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偉
內容摘要:《新文科建設宣言》將新文科內涵擴大到文科專業之間的深度融通。在此背景之下,文科專業內部不同課程的深度融通也應引起重視。從課程性質、現有教材來看,《外國文學史》課程與《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之間有著密切的交融互鑒;從社會發展進程相似性、文學思想的傳播與接受和文學創作實踐角度看,兩者融通操作性強,可行性充分,是新文科背景下《外國文學史》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文科 外國文學史 課程建設
西方提出“新文科”概念已有40年,一般認為其新主要在于要求文科要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從而給文科教育帶來新方法、新思路、新視野[1]。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設宣言》在山東發布,宣言明確提出要“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2]。這標志著對新文科的認識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在要求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之外,文科自身各個專業之間的壁壘也成為了要打破的對象,并且應該開始思考如何開展深度融通,這也深刻表明了新文科的思維模式就是不斷打破固有界限。在此背景之下,思考文科專業內部不同課程之間的融通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這自然會要求現有的課程內容隨之發生變化,因此也會給課程建設帶來新的挑戰。筆者作為一名從事《外國文學史》教學的教師,對課程內容應如何變化以應對這種挑戰進行了積極思考,選擇以融通《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這兩門課程作為新文科背景下《外國文學史》課程建設的突破口。
一.選擇融通《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作為課程建設突破口的原因
從培養目標來看,《新文科建設宣言》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具有國際視野,要具備國際競爭力[2]。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國文學史課程對于培養國際視野來說具有先天優勢,可以讓學生經由外國文學了解外國文化,讓學生能知外國,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僅知外國還是不夠的,沒有中國的“國際”不是真“國際”。因此,《外國文學史》課程不能再單純只講外國文學,以免使學生形成將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割裂成國外、國內兩個各自獨立的系統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只知中國不知世界,依然是不知中國,這樣的學生也不能成長為適應時代發展的時代新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搭建溝通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的橋梁,這樣才能夠真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從課程性質來說,《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兩門課程較為接近,兩者都具有較強的文學色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學史或多或少都有一定了解,因此,在《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中嘗試融通《中國現代文學史》,能夠有效消解彼此之間的壁壘,同時通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中介作用拉近學生與《外國文學史》的距離,降低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抗拒感,增加學生學習的知識獲得感,使學生的學習能夠收獲1+1>2的學習效果。同時,在中外文學的相互參照中,也能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比較意識。所以,這種融通對于兩門課程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是事半功倍的,能夠通過相互印證從而認知、理解、吸收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成果,在此基礎上學生得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不斷提升精神文明素養,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這也符合宣言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2]的要求。
從現有教材來看,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認識到,包括《新青年》編者在內的許多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對待外國文學“采取了兼收并蓄甚至全盤肯定的態度”[3],可見西方文學對初期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當然過程中難免泥沙俱下;錢理群等主編的《現代文學三十年》前言中提到了一個事實,即在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進程中,外國文學帶來了深刻啟示,產生了深遠影響,“與世界文學的血肉聯系正是文學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征”[4]2;郭志剛、孫中田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也提到:“我國文學是在向西方學習的情況下躍入現代歷史進程的”[5]25,這種學習既包括重視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也包括介紹外國文學發展狀況,發起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雜志自創刊開始就一直積極參與其中[5]57。劉勇、鄒紅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把中外文學的碰撞與交流視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既看到了在此過程中有鼓吹全盤西化帶來的不良影響,也肯定了從總體來看,五四時期對外國文學的介紹對新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6]。在外國文學史教材方面,朱維之、趙澧等主編的《外國文學史》指出,外國文學“是人類共同的知識和文化財富,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融入世界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資源”[7]1,并有意識地在編寫中把在我國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家列為重點[7]3;鄭克魯主編的《外國文學史》前言中表明了這樣一種認識,即東方近現代文學在20世紀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是明顯受到西方文學影響,而東西方文學之間存在著互補和融合現象[8];而在聶珍釗主編的馬工程《外國文學史》第二版緒論中,在看到外國文學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同時,還看到了外國文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革命的進程產生了推進作用,“外國文學直面社會矛盾,洞察人的心靈世界,反抗階級壓迫,關心底層疾苦,敢于自我反省,成為中國作家救亡圖存的重要借鑒”[9],開始把外國文學和中國革命的現實聯系了起來。可以說,在教材編寫方面,編寫者都已經注意到了彼此之間的融通問題及融通的重要性。
二.融通《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可行性
