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穎 徐含蕊
內容摘要: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地域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結合來皖留學生對關安徽地域文化認知與需求的問卷調查數據,對后疫情時代如何進行安徽地域文化的線上國際傳播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開展主題類實境中文教學等若干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來皖留學生 安徽地域文化 線上漢語教學 調查研究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線上學習逐漸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重要方式。當前,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已進入“后疫情時代”。隨著5G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這種“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能會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常態。
安徽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底蘊深厚,既有傳統徽派建筑、黃梅戲、徽菜、徽商、新安醫學、桐城文派等傳統文化,也有蕪湖方特歡樂世界、科大訊飛等極具魅力的當代文化。學術界一般將安徽地域文化分成徽州文化、江淮文化和渦淮文化三大亞文化圈。但留學生對于安徽各地了解較少,按地區進行介紹實際意義并不大。隨著時代的發展,安徽地域文化也逐漸呈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中也明確提出:“統籌推進皖南、皖中、皖西、皖北協同發展,形成特色各異、區域聯動、城鄉融合、均衡協調的省域文化和旅游發展新格局”。因此,我們從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兩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以了解后疫情時代下來皖留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認知與需求情況。
一.對外漢語地域文化教學研究現狀
新冠疫情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了教育成本的節約、多模態、融媒體技術的利用等優勢。但是,線上教學受時差影響,且交互性較差,不利于教師進行教學。此外,李宇明也指出對外漢語線上教學缺乏語言交際的體態配合和情景參與,不利于學習者進行語言學學習[1]。當前,已有大量學者對當前對外漢語線上教學提供了建議。王瑞烽對漢語技能課的線上教學模式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建設基于錄播直播融合模式的漢語線上教學平臺的構想[2];史金生、王璐菲通過調查,提出要構建虛擬語言學習社區,建設動態漢語教學資源和線上漢語教學平臺[3];丁安琪、王維群以線上暑期中文學校夏令營項目為例,探討如何構建實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學模式[4]。但是,縱觀目前疫情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主要是還是著眼于語言教學,對于文化教學涉及較少。隨著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研究當今如何進行“線上+線下”模式的對外漢語地域文化教學,就顯得十分迫切。
近些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地域文化的開發、利用、傳播都逐漸重視起來。但主要為理論研究,實踐研究較少,且存在過度重視傳統文化,缺少當代文化展示的問題。在傳播方式上,對線上傳播關注較少,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的安徽地域文化線上傳播更是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在安徽地域文化本體研究上,關于安徽的各類普及性紙質讀物大都較為陳舊,對于當代安徽的描述也缺乏時代性,相關線上資源也較為分散,不利于留學生理解和學習。在我們搜集到的期刊論文中,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安徽地域文化研究較少,其中也以綱領性指導性的文獻為主,僅許迎春[5]為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的研究。張藝結合調查,從學生立場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安徽文化傳播的建議[6]。
總體來看,對于安徽地域文化的研究存在厚古薄今的現象,且相關資源分布較為分散,缺乏系統性。同時,也缺少理論指導下的對外漢語安徽地域文化教學的實踐以及相關研究,更缺乏線上+線下結合的國際傳播模式。
二.來皖留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的認知與需求調查
為了解留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的認知與需求情況,我們針對來皖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期在此基礎上探討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線上+線下”模式的安徽地域文化國際傳播的可行性。
(一)調查內容
本次問卷調查共設計了29道題目,主要包括被試留學生的基本信息、對安徽地域文化的認知及學習情況等三方面的內容。針對當前安徽地域文化不斷融合的現狀,我們將其分為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兩大類進行調查研究。其中,傳統文化包括歷史、建筑、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民俗等;當代文化包括科技、旅游、娛樂活動、美食、對外交流等方面。
(二)被試與調查流程
被調查者主要是來自安徽省內的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五所高校的留學生,其中男性35人,占比52.24%,女性32人,占比47.76%,性別分布較為均衡。被測生源地分布較廣,包括巴基斯坦、牙買加、阿根廷、柬埔寨等22個國家,年齡主要為20-30歲,大部分學生的漢語為中高級水平。其中,43.28%的被測現在并不在安徽省內,只能進行線上學習。而目前在皖學習的學生中,有17.91%的學生已經在安徽學習生活了三年以上。
