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艷
[摘? 要] “錯誤”是課堂教學中的產物,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資源,它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研究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實踐的角度對錯誤資源的利用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具體來說,就是用心傾聽——透過“錯誤”看本質,把握認知薄弱點;寬容以待——深入分析錯因,用心引領成長;充分預設——預設學生的錯處,促進有效學習。
[關鍵詞] 錯誤資源;傾聽;寬容;預設;有效教學
當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盡管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不斷變化,但目標都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以鑄就高效課堂。要實現有效學習,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和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關注學情,關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契機,構建高效課堂。“錯誤”是課堂教學中的相伴產物,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資源,更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并巧妙加以利用,則可以充分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課堂因錯誤而變得更加靈動、更加精彩。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關注到錯誤資源的合理利用,收到了一定效果,以下結合具體課例進行分析,談一些做法。
[?]一、用心傾聽——透過“錯誤”看本質,把握認知薄弱點
同樣的錯誤,錯因卻不盡相同,有些源于認知偏差,有些源于思維障礙,有些源于不良習慣。教師唯有用心傾聽學生的想法,才能捕捉到真實的錯因,從而透過“錯誤”的表象,看到錯誤背后的根源,進而對學生的認知薄弱點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因勢利導進行教學。
案例1? 年、月、日
師:下面請大家在這張年歷上找一找你的生日,看誰找得最快?。▽W生快速進入探究狀態,不亦樂乎)
生1:我找到了!
生2:我也找到了!
生3:老師,我找不到我的生日。
師:那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生3:3月15日。
師:那這張日歷上是否有3月15日呢?
生3:有,但我是2006年出生的呀!
師:哦,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你的生日,2006年的3月15日是你的出生日。(生3頓時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此處,當教師發現有學生找不到生日時,按照預設的思路認為該生的生日可能是2月29日,因此,教師在與生3互動時是按照預設的想法展開的,而學生的錯誤卻出乎教師的意料,真實情況是生3錯誤地理解了教師的問題,錯誤地將“生日”理解成了“出生日期”。于是,教師改變了教學預案,進行了耐心引導,最終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了“生日”的意義,推動了學生從錯誤認知朝著正確認知的轉變,避免了以后類似錯誤的發生。
[?]二、寬容以待——深入分析錯因,用心引領成長
對于教師而言,最基本的素質就是需要“寬容”,它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教育方式,即容忍學生的錯誤,甚至于容忍學生經常犯同樣的錯誤。只有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才能接近和走近學生的內心,找到錯誤的根源,深入分析錯因,最終解決問題,從而為成功積蓄力量,在獲得活動經驗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
案例2? 平均數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五一”假期本市動物園售出的門票統計圖。(PPT出示統計圖)我們可以看到動物園5天的售票數量分別是1300張、1100張、1000張、900張、700張。你們估計一下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門票多少張?(學生陷入思考,片刻后似乎就有了答案)
生1:1000張。
生2:900張。
生3:950張。
生4:1500張。
……
師:看來,你們都是有想法的孩子,下面請你們用自己最擅長的方法驗證一下你們的估計是否正確。
生1:將1300張中多的300張轉移給700張,再將1100張中多的100張轉移給900張,這樣一來,5天中每一天售出門票數就都是1000張了。
生2:我選擇直接列式計算,(1300+1100+1000+900+700)÷5=1000(張),和我估計的900張有些誤差。(此時,教師發現生3搔頭撓耳,一副不明所以的模樣)
師(輕輕地對生3說):不急,我們再聽聽其他同學是如何估計的。誰來說一說?
生4:5天中售出門票數最多1300張,最少700張,可見,平均數在700至1300之間,再觀察這些數可以發現,它們都比較接近1000,所以我估計得數是1000張。
生4:哦,大家的估計都在“里面”,而我卻估到“外面”去了。
師:老師十分佩服你的勇氣,盡管你估到“外面”去了,卻沒有放棄思考,而是通過認真聽取別人的想法,最終知道并修正了自己的錯誤,特別棒!其他同學也要向生4學習,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觀點是普遍現象,而這些觀點都是學生思維過程的顯性化,蘊含著寶貴的“亮點”。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的歷程,也就可以探尋到錯誤產生的內在因素,進而可以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本例中,教師沒有即刻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將錯就錯,賦予錯誤應有的價值,鼓勵學生直面錯誤,讓學生在錯處中醒悟,進而變錯誤為資源,通過借鑒和探究修正自身的認知,促進有效學習,并體會到“探究之樂”。
[?]三、充分預設——預設學生的錯處,促進有效學習
新理念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而課堂生成的每一個錯誤都是寶貴的資源,教師應當加以利用。事實上,出錯是學生學習和探究中的正常現象,課堂中的一些典型錯誤也是教師憑借教學經驗可以預測到的,更是教師可以充分預設的。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在學生的易錯環節多做功課,有目的、有意識地預設學生的錯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防范錯誤,而且可以利用錯誤資源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啟迪思維和深化認識,最終實現有效學習。
案例3?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都動手創造了三角形,現在老師將20厘米的線段剪成3段,分別有7厘米、3厘米和10厘米,現在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不假思索地給出肯定的答復)
師:真的嗎?誰愿意來試一試呢?(學生們躍躍欲試,教師請了思維活躍的生1上來嘗試)
生1:咦,怎么圍不起來?(生1經過多番努力后始終圍不起來,有些焦急)
生2:你再往下按一按??!
師:誰來幫幫他?(生2踴躍上臺幫忙,幾分鐘后,3條邊勉強接上了)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圍好的三角形吧?。ɡ肞PT放大實物“三角形”)你們有何發現?有沒有什么想要表達的?
生3:這樣的3條線段是不可能圍成三角形的,7+3=10,10與10顯然重合,如何能圍出一個三角形呢?(其余學生陷入沉思,有的喃喃自語,有的比畫著,片刻后恍然大悟)
生4:對啊!兩條邊的長度和第三條邊相等,肯定“拱”不起來啊!那肯定圍不出三角形。
師:現在,你們有什么感悟?
生5:我們過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實際情況就是“7厘米、3厘米和10厘米這樣的3條線段圍不出三角形”。
教師通過課堂中制造錯誤,讓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變得活躍起來,并親歷了“出錯—識錯—議錯—驗證—糾錯—感悟”等諸多環節,從而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達到觸類旁通和訓練思維的目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充分預設,讓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輕松突破,讓學生形成了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清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的,唯有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才能克服困難、有所收獲,顯然這里還充分凸顯了德育的價值,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到了實處。
總而言之,錯誤是伴隨教學始終的要素,是無法避免的,也是一種具有價值的教學再生資源。教師必須順應學生的思維,給予學生出錯的時空,用心傾聽、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甚至可以促成錯誤的生成,這樣一來,才能充分挖掘錯誤背后的創新因素,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提升,促進其有效學習,為數學課堂增添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