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社會整體上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新興勢力資產階級在這一時期努力要把人從封建束縛和宗教禁錮中解放出來,總體上來說,文藝復興是一個人的重新發現的時代。而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也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反封建理所當然地在近現代中國文學發展歷程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同樣是一個人的重新發現的時代。周作人1918年12月發表在《新青年》雜志第5卷第6號的《人的文學》中概要敘述了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不同歷史階段對于“人”的認識的不斷深化,以此為參照思考了在中國對于“人”的認識的缺失,提出了自己對于“人”的洞見,肯定了人的靈肉二重的生活[10]。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一開始就從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歷史階段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融通外國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可以借助中國現代文學材料而滋養學生對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認識,且使學生經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而對新文化運動有更深刻的理解,相得益彰。
從文學思想的傳播與接受來看,中國現代文學致力于將西方文學思想中國化以適應中國國情。而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以中國化的西方文學思想作為出發點導向其所來自的西方文學思想,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學思想的理解。新文化運動領導者陳獨秀1917年2月發表在《新青年》雜志第2卷第6號上的《文學革命論》開篇即問:“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何自而來乎?曰,革命之賜也。”[11]25表明通篇思想即由對此問題之思考而得來,遂將革命精神引入文學領域。文中并提出三大主義,極言要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推倒古典文學、建設寫實文學,推倒山林文學、建設社會文學[11]25,顯示了新文學關注普通人、關注現實、關注社會的基本立場。周作人1919年1月在《平民的文學》中也提倡平民文學以與貴族文學相反,并強調其不同在于其文學的精神普遍與否、真摯與否。[12]11普遍即指文體的普通、思想與事情的普遍:“我們不必記英雄豪杰的事業,才子佳人的幸福,只應記載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12]12,真摯即指文體的真摯,思想與事實的真摯:“既不坐在上面,自命為才子佳人,又不立在下風,頌揚英雄豪杰。只自認是人類中的一個單體,渾在人類中間,人類的事,便也是我的事”[12]12。推及歐洲革命之初,啟蒙文學興盛,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身份向市民階層轉變,貴族文學、古典文學被作為批判對象,不難發現,陳獨秀的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和周作人的平民文學這些概念可以視作是中國自己的啟蒙文學,和歐洲啟蒙文學完全可以形成相互闡發,由此也可見出在應該建設什么樣的新文學這一問題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
從文學創作實踐來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多優秀作家都與外國文學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文學巨匠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都談到過外國作家、作品對自己創作的巨大影響,他們也致力于結合自己對中國國情的認知,熱情地把認為對中國有益、對自己有益的外國優秀作家、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并以自身為媒介,鼓舞、激勵、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作家。魯迅《狂人日記》深受果戈理影響早已經是共識,他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由衷地感慨:“俄國文學是我們的導師和朋友”[13],并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直言創作的起步所仰仗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原來所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14]。郭沫若自承惠特曼《草葉集》中豪放的自由詩對他產生了強烈影響,他的《鳳凰涅槃》、《匪徒頌》等名作都是在惠特曼的影響下做成的 [15]。茅盾在《從牯嶺到東京》中表明他受到過左拉和托爾斯泰的影響,并評價自己試作小說更接近于托爾斯泰[16]。巴金則把向外國文學學習比作為了進攻一切腐朽、落后的東西,為了跟封建、專制、壓迫、迷信戰斗而揀來的別人的武器[17]。老舍真正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是在他1924年到英國倫敦東方學院講學時,在外國文學直接影響下開始的,他提到:“因習英文而讀到英國的小說,我才有試驗自己的筆力之意”[18]。他的創作深受狄更斯影響,對但丁《神曲》也推崇有加。曹禺則在一次講話中直言自己讀過莫泊桑、狄更斯、托爾斯泰、巴爾扎克、屠格涅夫、哈代的許多作品,而對他的戲劇創作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則有易卜生、莎士比亞、契訶夫、奧尼爾和現代西歐戲劇等[19]。由此觀之,學生如果對外國文學史缺乏了解,則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學習必難登堂入室,而經由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橋梁作用,必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外國文學史。
《外國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之間如此密切的諸多聯系使得融通彼此成為了可能。錢理群等主編的《現代文學三十年》前言中強調了中國現代作家對外來文學資源的利用、改造、變異與融化的重要性,指出:“這吸取與創造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參與本世紀世界文學的創造,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的過程”[4]。中國現代文學史受到外國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運動影響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外國作家、作品、文藝思潮、文學運動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的中國化的過程。在現實教學當中,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之上,只要稍加引導,教師完全可以做到在教學中將兩門課程有機融合起來,讓兩者相互助益,也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增強對課程的接受能力。對于教材建設來說,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在將來的《外國文學史》教材中出現外國文藝運動、文藝思潮、作家、作品“中國化”的章節。事實上,劉建軍總主編的《百年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研究》的出版已經展示了這一領域廣闊的前景。
三.融通《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對教師的要求
