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圣霞
[摘 要]任務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任務型教學主要包括探究性任務型、言語性任務型和實踐性任務型等類型。目前,由于各種原因,任務型教學存在虎頭蛇尾、目標混沌、蜻蜓點水等問題。為此,教師可采取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搭建立體任務框架和注重閱讀過程指導等策略,以期實現學生對語文知識、能力的主動建構。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應對策略;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1-0024-03
任務型教學是以杜威的實用主義作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任務型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準確把握學習目標的前提下,通過學習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在任務驅動、目標引導下展開自主學習探究,真正經歷學習的過程,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那任務型教學的類型有哪些呢?目前的任務型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呢?我們可采取哪些策略提升任務型教學的質量呢?
一、任務型教學的常見類型
任務型教學的類型很多,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主要有探究性任務型、言語性任務型和實踐性任務型等類型。
(一)探究性任務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出體現文本重點、難點的大問題,并以一兩個問題來架構閱讀課堂,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思維進行探究學習,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發(fā)現學習文本的內在規(guī)律,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新知,使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這就是探究性任務型教學。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跳水》一課,教師從多個思維角度出發(fā)設計以下的探究性學習任務。
1.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什么?
2.在孩子爬上桅桿、面臨危險的時候,水手們是什么反應?船長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從中你感受到了船長的哪些特點?
任務1是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內容講述出來;任務2指向高階思維,要求學生對水手和船長的不同反應進行分析,感受人物形象的特點。在任務型教學中,探究性任務型是運用最多的一種,它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探究,使學生獲得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體驗。
(二)言語性任務型
關注言語形式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言語智慧的主要途徑。閱讀教學中,學生言語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根據文本的特點,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言語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教學其中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時,教師就可以設計簡要復述課文的言語實踐活動。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西門豹、官紳、巫婆等人物畫像;然后,讓學生借助人物畫像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展開簡要復述。在閱讀教學中,言語性任務型教學有許多具體的方法,如仿寫、續(xù)寫、講述故事、問題辯論等。教師可依據文本內容的特點,靈活進行安排,使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言語表達能力均得到提升。
(三)實踐性任務型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以綜合的形式設計實踐性任務,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在設計實踐性任務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等,使實踐性學習符合學生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漢字文化,感受漢字趣味,教師就可以設計以下的實踐性學習任務。
1.通過網絡、圖書館查找資料或者請教別人等形式,了解漢字的一些基本特點。
2.搜集生活中使用不規(guī)范的漢字,分析不規(guī)范漢字產生的原因,寫一份研究報告。
3.舉辦一次趣味漢字交流會。
4.同姓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研究自己姓氏的來源、名人、現狀等,寫一份研究報告。
實踐性任務型教學的形式有很多,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等進行具體安排,以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實踐性學習任務。實踐性任務型教學,能讓學生從知識學習走向實踐運用,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任務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進行任務型教學中,雖然一些教師能從任務型教學的理念出發(fā),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但由于對任務型教學缺乏足夠的認知,導致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虎頭蛇尾
在任務型教學中,一些教師在課始就提出學習任務,可課中并沒有圍繞學習任務進行教學,仍然以瑣碎的問答式教學為主,導致學生被動學習,這樣根本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師一開始就提出“學習并掌握作者觀察方法”的學習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以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為主,提出的任務目標并沒有得到落實。又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麻雀》一課時,教師提出了“了解作者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學習任務。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只是讓學生按照記敘文的要素說說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沒有圍繞“怎樣把事情寫清楚”這一目標進行引導,致使學生沒有掌握把事物寫清楚的具體方法,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怎樣才能把這一目標落到實處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老麻雀的無畏”“獵狗的攻擊與退縮”等方面進行細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文章寫作的特點,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
(二)目標混沌
任務目標制訂得越精準,在課堂中的落實才能越到位。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由于對語文新課程標準、單元語文要素的理解不準確,制訂的教學目標混沌,導致任務設置失當、教學導向模糊等現象的產生。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根據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教學其中的《竹節(jié)人》一文時,教學的重點是放在“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還是引導學生“體會傳統(tǒng)玩具給人帶來的樂趣”,或許是讓學生“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一些教師把握不好,存在著目標混沌的現象,致使課堂教學面面俱到,但又什么都沒有教到位,顯得不夠扎實。
(三)蜻蜓點水
