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明 陶澤邦 寧晚枚
一、課程簡介
進出口業務實操課程是高等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修課之一,英語專業及經濟專業的專業選修課之一。該門課程對培養學生國際貿易活動的實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以實驗室教學軟件為平臺,通過教師“理論講解+案例分析+課堂互動與練習”,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有助于非國貿專業學生拓寬就業范圍,有助于國貿專業學生提升專業能力。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目的
國際貿易活動是促進改革開放活動、“一帶一路”政策落實、促進國家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也是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教育、醫療、政治等領域合作的有效途徑。進出口業務實操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從事國際貿易活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將有助于學生提升民族自信、民族認同、國家歸屬感。
進出口業務實操課程以實驗室實操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以模擬實踐的方式,完成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應以模擬貿易成交量為主要考核方式,應更多融入職業道德、貿易使命、貿易規則等科學的價值觀、道德觀,使學生能夠在健康的貿易準則下,守住貿易人的底線,真正實現“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可持續的國際貿易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樹立學生科學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以當代中國社會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支撐、同我們國家發展進程中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為當代中國實踐發展提供正確價值指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體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為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必備的文化支撐。[1]
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自信,對于學生認同社會、認同當下,摒棄幻想主義,促進學生熱愛專業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提升學生學習欲望、精氣神,課程思政教學是學習的助推器。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進行“思想+專業課程知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態度理論包含:認知、情感、行為;社會認知理論包含:主體、行為、環境。[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當前階段學生的態度進階程度,將思政內容與教學過程通過素材選擇、教學方式、模擬場景等形式,結合專業課程知識,促進學生從主體到行為、環境的認識,通過專業技能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科學行動。
(二)培養學生健康的職業素養
1.人類共同發展思維培養
“一帶一路”政策、中非合作歷史、中拉互動關系等政策、行動,無不體現了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將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合作共贏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東盟共同體愿景2025》,無不體現了中國對地區經濟發展、軍事穩定、政治合作等內容的積極態度。
培養學生進出口業務能力的同時,亦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活動的態度,本著促進人類共同發展、雙贏互惠的理念,才能摒棄缺乏誠信、貪圖金錢而忘記道德底線的行為。尊重他國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基礎上,實現互通有無、互惠互利,實現雙贏與共同富裕。作為未來從事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的學生,應擔負起經濟強國、經濟穩國的責任,為國家政治關系穩定做出健康、科學、積極的經濟活動貢獻。
2.可持續發展思維培養
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同樣認為天與人、人與其所處的環境中的萬物處在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中,是一個有機的生命統一體:人要順應自然而不是主宰自然;孟子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把人性與天性看成統一整體,由人性知天性。[3]
尊重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對當代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對未來資源的保護。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從業者,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尤其是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國際基礎設施建設、跨國企業投資等活動,都要遵循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會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序、可持續發展。
3.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培養
學生在選擇本專業時,有部分學生對職業概念并不明確,僅從喜歡、偏愛的角度選擇就讀專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并未對專業未來職業作出規劃,更無從談到職業道德與理想的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素材,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欲望,另一方面將一定程度促進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與向往,對行業中健康的榜樣人物予以肯定,為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謀劃作出參考。同時,對未來學生自身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何為有所為、何為有所不為,做出示范性的傳授,使學生對自我約束、自我定位、自我成長逐漸有明晰的規劃。
(三)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墨家、法家、道家、儒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眾多思想家提出了諸多治國與治世之道,在社會實踐中大放異彩,開放包容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四海一家”“君子和而不同”等著名觀點[4],是中國開放包容思想的傳承與內涵。
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5]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師,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陣地,應積極培養學生開放包容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理念,將其融入到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
課程思政教學需要緊跟與時俱進的時代,開放包容處理國際事務及活動。將中國國情與國際社會發展形勢進行對比,選擇適合中國道路的思政素材。將優秀的外交、經濟、文化、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國際交流活動作為思政案例,將中華兒女的脊梁精神與國際活動相接軌,結合多領域的典型案例,巧妙地選擇恰當章節,融入專業課程中。實現課程生動、活潑,富有時代感、身臨其境感,促進學生的學習欲望。
(四)增強學生制度自信、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
1.制度自信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人民民主集中制的治國制度,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民眾的信仰轉變為信自己、信國家、信黨。從“兩彈一星”、紅旗渠建設、三峽工程、抗疫工程、扶貧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等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得知,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了擺脫貧困奔小康,提升了國家基礎設施、醫療、國防、航天等多領域的硬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因此,增強制度自信,是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的基石。
2.民族自信