《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推進新文科建設,要堅持不懈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中國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這為每一位文科專業教師都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在外國文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沖撞,由于其與中國文化異源異質的文化性質,課堂教學易出現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的現象,容易產生盲目崇拜或盲目排外的不良傾向,不利于培養文化自信。因此在融通《外國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中國立場,這是堅持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外文學的交流已成常態,但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外文學交流的展示往往呈現出片斷性、零散性、隨機性的特點,難成體系,也難以形成長期機制。面對此種情形,作為教師需要勤于思考以不斷在中外文學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火花,以堅持中國立場煉就一雙火眼金睛,不斷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循序漸進地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逐漸使之體系化,并在體系化的過程中努力構建雙方交流的平臺,逐步完善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的對話性。
在融通《外國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自覺樹立融通意識,打破大量存在的類似外國文學史教師不了解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師不熟悉外國文學作品的知識壁壘,以對方知識作為新材料,在與對方的對話中發現新問題,在對新問題的思考中提出新觀點,在這一堅實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以課程為核心,以融通實踐不斷豐富和創新教育教學內容,鞏固、深化課程體系,力爭將融通《外國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實踐經驗系統地引入課堂、轉化為教材,進而建設為優質課程資源,同時也能拓寬自己的學術道路。
作為《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師,應自覺樹立講清楚外國文學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的作家、作品、文藝思潮、文學運動中國化的進程的意識,一方面豐富課堂內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讓學生明白外國文學離自己并不遙遠,有助于培養國際視野;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師,也同樣有責任講清楚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家將外國作家、作品、文藝思潮、文學運動中國化的努力,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先輩們為苦難中國尋找出路的卓絕貢獻,更全面地領會黨史和新中國史,充實課堂思政教育內容。
《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大國博弈競爭中贏得優勢與主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關鍵在人。”[2]在融通《外國文學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強化價值引領,以免偏離培養能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備優良師德師風,樹立自覺的課程思政意識,平時注意積累課程思政素材,在課堂上、在生活中注意言傳身教,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融通《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前景
融通外國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新文科背景下《外國文學史》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在新文科背景下引入中國現代文學視角重新觀照外國文學課程,從知識傳授角度來看可以打破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割裂狀態,幫助學生建立中外文學有機聯系的知識體系,并且隨著課程融通實踐的展開,學生知識體系將不斷得到深化、拓寬;從價值引領角度來說能夠凸顯經典作品蘊含的人類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引導學生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且隨著課程融通實踐的展開,學生的理想信念將日益堅定,文化自信也將因此得到彰顯。
在課程融通實踐過程當中,中外文學的交流碰撞將會無處不在,我們可以追蹤外國文學流派或思想在中國的接受情況和新變化,也可以從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中尋找例證去闡發外國文學現象以期找到共性,找出個性。這種實踐,其實質正涉及比較文學的重要方法如影響研究、平行研究、闡發研究等。學生將因為這種實踐活動而形成自覺的比較思維,因此為比較文學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形成開闊的整體文學觀,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強化自己的理論自覺,并為尋找合適的畢業論文選題提供廣闊的視野;教師將在這種實踐活動中不斷遇到新問題、激發出新觀點,業務能力也能隨之不斷提高;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不同課程的融通也將不斷深入,并將形成良性互動,帶動《外國文學史》課程建設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趙奎英.“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與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20,7: 130-135.
[2]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2020-11-03)[2022-02-23].ht
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3]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31.
[4]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郭志剛,孫中田.中國現代文學史(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劉勇,鄒紅.中國現代文學史.[M].3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6.
[7]朱維之,趙澧,崔寶衡,等.外國文學史(第5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8]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9]《外國文學史》編寫組.外國文學史(第2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10]周作人.人的文學[M]//鮑風,林青.周作人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3-4.
[11]陳獨秀.文學革命論[M]//黃健.民國文論精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4.
[12]周作人.平民的文學[M]//鮑風,林青.周作人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13]魯迅.祝中俄文字之交[M]//羅湘,陳雋.魯迅小說雜文散文全集.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1137.
[14]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羅湘,陳雋.魯迅小說雜文散文全集.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1164.
[15]郭沫若.創造十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8-59.
[16]茅盾.茅盾全集:第十九卷.[M].合肥:黃山書社,2012:200.
[17]巴金.巴金譯文選集.[M].北京:三聯書店,1991:2.
[18]老舍.老舍論創作[M]//胡絜青.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19]曹禺.和劇作家們談讀書和寫作——在中青年話劇作者讀書會上的講話[J].劇本,1982,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