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梁忠環 李友仕

[摘 要]文章探討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在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下,以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為戰略目標,探索民辦大學高質量發展的建設路徑,具體包括“堅持公益性辦學原則,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利益共同體”“實施特色化發展戰略,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創新共同體”“堅持融合化發展道路,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學術共同體”“堅持國際化發展思路,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文化共同體”“提供優質化課程服務,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學習共同體”“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事業共同體”“建立發展型生態系統,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成長共同體”等七項行動方案,促進民辦大學走卓越、品質、特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004-05
在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民辦大學將發展目標從立足當下、眼睛向內向放眼未來、與國際接軌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向培養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轉變。在新時代,我國民辦大學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需要有新定位。潘懋元先生認為全國兩千多所高等學校,數以萬計的學科,大家都應是各自不同的一流[1]。
一、確立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戰略目標
雖然我國的民辦大學目前普遍處在爬坡過坎的上升階段,整體水平還不高,與國家要求、人民期待的優質教育尚有一定的差距,與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但不可沒有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奮斗目標和追求卓越質量的高標準要求。民辦大學要從土壤和種子開始以一流大學的基因進行自我培育并努力發展成為有價值的大學。事實上,我國正在進行高起點的民辦大學和優秀的中外合作大學的辦學實踐,即使在數量眾多的積累型民辦大學當中,也不排除在若干年后會有中國一流大學脫穎而出甚至沖擊國際一流大學的可能,其中的關鍵是要有提質培優的一流價值引領、適度超前的發展理念指導、民辦機制的特色道路自信和社會認可的優質教育服務。民辦大學不可妄自菲薄、不求進取,未來三十年、五十年后發展成為什么樣完全取決于其現在的自我畫像和具體行動。民辦大學之高在于“格高”,民辦大學之大在于“志大”,格高志大的民辦大學才能頂天立地。頂天在于民辦大學教育同樣服務于國家戰略,承擔國際責任;立地在于民辦大學腳踏實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域下審視民辦大學的責任擔當和戰略目標,應該既立足于中國大地又胸懷天下,既著眼于現在還放眼未來,既關注自我又關注人類,不斷拓展視野,提升教育競爭力,通過人才培養來擔當建設當代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歷史使命。
在定標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過程中,離不開國內標準和國內參照,也離不開國際標準和國際參照,對標學習、靠攏超越。但民辦大學的建設目標是中國一流而非國際一流,是中國一流民辦大學而非中國一流大學。中國一流民辦大學要有國際視野,體現中國一流、民辦特色,既遵循自然演化的生命邏輯,更要遵循人為建構的制度邏輯,全力開創自己看不到的美好未來。特定的中國國情、特定的民辦教育文化語境,決定了民辦大學只能走具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的民辦教育現代化之路。
二、以命運共同體思想統領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2]。所謂共同體是“現實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訴求而形成的一種共同關系模式[3-4]。大學是一種社會組織,其拉丁文詞源便是教師與學者的共同體的意思。基于民辦高等教育的草根性,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本質特征更加明顯,即民辦教育的生命及其成員的個體生命在交融互動中共同成長,學校的成長依賴并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成長,師生的命運與學校命運息息相關,具有社會依賴關系,在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過程中責任共擔,并持續促進成員的共同價值凝聚,實現知識共享、利益共享、命運共享。民辦大學的“民辦”定語也有師生共同成長的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我國的民辦大學是社會力量辦的大學,沒有命名為私立大學的原因在于社會力量辦學姓“社”屬“民”不為“私”,是社會主義大學即“社會大學”,屬于人民,不能私有化。民辦大學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師生員工及所有相關者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要用命運共同體思想來統領,把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作為奮斗目標。