本次調查主要以線上問卷調查和線下走訪的形式進行,調查內容涵蓋來皖留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喜愛程度、了解途徑、學習意愿及學習方式等內容。共發放問卷70份,回收有效問卷67份,有效率95.71%。
(三)調查結果分析
1.認知情況與喜愛程度分析
為調查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的認知情況,我們參考了《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安徽卷》[7]、《安徽文化通覽簡編》[8]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站上“徽風皖韻”欄目,在旅游、文學、思想、宗教、科技、醫學、教育、自然景觀等諸多方面各選取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從知曉度上看,留學生對于黃山最為熟悉,其次是老子、徽商、徽菜、莊子等常出現在留學生文化教材中的安徽地域文化符號。而最不熟悉的是代表安徽傳統教育的紫陽書院、安徽當代名酒口子窖酒以及安徽當代科技的江淮汽車。我們認為,這一結果與學生的年齡以及社會經歷有關,學生對經常使用的科大訊飛翻譯工具了解程度高也可說明這一點。
同時,我們設計了李斯特五度量表(Likert scale),調查留學生對以上文化符號的態度。從喜愛程度上看,被測多對旅游、藝術、飲食等文化符號較為感興趣。最受學生喜愛的是黃山,其次是老子、徽菜、徽商、黃梅戲、莊子、宣紙等。這些分別代表著安徽傳統文化中的學術思想、飲食、商業、戲曲、科技以及當代的旅游文化。這類符號大多生動有趣,內涵豐富,適合進行文化教學。
但我們也發現,學生對于安徽醫學的代表人物華佗以及新安畫派等文化藝術領域缺乏興趣。對于這些文化符號,我們應該關注是否是因了解度不夠而導致學生對此興味索然,是否會出現“通過短暫的介紹,他們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6]的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提及相關知識,就顯得非常必要。
2.學習現狀分析
在對安徽地域文化的了解途徑上,占比由高到低分別是“老師在課堂上的介紹、講述”“電視、電影、新聞”“學校、政府的相關活動”以及“中國朋友的介紹”。其中,老師講述占比達65.67%,電視電影等媒體占50.75%。另外,有43.28%的學生表示,教師在課上經常提起安徽文化,而且每次都說得比較深入具體;還有47.76%的學生指出,教師會偶爾在課上提起相關內容,但因時間有限,并不會深入解釋講述。可見,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文化教學仍是安徽地域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大部分老師也會在課堂中主動提及相關內容。
此外,我們也調查了對留學生獲取安徽文化所接觸的媒體形式。被測留學生需要對這些中文媒介接觸率進行排序,統計完成后,我們按照排序順序進行計分統計,最常用的為5分,最不常用的為1分。得分從高到底分別為歌曲、電影、短視頻、電視劇、報刊雜志。并且,49.25%的被測都將中文歌曲列在第1位,37.31%的被測將中文電影排在第2位,而61.19%的被測將中文報刊雜志放在最后。可見,留學生對于歌曲、電影等線上媒體的接觸率較高,對紙媒等傳統媒體接觸較少。后疫情時代下,我們在可以結合這一特點,多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平臺、學院網站等新媒體整合信息,向留學生提供更多了解安徽的渠道。運用AI、VR等現代化手段,增強文化學習的觀賞性和體驗性,推動安徽地域文化的國際傳播。
并且,我們還發現,留學生來皖前是否了解過安徽會給其對安徽地域文化的態度產生影響。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我們在p<0.01的條件下得到t(67)=-2.979,其絕對值小于臨界值,表明該關系呈現出顯著性差異。由此我們認為,在留學生來皖前進行安徽地域文化的相關知識的介紹與教學非常必要且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留學生了解安徽的基本信息,以便其順利度過文化適應期,緩解、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還有助于安徽地域文化的海外傳播。
3.學習需求分析
(1)學習意愿程度情況分析
為向留學生展示發展中的當代安徽,有關學習意愿的調查則是分為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兩個模塊進行。有關題目則是設計成多選題,并依照上文對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分類,配合具體的文化符號設計選項,從而幫助留學生了解并選擇。
①安徽傳統文化
在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發現留學生對傳統習俗非常感興趣。在多選題“安徽的傳統文化中您最想了解的是?”列出的13個文化類別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婚禮、喪禮等傳統民俗與節日,占比高達62.69%;其次是徽菜、茶文化等飲食文化與餐桌禮儀,占比達61.19%。安徽的歷史與名人、安徽古代的科學技術以及宗教文化也較受歡迎,占比分別為53.73%、53.73%和46.27%。
可見在傳統文化中,學生對于歷史、科技、宗教較為關注,對貼近當地人生活的民俗方面也非常感興趣。這也啟示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在教學時向留學生展示一個真實的、具有生活氣息的安徽。
②安徽當代文化
李泉指出,在進行地域文化傳播時,應在兼顧傳統文化的同時,將當代的、適合交際的、生活化的文化引入對外漢語教學[9]。因此,我們從科技、城市與文化、當代的節日與娛樂、旅游業、方言、價值觀、對外交流交往這七個方面切入,調查留學生對待當代安徽文化的態度。
在當代文化中,留學生們對于娛樂性較強的類別較為喜愛,但同時對于安徽的當代科技發展也很關注。有65.67%的學生對于包括汽車制造、人工智能等的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表示有興趣學習。其次當代的城市與美食文化,黃山、蕪湖方特歡樂世界等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安徽當代的節日與娛樂活動,如安徽國際美食節、戲曲藝術的當代發展等較為感興趣,分別占比59.7%、56.72%以及47.76%。