中國共產黨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下,扳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成功抗擊侵略。中國人的骨血里流淌著不屈不撓、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的精神,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封鎖,我們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制造、醫療、科技、通訊、教育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中華民族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國家、有能力在廢墟上重新建立新世界。我們需要將民族的自信,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相信,新的接班人有能力傳承并發揚民族的精神,堅毅的新生代就是祖國的未來。
3.文化自信
文化是動詞,中國文化是五千多年的積累,是時代長河下不斷更新的內容;文化是名詞,是文化積累到當下,具有時代特征的人文風俗、公序良俗、科技文化、醫療軍事、農業文明等內容,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廣泛。
習近平文化遺產觀,從理論邏輯來看,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遺產觀的創造性運用;從實踐基礎來看,源于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思考;從價值導向來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從世界意義來看,有助于加強文明互鑒,推動人類文明共同進步。[6]增強文化自信,是學習亦是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內容與內涵,需要在新生代中發揚光大。增強文化自信,是延續并豐富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當代大學生,學習要有信仰、要有力量。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如何去學習、如何創造性地學習,為文化的延續提供源泉和動力。
(五)增強歷史責任感
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古代絲綢之路促進全球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帶動全人類文明的進步。縱觀我國歷史貿易,中國的絲綢、陶瓷、造紙等商品遠銷海外,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及社會文明的進步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商人秉持公平交易、互動有無、和平貿易的態度,積極開展海外貿易活動。
歷史的發展已說明,國家經濟的強大是社會安定及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與其他國家互動、減少誤會與偏見的重要途徑。當下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職業人,是與他國溝通的橋梁,也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衛士。歷史證明,從事進出口業務活動,是擔負祖國經濟強國的重要力量,學生應擔負起國家經濟發展的使命與責任。
三、進出口業務實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法探索
(一)“互聯網+課程思政”
當前的實驗室課程,多以“實驗室軟件+互聯網資源+課程教學課件”為主要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才能夠實現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提升,也會使案例能夠與時俱進。
學習通、慕課等資源為教師提供課程思政來源,同時也方便教師布置課前教學任務及課程思政任務。課程中,可以通過思政素材與專業知識穿插、課堂討論、小組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及思政素材的探索欲、求知欲。課堂解答及思政素材閱讀量可以通過線上資源實現數據統計。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通聊天窗口私信教師,減少學生因害羞不敢提問導致的溝通不及時的現象。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普及帶來的優質教學媒介,教師應運用好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職能作用。
(二)“課程案例+課程思政”
課程案例為專業課程教學導入案例、章節小閱讀材料,多以結合行業典型事件,圍繞章節知識所展開,目的是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愛好及關注。
課程思政是結合教學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業優秀人物代表、歷史重要事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馬克思恩格斯唯物辯證法以及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偉人治國理政思想等內容,融入時代精神及經濟發展特征等因素,結合課程知識點進行教學講解。
課程案例與課程思政不是互相獨立的,是彼此關聯、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等角度,進行“課程案例+課程思政案例”與課程教學內容的貼切關聯。
在案例與思政素材融入教學過程中,彼此的關系應是緊密的,不應是像油與水互不相融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認真鉆研案例素材,恰當、巧妙地應用到專業課程教學中。
(三)鼓勵參與社會活動
1.產學研融合教學模式
產學研融合教學模式,將促進學生在社會實踐、項目研究、專業知識運用等方面的具體操作能力,是較好的實踐途徑。選擇恰當的產學研教學模式,將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為學生提升個人能力自信、對社會的接觸,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鼓勵參與展會、大型會議
學校在疫情之下,鼓勵學生參與線上會展或直播;也可以在無疫情情況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展會、參與大型會議及比賽(例如:達沃斯論壇志愿者活動、體育賽事志愿者活動等),鼓勵學生開口說話、表達自己;鼓勵學生接觸行業有影響力的會議、論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將對學生價值觀的真正落地、認知社會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
四、需突破的難點
(一)思政素材的整理
課程思政素材的整理需要教師隊伍的共同積累,對專業知識歷史發展、中國行業進程發展、人文社會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唯物辯證法的運用等案例性素材進行整理,通過教師及教研團隊的研討、篩選、定位專業知識點等工作,實現思政素材有效融入專業課程中。因此,需要教師團隊、教研室的共同努力。
因為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任務、課程安排,因此,在統一思政課程研究上,會出現時間安排分歧,或各做各的現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學科帶頭人應發揮領導人作用,做好階段性計劃,為課程思政積累工作的落實做好鋪墊。
(二)授課模式
1.授課態度
教師在教學中應調整好工作態度,戒驕戒躁、因材施教,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實現有效互動。教師積極、歡快、包容的教學態度,將一定程度上鼓勵學生深入學習。教師的授課方式是課堂的太陽,若教師能點亮自己的情緒,學生將如沐春風般享受課堂氣氛。
2.授課質量
課程思政素材需要長期積累,教師授課質量也需要時間的成長。教師之間可以通過協商及研討的方式,實現互相學習、研討不足、提出改進方案;也可以通過場景模擬、教學比賽的方式實現跨專業教師隊伍研討;通過學生學習通問答、反饋,課程評價等方式,收集學生對授課質量的意見,從而改進教學。
五、結語
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升核心價值觀認知、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深入學習黨的思想,從而能夠更好地學習社會、服務社會。因此,教師教學內容及授課方式不能脫離實際,應與時俱進,通過生動、形象的課程案例與課程思政案例,更好地講述專業知識在社會中的應用,增強進出口業務實操課程及其他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水靜.論堅定價值觀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8):69-74.
[2]張季屏.態度理論視角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探究[J].高教學刊,2022,8(15):90-93.
[3]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編著.傳統文化研究 第25輯[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8:74.
[4]黃永富.歷史上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J].中國發展觀察,2019,0(7):61-62.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30-231.
[6]周海濤.從闡釋民族精神到堅定文化自信——論文化遺產保護與知識生產意義[J].檔案管理,2022(4):65-70.
[基金來源:2021年度民辦高校思政專項課題“基于學習通的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以《進出口業務實操》為例”(2021MBSZ18);2021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21WTSCX142)。]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