教材編寫必須達成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應執行的原則及具體要求。所以對教材編寫要求應整體觀照,不可盲人摸象。以整體觀照的思想方法來理解課程標準明確的編寫要求,從上位認識新課標教材是依據編寫要求,通過宗旨定位、內容負載、選文示范、學習活動設計等,形成“綱”“目”分明、有機銜接、漸次細化的學習體系,課程思政的要求融于整個體系之中。
(二)聚焦關鍵,掌握教材架構與教學單元特點
新教材承載著現階段中職語文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標與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還應在關注編寫依據及形成的體系的基礎上,聚焦新課標教材的體例結構,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這是落實課程思政必做的功課。
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任務”部分對語文課程特質進行了界定:“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的“綜合性”,不僅是指語文學習內容具有多樣性,更強調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情境的整合。課程特質中的“實踐性”,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課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課程標準明確的“綜合性”“實踐性”,為教材內容框架的確定及形式的改革明確了方向,也給出了邊界。
新教材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在體例結構方面較傳統教材有較大的變化,領悟新教材組織形式及教學單元的體例結構,是教學中提升核心素養、落實課程思政的基礎。鑒于中職語文新教材尚未正式出版,試以普高語文統編本教材為例加以說明。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普高統編本教材打破了以文體聚合課文的傳統形式,創新了教材體系設計,以人文主題作為單元組合和內容選擇的依據,更好地發揮了語文教材鑄魂培元的作用。
教材的教學單元包含導學、范例、實踐三個板塊,彼此緊密聯系,形成整體,又各有功用,各具特點。試以文本單元為例,將單元體例結構做一剖析(見表2)。從表2清晰看出,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要求在三個板塊中以不同形式各有重點地體現。導學板塊是以闡明單元人文主題、內涵及學習價值為重點;范例板塊是通過課文(或專題學習活動或整本書)將單元人文主題具體為可以感受和領悟的語言文字(即文本、案例等);實踐板塊則在導學板塊、范例板塊明確的人文主題和提供的載體基礎上,創設真實情境,確定學習任務,組織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得熏陶、受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三個板塊共同推動學生完成語言實踐中情感體驗的過程,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其中。
對教材編寫要求做整體觀照,再對體例結構進行聚焦探究,能更好地確立課程思政意識,使教師意識到語文課程為什么要發揮價值觀教育的功用,以及教材中是怎樣體現價值觀教育的。這是順應教改大勢的必須。
二、運用有效教學策略:課程思政落地的關鍵
(一)確立教學策略,需要厘清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與價值觀教育之間的關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程標準“前言”中表述為“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結合”,落實于教學,就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以及因之展開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及價值觀教育這一核心進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與運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見價值觀教育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即語文教學應在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滲透價值觀教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是《論語》經典篇目,因結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內容蘊含孔子教育思想及儒家理念,成為高中階段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請看下面的教學目標設計。
1.結合注釋和查閱工具書掌握“率爾、希、鏗爾、舍,哂之、喟然”的含義,理解它們在表現人物神態、性格方面的作用,感受古代文言文用語凝練、典雅的特點。
2.查閱相關資料,在與世界文明發展軌跡的比較中認識孔子及《論語》的偉大,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3.背誦“莫春者”一段,找出給自己留下鮮明印象的詞句,并分析原因。任選話題,寫一段文字(100—150字),表達自己學習課文得到的感悟,與同學交流,在班級展示。
上述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目標具體明確,且具有可測性。除此之外,其在體現“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方面也有幾個顯著特點。
其一,教學目標緊扣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抓住“語言”這一關鍵點,避免了空泛、籠統的表述。 “目標1”直接寫明應掌握含義的具體字詞;“目標3”要求從“莫春者”一段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詞句。這些都是從“語言”入手,是圍繞核心素養提升確立的教學目標。其二,“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目標中得到充分體現。仍以“目標1”為例:“掌握‘率爾、希、鏗爾、舍,哂之、喟然的含義”是知識積累;“理解它們在表現人物神態、性格方面的作用”是能力培養;由此“感受古代文言文用語凝練、典雅的特點”,這是“語言”帶動“審美”,重在熏陶和感染,已至傳統文化教育層面。再看“目標2”:“在與世界文明發展軌跡的比較中認識孔子及《論語》的偉大”,“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則是價值觀教育。這一目標,由課內到課外,從一篇文言散文而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感悟,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思政元素。
(二)教學策略必須著力于情境的創設和任務設計