總體來看,學生對于科技、美食、旅游、娛樂活動有興趣,較注重文化的娛樂性和體驗感,我們在教學中可加以關注,以便展示發展中的當代安徽。
(2)對安徽地域文化引入課堂的態度
為了探究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引入課堂的態度上是否存在差別,我們對此分別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傳統文化引進課堂,有64.18%的學生表示完全贊同,有22.39%的學生比較贊同;而對于當代文化方面,非常支持引入課堂的學生占比58.21%,比較贊同的占到了20.9%。
我們利用SPSS軟件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將學生對兩類文化的態度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在n=67,置信區間95%的情況下,t=0.903,小于臨界值2,無法推翻零假設,即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引入課堂的態度并無明顯差異。
因此,在將安徽地域文化引入課堂方面,應兼顧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不可厚古薄今,過分拘泥于傳統文化,要做到概括當代中國發展的新文化,并予以恰當地呈現[9],向學生展示發展中的當代安徽。
(3)引入課堂的方式
在引入課堂的方式上,學生多看重知識的交際性和實用性。46.27%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相關口語課,近半數的學生想通過交際話題或小組活動的方式來學習。但也有53.73%的學生希望開設專門文化課,以便進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學習形式上,大部分學生對活動類、體驗類的學習方式非常感興趣,偏向于以較為形象生動的方式了解安徽。62.69%的學生贊成以活動體驗式教學為主,68.66%的學生建議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感受當地文化,還有52.24%的學生強調要重視古今對比、中西比較。
相比于課堂學習,學生更偏愛于課外學習。調查數據顯示,有56.72%的學生建議采用參加活動、旅游等課外學習方式的方式來學習感受安徽地域文化。而在具體的課外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建議通過參觀、旅游來學習安徽地域文化的占到70.15%,選擇自己去體驗當地人日常生活占比68.66%,還有59.7%的學生想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來了解安徽。在調查中,有學生反映因受疫情影響,自己來到安徽后幾乎沒有機會出去游玩。因此,如何在后疫情時代,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體驗感,打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為了便于針對處于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進行安徽地域文化教學,我們還就漢語水平與學生偏愛的課程形式進行了單向方差分析。數據顯示,留學生當前學習漢語的階段對于其希望采用的課程形式并不會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因此,在進行具體安徽地域文化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調查總結與相關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來皖留學生對安徽地域文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且關注面廣泛,特別是對于飲食、民俗、歷史以及藝術方面。并且,學生不僅關注安徽的傳統文化,他們對于安徽當代科技發展、美食以及娛樂活動等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針對這些特點,我們也提出了下列建議:
(一)在教學中融入安徽地域文化,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體驗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自己進行的意義建構而習得知識的,而非通過教師直接講授得到的。在進行安徽地域文化教學時,教師需結合學習者的需求與興趣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習者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習得知識。
課堂講授是學生了解安徽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應該提高傳播安徽地域文化的意識,有意識地融入安徽地域文化的特色符號。如在講解程度副詞等語法點時用黃山作為情景舉例;在講解京劇臉譜時給學生展示包公的臉譜,并簡要介紹其生平,若學生感興趣還可以推薦其參觀包公祠等。針對調查中反映出的學生對于口子窖酒、江淮汽車等接觸較少的文化符號了解甚微的情況,我們建議教師可適當編寫講義,推進教材建設,并在各活動中融入相關知識。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加強多媒體的運用。隨著5G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關AR、VR、MR、AI等技術與教育融合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增強學生體驗感,打造更有真實感的安徽生活情境,也能在當今后疫情時代下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安徽地域文化。以合肥為例,在學習如何問路時,教師可給出逍遙津公園和淮河路步行街真實環境的VR視頻,給學生設置任務情境。在學生習得語法點后,可以簡要介紹這兩處景點,鼓勵學生在疫情允許的情況下自行前去參觀。
(二)開展主題類實境中文教學
實境學習理論來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并結合了杜威“做中學”等理念,主要以情境學習為基礎發展而來。該理論認為,學生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并且要做到學有所用。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進行實境直播(錄播)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網絡的優勢,克服因疫情帶來的距離感增強、缺乏真實語言環境等問題,幫助留學生增強體驗感和真實感。而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課程的交際性也較為看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注重漢外對比,多創建具體社交情景,讓學生學有所用,從而更加樂于學習。