在任務型教學背景下,師生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精心設計任務的同時,要對任務的落實進行引導,推動閱讀任務的順利完成。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對課堂的預設與組織不到位,導致學生的自主探究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根本無法觸及深層次的學習目標。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燕子》一課時,教師設定的任務目標是“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文中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是把閱讀重點放在“體會文中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上,而對 “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這個學習目標一語帶過,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引導,致使任務的落實流于形式,學生對“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這一重要的閱讀策略并沒有深刻的認知,更談不上掌握與運用。這樣的教學,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三、任務型教學的策略
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具有其內在的規(guī)定性。為此,教師不僅要理解其基本的理念、掌握具體的方法,而且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解決,以確保達成高效教學的目標。
(一)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是高效教學的基石。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雖然設置了學習任務,但存在著任務目標不夠精準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時,教師要以系統(tǒng)的思維對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定位,以促進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牧場之國》一文時,有一位教師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一朗讀課文,感受荷蘭的美麗風光;二體會文章中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這樣的目標,顯得過于籠統(tǒng),沒有從文本特點出發(fā)制訂出契合學生學習需求的目標。因為在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等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與體會;到了五年級下冊的教學,教師就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上。為此,結合本單元的“雙線”目標和學生學情,教師可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修正為: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荷蘭牧場的美麗風光,體會作者筆下動物與人、動物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美好意境;二體會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感受動靜結合表達方式下荷蘭牧場的美麗,積累自己喜歡的語言。
這樣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精準解讀,結合學生的實際提出具體的、針對性強的要求。有了這樣精準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就會顯得有的放矢,能促進語文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
(二)搭建立體任務框架
閱讀教學中,在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精準的教學目標之后,教師要依據學情,或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或搭建統(tǒng)整性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究與發(fā)現新知,使學生在任務的引領下真正獨立思考、自主閱讀,獲得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故宮博物院》一課,教師可設置這樣兩個學習任務:一是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游覽路線圖; 二是選擇一兩個景點,仿照導游的形式為家人做講解。這樣的任務,不僅有助于閱讀策略在課堂中的落實,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任務完成的難度,有利于任務型教學在課堂中的落實。這樣設定任務目標,精準貼切,合理且有效。又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匆匆》一文時,教師可設計一個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學生自主學習的大任務:“同學們,你們即將離開母校,升入中學。回顧過去的六年時光,你對時間有了怎樣的感受呢?在即將畢業(yè)之際,我們班準備舉行一場朗誦比賽,以《匆匆》一文為朗誦內容,勸大家珍惜時間,不負光陰,作為你們給母校、給學弟學妹的獻禮。那怎樣才能把這篇文章讀好呢?”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學生朗誦課文的主動性更強了。教師依據課文的內容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學習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在任務型教學的課堂中,無論是哪一種任務類型,教師都要為學生營造出立體的、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接受任務之后能夠主動運用經驗,或進行個性化閱讀,或進行語文綜合實踐,這樣能把課堂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三)注重閱讀過程指導
在任務引領下,學生能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此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閱讀過程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閱讀教學的目標任務得到真正的落實。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開國大典》一課時,基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教師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了解課文寫了開國大典的哪些場面,感受文章蘊含的情感。聚焦點面結合的描寫,理解課文是怎樣把開國大典的整體狀況與個別場面表達清楚的,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于是,學生在目標的引領下自主閱讀課文。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再為學生搭建適切的支架,為學生提供方法支撐。尤其是閱兵場面的描寫,教師從表達的視角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說說作者是怎樣把閱兵的場面描寫清楚的、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課尾,教師讓學生仿照這種點面結合的手法,寫一寫學校運動會的情景。這樣的教學,任務目標明確,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設置精準的、適當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探究,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應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為目標,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莉.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驅動型作業(yè)模式”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8):74.
[2] 陶曼.任務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9(1):67.
[3] 史小慶.任務教學法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J].語文天地,2014(3):20.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