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是個比較的概念,在與國外私立一流大學比較中借鑒提升,在與我國“雙一流”高校比較中學習進步。瞄準“國際視野、中國特色、民辦機制、一流水平”的建設目標,立足中國大地,堅持壓強原則,采用國際通用標準,著力建設具備中國頂尖實力的民辦大學。中國一流民辦大學要以培養創新型時代新人為目標,其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要得到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的認可,并在某些方面起到引領作用,但絕大多數民辦大學與此有一定的差距,這恰好是民辦大學戰略規劃的決策點。民辦大學要以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戰略思維和守正創新的教育理念,基于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目標牽引,瞄準民辦高等教育戰略引領中的問題,堅持“質量、特色、百花齊放”的八字原則(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提出的創建一流民辦大學的三大法寶),打造包括全體師生員工、校友、合作單位和地方合作方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完善開放協同、多方鼎力支持的良性教育生態系統,構建學校命運共同體。在命運共同體內實現“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展”,師生命運與共、攜手共進、共同成長,為我國“雙一流”建設貢獻民辦方案。
三、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路徑
構建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在于呼喚和激發民辦教育界的共同體意識,使民辦大學師生更加堅定發展民辦教育的自信,放飛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夢想,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發展、卓越人才培養的優質教育理念,增強爭創一流的責任擔當意識,用汗水和智慧創造一流育人業績。在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統領下,從不同角度將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建設具象為利益共同體、創新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事業共同體、成長共同體的打造,從而闡釋和暢通民辦大學公益性、特色化、融合化、國際化、優質化、現代化、發展型的路徑。如下圖所示。
(一)堅持公益性辦學原則,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利益共同體
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本質是利益共同體,這是由民辦大學的公益性屬性決定的。學校是培養人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從事的是人民教育的公益事業。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區別在于出資方不同,但教育培養人的初心和公益性的使命是不變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任由民辦大學在民辦資本投資教育的營利性驅動下自由發展,必將扭曲教育的本質、扭曲民辦教育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扭曲的民辦大學可以在資本刺激下獲得一時的發展但不可能持續發展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在國外,營利也不是私立大學干的事情,而是商業性學校干的事情,其本質上是為企業而不是為學校,從事的是產業而不是教育。辦教育是準賠不賺的事情,從事教育事業者要求具有奉獻而不是索取的精神。如果非得讓教育賺而不賠、追求經濟利潤、降低辦學成本、過分講求產出大于投入,一定會造成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呈現為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短期行為。楊福家認為真正一流的民辦大學是“非營利、公益性、追求卓越”的大學,其使命是以育人為本[5]。中國民辦大學要有大的突破,建設比肩公辦大學的一流民辦大學必須避免辦學短期功利行為,以實際育人行為摒棄民辦大學營利性的辦學思想,消除社會力量投資民辦大學的營利性動機,旗幟鮮明地堅持公益性辦學原則,立足長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樹立超越物質利益、回報人類社會和培養下一代的辦學精神,以百年大戰略、教育大情懷、國際大視野、改革大手筆、聚社會大力量為人民辦學,不求回報,辦成不屬于老板個人而屬于社會公益事業的民生利益共同體,彰顯共同的公益價值觀。聚師生心、集社會力,力出一孔,不但能解決當前民辦大學分類管理問題,而且能解決民辦大學辦學經費來源單一問題。民辦大學只有變成社會、政府、家庭、學校的教育責任體,才能實現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目標。
(二)實施特色化發展戰略,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創新共同體
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動力來源于創新共同體。創新創業是每所民辦大學的生命基因,敢闖會創是民辦大學的辦學特色。較之于公辦教育,民辦大學具有體制創新的優勢以及市場敏銳、機制靈活、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的優良傳統。從傳統大學和公辦大學的視角看民辦大學所謂辦學不規范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辦學體制不完善、辦學思想不成熟。這種不完善、不成熟也催促民辦大學不斷探索,從而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干事創業的闖勁,形成了不同于公辦大學的辦學特色。充分發揮民辦大學的體制優勢,充分張揚民辦大學的活力,與傳統大學換道超車、另辟蹊徑,走有別于公辦大學的差異化特色發展道路。有抱負的民辦大學要把自己變得偉大,成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必須超越對有更高聲譽的公辦大學尤其是“雙一流”大學的模仿,以一股創新的力量,超越固化的教學實踐,致力于建設沒有母版的大學、原創的大學[6]。
創新的力量源于對民辦大學自身獨特性的感知和發揮,要在高等教育競爭中勝出,需要每一所民辦大學充分認識、尊重自己的優點并致力于發揮自己能做得特別好的優勢,成為最好的自己,發展成為一所特立獨行的大學,而不是別的大學的第二和翻版,實現從對公辦大學的模仿、借鑒到自主創新,超越經驗,擺脫慣性,向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市場競爭規律的特色辦學之路邁進。創新的重點在于對優勢資源的整合和機制效益的發揮,集中民辦大學可以集中的力量,優化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突出的學科專業,強化特色辦學,建設若干國家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甚至在一流學科有所突破,或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在點上實現突破,在局部領先于公辦大學。摒棄守成思想和自我滿足思想,增強憂患意識,與時俱進,不斷否定過去否定自我,時刻保持奮斗者姿態,不斷創造超越自身發展的新優勢,建立切合市場需求的創新驅動新模式[7]。