實境中文教學可為只能線上學習的學生展示真實的安徽日常生活,讓學生通過實拍視頻感受安徽的風土人情。2021年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已經進行了多次短期中文教學實踐,且“各方反饋良好”[4],這為我們進行安徽地域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參考。以安徽徽派建筑為例,我們可以采用實境學習理念在徽州建筑博物館進行實地視頻拍攝,為留學生提供第一視角的參觀體驗。
(三)設立安徽地域文化文物信息數據庫,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地域文化傳播
在2020《世界漢語教學》組織的“新冠疫情對國際中文教育影響形勢研判會”上賈益民、姜麗萍[1]等多名學者呼吁加強互聯網環境下云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這對于安徽地域文化的國際傳播也同樣重要。相較與國際中文教育,安徽地域文化的線上資源更為雜亂、零散,且質量良莠不齊。現有的安徽公共文化云、安徽文化云等平臺,其線上資源中對安徽文化進行針對性介紹的內容較少。在《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中也提出了需要“設立安徽地域文化文物信息數據庫”。因此,建立安徽地域文化的線上資源平臺,整合當前現有的文化資源,形成體系性的安徽地域文化介紹已成為當務之急。
本次調查也說明了留學生更加偏愛使用新媒體,因此,應拓寬安徽地域文化傳播途徑,重視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開設視頻號、公眾號,對安徽地域文化進行整合推送,讓學生更加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四)開設相關課程,適時組織開展研學活動
學院可根據本校學生意愿開設地域文化課程。本次調查顯示,有43.28%的被測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并未開設相關課程。其中86.85%的人贊同學校開設課程,可見學生需求非常強烈。據此,學校可以在校內進行調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開設安徽地域文化的相關課程,編寫相關教材,供學生選擇學習。
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雖有其優勢,但與研學、實地參觀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大部分學生更喜愛通過活動、旅游等課外形式學習感受安徽地域文化。而在當今后疫情時代的大背景下,線上研學活動也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有鑒于此,學院也可以充分利用5G網絡技術,結合安徽文化云平臺VR數字展覽等線上資源,組織在讀留學生進行線上研學參觀。此外,學院可在疫情允許的情況下組織開展相關文化體驗式活動,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省內游學活動,讓留學生親身體驗安徽生活,感受安徽文化。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安徽地域文化,不僅是為了讓安徽地域文化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為了幫助來皖以及有意向來皖的留學生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更快適應在安徽的生活。疫情環境下,對外漢語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正如李泉[9]所說,當下也正是科學發展和建設轉型的機遇。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或許會成為成為常態化模式。而這,也為對外漢語安徽地域文化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新冠疫情對國際中文教育影響形勢研判會”觀點匯輯[J].世界漢語教學,2020,34(04):435-450.
[2]王瑞烽.疫情防控期間漢語技能課線上教學模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20,34(03):300-310.DOI:10.13724/j.cnki.ctiw.2020.03.002.
[3]史金生,王璐菲.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留學生線上漢語教學調查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1(04):23-33.
[4]丁安琪,王維群.實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04):76-85.
[5]許迎春.安徽地域文化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4):51-55.
[6]張藝.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安徽文化傳播——以安徽某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04):110-114.
[7]《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編委會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 安徽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3.01.
[8]郭因主編.安徽文化通覽簡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7.
[9]李泉.文化教學定位與教學內容取向[J].國際漢語,2011(01):14-19+11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的安徽地域文化推廣》(項目編號:2021103571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