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摘? 要] 締造和諧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教師的智慧掌控;打造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教師的理性應答。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研判學生學習的點滴花絮,并靈活地創設研學情境,啟迪學習思考,促進學習向縱深邁進,加速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歷程,從而讓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精彩不斷。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理答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融、智慧交互、思想碰撞的綜合體驗歷程。其間,需要教師對教學相關環節,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等做出理性、智慧的應答,從而使課堂教學更能契合教學目標,使學生更好、更快樂地參與到知識形成探究之中,進而科學地領悟知識,建構認知,也使得他們的數學思維獲得發展。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用智慧掌控教學流程,理性地做好學生學習參與者、引導者等角色,使得課堂教學閃爍著智慧,充盈著溫馨。
[?]一、用傾聽開啟精彩課堂的帷幕
傾聽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藝術,其在教學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特別是有歧義的聲音。同時,在傾聽不同聲音的過程中,教師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理答技巧,使得教學更趨圓潤,讓學生的學習更趨完美。
如,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學中,教師既要營造氛圍,讓學生想說;又要善于掌控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有針對性地說,不跑偏。要實現這一目標,學會傾聽就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
師:大家都認識這個圖形吧!你知道它的面積怎么計算嗎?
生1:這個圖形是梯形,它很像平行四邊形,是不是可以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底×高)來計算呢?
生2:好像不能這樣計算,梯形明顯的比平行四邊形少了一大塊。
……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大家的猜想合理不呢?我們先認識一下梯形中的有關數據,想辦法得出它的面積,最后,再分析比較剛才的發言,好嗎?(學生自主活動,嘗試探究梯形的面積)
生3:我是采用最原始的數方格的方法,不滿1個方格的算半格,數出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的方法和生3差不多,把梯形畫成1平方厘米的方塊,不是1個的算半格,也能得出它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
……
生5:我測量出梯形的數據是,上底2厘米,下底4厘米,高4厘米,腰是5厘米多點。根據之前的猜想,如果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計算,那究竟是用上底還是下底的數據呢?
生6:是啊!有上底和下底兩個底,比較難辦。
生7:可不可以都先算一算,然后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
師:這是個奇妙的思考,大家不妨試一下,看看是不是會發現“新大陸”。
……
這是學習引入的片段,其間,教師創設了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試一試等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為教師更好地理順學生的思維、把脈課堂的動態提供基本的信息。從中不難看出,教師重視傾聽學生的聲音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它不僅能給學生一個表達與展示的機會,還為不同的思維碰撞提供平臺。
案例中,學生猜想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與平行四邊形是一致的,以及后續的計算平均數等不同聲音,看似不著邊際。但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學生思考的智慧化身。特別是學生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聯系起來,看似思考不力,卻有合理的因素存在,因為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也可以分割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為此,教師應關注這些合理因素,并引導學生在驗證活動中發現不足,在探究拓展中找尋規律,進而幫助他們建構相應的認知,實現學習的有效突破。
[?]二、用研判撬動精彩生成的杠桿
理答是智慧的展現,它需要教師在傾聽的前提下,精準地把握學生的思考與回答,以及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針對性做出梳理與反應,并進行最為恰當的引領,讓課堂趨于順暢,讓學習趨于靈動。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握學生的一言一行,學會從點滴細節中發現端倪,進而給予學生應有的表揚或肯定,或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思考啟迪和暗示,從而讓課堂不冷場,讓學生在挑戰中走向新的征程,獲得新的收獲。
如,在“近似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就應對學生的學習表象做出準確研判,要善于從學生回答中的偏差、解答中的失誤等細節中,探尋到學生學習質態的本源,從而把握準學生學習的趨向,學會精準調控,讓學生在新一輪的思考、爭辯、驗證等學習活動中找到出錯的原因,最終實現更好地理解知識、領悟知識,并在活動中突破思維困境,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數學素養的有效積淀。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近似數的取舍方法,你能用學得的本領去思考屏幕上的這個問題嗎(見表1)?
生1:保留一位小數是1。
生2:不對吧!這是整數,不是一位小數。
生3:是啊!要保留一位小數,小數點后面應該有一個數字的。
師:他們的分析,你們聽得明白嗎?
生4:既然是保留一位小數,那就應該看百分位上是什么?這個小數的百分位上是9,應該用“五入”法,向前一位進一,而十分位上是9,合起來應該是10,寫成1.0,但是小數末尾的0是可以舍去的,那剛才的1是對的啊!
生5:說保留一位小數,還寫成1,肯定不對,正確答案應該是1.0。
……
面對學生的爭辯,教師該如何做?是直接干預,還是引導學生再探究?答案是明顯的。此時,教師就得做一個智者,要精準地研判學生解釋中的合理因素,并循循善誘,讓學生突破思維困境,真正明白取近似數的本質,而不能把小數的性質隨意地引進來。
同時,教師還應善于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凸顯一位小數的本質和整數的本質,明白案例中1.0中0是經過四舍五入法后的結果,而不是精確數中的末尾,所以是不能隨意取舍的,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知識,并在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三、用啟發激發學習思考的活力
智慧的理答需要教師的關注,更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為此,教師要通過激勵性語言、拓展性活動等,啟發學習思考的深入,進一步引發學生的學習再投入,思維再活化,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等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知識得以拓展。同時,讓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意識得到強化,創新學習的欲望得到落實。
如,同樣在“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教學中,當學生經歷“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活動后,他們明白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關系,從而得到一個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此時,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得到公式,還得通過思辨活動,引發新一輪的學習思考。
師:為什么我們非得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呢?其他的圖形就不可以嗎?
生1:可以的,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就可以拼成長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2:長方形、正方形也是平行四邊形,所以不如直接拼成平行四邊形。
生3:還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已經學過了,會用了。
……
師:那通過討論,你們還有其他的收獲嗎?
生4:我們可以把不知道的圖形,通過拼的方法變成熟悉的圖形,這樣面積計算就簡單得多了。
生5:還可以把梯形沿高對折,再剪一剪、拼一拼,就能得到一個長方形,也能算出梯形的面積。
……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眼光應更高遠些,不能囿于教材,也不能滿足于學生的既有獲得。而應善于因勢利導,善于運用智慧延伸后的理答,為學生再度探究提供啟迪,讓他們感悟到思考方向,從而在新的學習研究中由點及面、傳承深入,知識得以升華,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成為一名智者,學會在傾聽、研判中把握學生的學習質態,從而進行應有的學習啟迪,讓他們在新的學習活動中知識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增強,思維獲得發展,同時也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具人性,更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