(三)堅持融合化發展道路,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學術共同體
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內核是學術共同體。生逢改革開放新時代、長于市場競爭環境中、受益于國家政策新紅利的民辦大學,其本色是亦企亦校的混合跨界教育。適應市場、根植產業、知行合一、守正創新是其成長的必由之路。絕大多數的民辦大學都按照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進行辦學,與公辦學校相比,招分數差的生源、引水平低的師資、買較少的設備、收較高的學費,對學術研究投入不足,如此循環往復,很難提升人才質量和辦學聲譽。要使學校融入區域、學科專業對接產業鏈且成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需要跳出區域看全局,跳出教育看教育,具備動態發展的戰略眼光。少數卓越的民辦大學要以非常之舉超越學科、超越校企、超越校地以及超越校內外與課內外之間的界限,進行跨界融合、升維整合。其人才培養主要定位于應用型但不排斥對復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培養。民辦大學不僅不能弱化反而要持續強化學校的學術研究,教師和學生都要以研究學問為志業,把學校建設成為馳名中外的學術共同體。
高校如果沒有學術上的聲譽就很難有人才培養上的聲譽。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的理想結果一定是優秀的人教優秀的人,前一個優秀的人一定是學術意義上的學者型卓越教師,后一個優秀的人一定是學問有所成的學生。沒有優秀的學者作為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沒有優秀的學生投身學問探索都會影響一流大學的建設。因此引進優秀的學者成為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重要條件。優秀學者的核心利益訴求往往不是待遇而是學術發展、學術生涯問題。這對于民辦大學來說好像剛學會走就開始要求跑,有些勉為其難,但不是不可為,關鍵在怎么為!民辦大學要在學校層面進行組織和政策引導,主動引導教師聚焦科研方向,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專注聚焦;對人才實施團隊引進,匯聚學者專家,聚焦學術領域,并給予一定的時間和自由度,提供學術系統支持,重點支持研究團隊的集成創新,支持學生參與教師學術研究。未來對成功大學的界定將以學生提升高度和其學術成果共享為標準。優秀的學生、學者合力沖擊某個學問、學術上的制高點,成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學術共同體的一個顯著特征。
(四)堅持國際化發展思路,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文化共同體
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底蘊是文化共同體。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必須開放辦學,既要發揮本土優勢,立足于地方,具有地方性又不局限于地方性,堅持以全球眼光進行國際化發展,豐富辦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應立足于中國大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具有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胸懷,營造一種國際協同、產學研融合的文化氛圍。辦大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營造文化氛圍,培育一流的校風、教風、學風,形成不約而同的共同行為方式,并將這種行為方式內化到每個師生員工一輩子的行為中,成為每個人的文化標簽、行為知覺和價值判斷。共同行為方式具有精神信仰的力量,能凝聚成質量文化的力量,結晶為開放包容、追求卓越、學風濃郁的文化共同體。建設國際化文化共同體關鍵在人,管理隊伍和師資是瓶頸,突破口在于以全球的資源來建設一流民辦大學,以國際視野選聘干部和師資,引進對全球高等教育有深刻洞察力和國際文化背景的人才,大膽引進外籍教育職業管理專家和外籍教授,與國內優秀教師組成混合團隊,建設“混凝土”組織[8]。國際化民辦大學不等于中國一流民辦大學,但辦學的國際化卻是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航程。國際化不等于外語化,但“外語+”卻應是教育教學剛性的要求,當今全球化的經濟發展要求畢業生具備外語交流能力和應對多元文化的能力[9]。大學的國際化實際上是人的國際化,重在營造國際文化環境,促進國內外師生進行跨國人才流動和跨文化交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形”、中國文化的“神”、民辦精神的“魂”且形神兼備、形神合一的大寫的人。大學成功源于學生的成功,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成功意味著具有國際標準的“形”、中國一流的“神”、民辦特色的“魂”的高質量、有特色、國際化一流民辦大學建設成功。
(五)提供優質化課程服務,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學習共同體
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本體是學習共同體。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10]。中國一流民辦大學不是學校自封的,也不是政府或第三方評估機構評出來的,而是人民群眾在接受優質高等教育后的普遍認可。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要義在于學者、學生、學術、學問等要素聚焦學習和教學過程,實現優質的教與學。民辦大學有情懷、有定力、有魄力,在具體的行為上持續不斷地提供品質教育、品質教學、品質管理、品質服務,久久為功,形成民辦大學一流的發展指向和卓越的教育品質。一流民辦大學作為以知識傳播為內涵的學習型組織,為學習者提供的主要產品是優質課程。以課程立校是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重要命題和行為重點,以學習者為本,亦教亦學,構筑一個生動高效的學習共同體。因材施教就是要按照學習者的學習規律和成長規律并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合適的教與學。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建設教學相長的生動課堂,消除教師與學生的界線,使其共同演化為學習者。通過成就學生來成就教師,通過成就師生來成就學校。圍繞做來學,圍繞學來教,教學做一體,開展體驗式教學,在完成“做”的任務過程中構建一個由學習者協同互助、成長進步的學習共同體。優質的課程、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優秀的教師,教師的優秀不是以學歷、職稱和論文來衡量的,而是來之于教育職場的實戰磨煉。優秀的教師以課程為載體,以課堂為主渠道,研發一流課程,圍繞讀書開展研究性教學、融合式教育、優質化服務,給學生以優質的教育體驗。構建學習共同體會使發展的視角從以學校為本轉變到以學生為本,學校的各項工作以學習者發展為中心,而不是以領導為中心。從關注教師教學到關注學生學習轉變,實現從教學改革到學習革命轉變,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推進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學習體系構建。