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決定了經過嚴格遴選進入教材的文本均可成為人文精神教育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觀教育元素先天存在。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學生有基礎,有接受的條件,關鍵在于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中設置任務,可使價值觀的教育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機地進行滲透與浸潤。
語文課程創設的“情境”應為“真實情境”。對此,語文教育家王寧認為:“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繼續學習和今后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1]
筆者試以一段教學案例說明創設情境任務在課程思政中發揮的作用。“聽話與說話”屬于口語交際訓練內容,課程標準在“學業質量水平”中對這一學習要求做以下描述:“能根據學習、生活和職業工作需要進行表達與交流。與人交流時,能耐心傾聽,聽完整,聽明白,領會說話者表達的主要意思;說話時,做到簡明、連貫,正確傳遞要表達的意思。”下面是一節“聽話與說話”課的教學實錄輯要與簡要分析。
1.情境導入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十場現場盛況及主持人和嘉賓的開場講話。
2.問題引領
請同學用2個或3個詞表達詩詞大會的盛況。
3.任務布置
任務一:主持人講話和嘉賓講話各表達什么意思?用講話中的語句或詞語說明。
任務二:主持人和嘉賓講話重點有什么不同?用他們的語句說明。
任務三:填充表格(見表3),組內交流,小組代表班級展示。
任務四:教師將大家完成的表格修改為表格4,請比較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
教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再布置三個任務,按組認領,小組討論后推選代表班級交流。按表格中“說話”和“聽話”的要求準備。
任務一:兩個同學為應不應該玩手機游戲展開爭論。
甲同學觀點:手機游戲可以益智,已成為生活一部分,不可或缺。乙同學觀點:學生不能耽于手機游戲,會影響學習和休息,必須摒棄。請你想象兩位同學的爭論場景與過程,復述他們爭論語句,并說出自己的評論與觀點。
任務二:班級同學圍繞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誰更重要展開討論。一部分同學認為專業課程重要,因為職場需要專業能力;一部分同學認為公共基礎課程如思政課、語文課更重要,因為沒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個人發展缺乏基礎,將來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和職場生活。請你將兩種觀念擇其要點進行介紹,再從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做人與做事”的關系談自己的觀點。
任務三:課后在校園或公共場所注意傾聽人們的對話,把你認為有價值的對話默記或簡要記錄,在班級以“說”的形式介紹“聽”的話。要求3分鐘內“說”準確“聽”的話,可加以適當描寫(如對話所處的場景,人物形象、神態等),也可以精辟表達自己的觀點。
首先,本節課遵循語文教育規律,注重語言實踐。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課程,這一能力只有通過語言實踐才能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是語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核心素養外顯的能力之一,必須通過有效的語言實踐才能形成。在本節課中,教師引領下的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貫穿始終,由淺入深,漸次展開。如“情境導入”環節之后的任務:填寫“總結‘聽話與說話要求”表格,推動學生完成了“感性活動—理性認知”的過程,為之后學生于理性認知指導下進行高效的“聽話和說話”做了鋪墊。
其次,巧設情境任務,講究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必須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教師十分注意情境與任務的創設,使情境與任務在價值觀教育中發揮了導向性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做到了“感染下的體認,任務中的體驗”。“中國詩詞大會”盛況視頻與主持人、嘉賓講話這一情境,從學生熟知的中央電視臺文化類節目切入,激發了學習興趣;比較主持人與嘉賓講話重點的學習任務,不著痕跡地轉入學習內容——“聽話與說話”,傳統文化教育已融入其中。在“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誰更重要”的討論后,要求從“做人與做事”的高度認識課程學習的意義與價值,任務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引領性,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課程學習會產生一個完美的認知與體驗:了解課程分類—理解大類課程學習目標—認識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體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內涵—掌握職業素養的要求。由具象而為理性,價值觀教育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自然而又巧妙地融入其中。
最后,完善了學習活動形式,引入“梳理與探究”學習活動。眾所周知,語文學習內容是通過“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承載。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只關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兩種學習活動而忽視了“梳理與探究”,以致閱讀與表達難以達到一定的深度。本節課“填充表格”這一任務,要求從情境任務中歸納“聽話與說話”的要求,恰到好處地引入了“梳理與探究”學習活動;教師在梳理過程中列舉的大師名言,人文色彩濃郁,使技能訓練同時具有了課程思政的功能。
綜上分析,這節以“聽話與說話”為學習內容的口語交際教學,從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運用情境任務教學策略、完善學習活動形式等方面對語文教學如何實現“價值觀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踐行課程思政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進行課程思政是一個大命題,它涉及如何善用教材發揮語文課程先天具有的“以語育人,以文化人”的功用,還關涉教師怎樣更新教學觀念,準確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與要求。筆者認為,當下還是要以確立課程思政意識為先,以情境任務教學策略為重,在理解新教材編制思路及體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探索與突破。如此,語文教材才能真正發揮學習范例的作用,成為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參考文獻:
[1]王寧.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是”與“非”[J].語文建設,2019(1):4-7.
責任編輯:華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