(六)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事業共同體
事業共同體是建設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保障。全面加強黨對民辦教育事業的領導,促進學校管理向教育治理邁進。一所民辦大學自創建之日起,經過幾代人的辛勤付出,如果能歷經百年,不管法定代表人如何變更,發展的結果必然是一所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社會大學校,成為人民教育事業的一分子。拉長歷史來看,教職員工現在所從事的工作不是一人的產業,而是包括教職員工、在校生、潛在的在校生和畢業生以及有關社會人在內的社會共同事業,為解決教育事業的現實問題而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治理共同體。每一位民辦大學教育從業者淡化老板的概念,摒棄打工思想,心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民辦大學的鴻鵠之志,民辦大學就不再是簡單的利益共同體了,而升級到依靠科學實現治理現代化的事業共同體。民辦大學應在共同愿景、使命、價值觀的引領下,以學校章程為統領加強制度建設,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完善組織建設,健全學校黨政分工負責、群眾民主決策的機制,形成上下同心、師生協同、社會參與的治理體系,完善具有民辦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打造一個具有創新性、先進性的事業共同體。
(七)完善發展型生態系統,構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成長共同體
建設成長共同體是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命運共同體的歸宿與目的。教育的終點是人的成長,使人更成為人。學校的發展取決于人的成長。沒有師生的成長就沒有學校的成長,學生成長成才和教師專業發展是推動民辦大學成長發展為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原動力。能否完善學校發展型生態系統,構建學校、教師、學生成長共同體,是決定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建設成敗的關鍵。學校發展的核心不是專業和學科,而是學生、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高等教育要滿足學生和教師的個性需求,服務生命的成長體驗。把民辦大學的關注點集中到服務學生、教師的成長上來,調動學生、教師的內驅力,搭建發展的平臺,提供能供給養分的沃土,給學生提供服務與支持,讓學生成長成才。以教師、學生、校友的發展為中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發展、校友發展,辦社會大學校。因為只有教師、學生、校友發展了才有學校的發展,才能實現民辦大學成長共同體引領,實現社會資金源源不斷地注入,形成能量持續循環的良性發展態勢。民辦大學要打破平衡,突破象牙塔內的封閉系統,建立健全具有共同愿景的開放、協同、互動、發展的生態系統,在社會的廣泛參與下,使利益相關者得到成長進步,構建師生生命成長的共同體,實現師生在合作交流、自我修正、實踐反思中健康成長。
四、結語
建設從不同視角細化和分解出的民辦大學利益共同體、創新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事業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實現七體合一,相互融通、相互支持、全面發展,使平凡的民辦大學具有發展成為不平凡的中國一流民辦大學的極大可能性。通過公益性、特色化、融合化、國際化、優質化、現代化、發展型七條建設路徑,構建以公益為本質、創新為動力、學術為內核、文化為底蘊、學習為本體、事業為保障、成長為歸宿與目的的人本性、社會性的命運共同體,中國一流民辦大學將不期而遇。
[ 參 考 文 獻 ]
[1] 潘懋元.對高等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訪談[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26-30.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劉偉.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發展的新境界[N].學習時報,2018-01-03(2).
[4] 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5] 楊福家.如何創建幾所一流民辦大學?[N].文匯報,2012-02-03(5).
[6] 李志民.聚焦“雙一流”:中國離高等教育強國還有多遠?[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7] 克萊頓·M.克里斯坦森,亨利·J.艾林.創新型大學:改變高等教育的基因[M].陳勁,盛偉忠,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8] 黃衛偉.以奮斗者為本: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9] 張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比定義更重要: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簡·奈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9-17(A03).
[10] 馮銳,殷莉.論學習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性建構觀[J].中國電化教育,2007(8):10-13.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