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德杰
摘要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課程資源開發目的不清、利用方法單一、內容設計雜亂、育人效果不佳等現實問題,提煉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策略。一是堅持育人導向,聚焦核心素養,挖掘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教育內涵;二是梳理資源內容,將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系統融入學校課程體系;三是創新教學方式,以項目式學習、主題實踐活動等方式,突出傳統文化課程資源與學科課程的統整設計;四是改進課程評價,通過多主體多維度參與評價、多形式多樣化實施評價,提高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利用效益。
關鍵詞 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資源;故宮課程群;項目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09-0057-04
注釋: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基于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學校課程改進研究”(課題編號:CDAA2020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如何系統梳理和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是當前中小學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雖然國家近年來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對其加以規范和指導,但在具體實踐中,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目的不清、利用方法單一、內容設計雜亂、育人效果不佳等問題依然突出。筆者曾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工作多年,其間與教師們一起開展對故宮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研發出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故宮課程群,課程實施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筆者在學校課程建設中的實踐研究,探索提煉出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策略,以期對中小學的實踐有所啟發。
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是指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課程資源,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素材性資源包括中華經典古籍、傳統文化常識、傳統技藝等,為傳統文化類課程實施提供素材或來源,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條件性資源包括文化遺產地、博物館、名人故居等,為傳統文化類課程實施提供場地、環境等條件。開發與利用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什么要開發”,這是開發與利用的邏輯起點和實踐起點。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對課程目標和課程資源有準確的把握,并找到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1. 堅持育人導向,明確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指向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都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將黨的教育方針細化為各學科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因此,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以學科課程目標為依據,在深刻理解掌握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要求的基礎上,堅持育人導向,真正服務于全面育人。
以故宮課程資源的開發為例,學校組織專家和教師通過梳理初、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同時綜合社會發展需要、學科性質與價值以及學生對故宮課程資源的需求,明確了故宮課程的總體目標,即學生通過故宮課程的學習,進一步發展核心素養,形成故宮文化記憶,增進故宮文化理解,提升故宮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以故宮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制定這一目標的過程,就是回答“為什么要開發故宮課程資源”這一問題的過程,從而克服了課程資源開發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2. 挖掘育人價值,探尋課程資源與課程目標的內在聯系
雖然校外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且地域特色鮮明,但是教師往往對這部分課程資源缺乏了解,特別是對它們的教育內涵及其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等方面認識和挖掘不夠,影響了育人功能的發揮。對此,在明確課程目標之后,教師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學習和研究,通過多種方式全面了解課程資源,探尋課程資源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故宮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一方面,學校為教師購買故宮相關書籍和雜志,組織開展實地參觀、專家培訓、交流研討等活動,讓教師能夠認識并理解故宮建筑、藏品、歷史、人物等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另一方面,學校引導教師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與所教學科相關聯的課程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建立其與課程目標的鏈接。比如:語文教師通過挖掘故宮匾額、楹聯的文化內涵,找到其與“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中華文化之深”等目標的一致性;數學教師通過探尋故宮建筑的對稱性,將其從建筑布局、建筑名稱引申至幾何圖案;英語教師通過創設故宮參觀游覽情境,探索在口語表達交流中講述故宮文化故事等。
開發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需要對資源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對此,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或是從學科教材的角度出發進行梳理,實踐中通常是將二者結合,從頂層設計出發開發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將課程資源分門別類地對接課程內容,真正融入學校課程體系。這樣既提高了課程資源與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匹配度,有利于課程實施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同時又增強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整體效益,減少了教師層面的重復開發和無序開發,推動了學校層面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庫的整體建設。
1. 基于傳統文化視角的分類梳理
學校可以參照《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將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內容從經典文本、傳統文化常識、游藝游戲和技能技藝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其中,經典文本是指倫理道德類蒙書,如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詩詞曲賦等;傳統文化常識是指在中國歷史上流傳廣泛的基礎知識、生活經驗和思想共識,如民俗禮儀、節氣節日、傳統思想文化等;游藝游戲和技能技藝是指需要長時間反復演練才能習得和掌握的游戲、手藝、藝術、工藝等,如琴棋書畫、印染刺繡、炮制中藥等。學校可以按照這一框架對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進行分類,將整理后的內容融入相關課程,豐富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例如:我們根據故宮課程資源的實際,把故宮傳統文化資源分為有形與無形兩大形態,有形的資源包括建筑資源和藏品資源,無形的資源包括常識資源和技藝資源(見表1)。基于這樣的分類,教師對故宮課程資源的梳理會更加體系化,也更有利于將其融入學校課程體系。
2. 基于學科教材視角的系統整合
學科課程本身就包含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發布后,傳統文化內容以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科技成就、藝術與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遺產等[1]載體形式體現在各學科教材中。據此,我們可以提取各學科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建立起與學科相關聯的課程資源內容框架。如語文學科側重于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等,數學學科側重于古代數學成就和傳統數學內容等,我們將這些內容安排在學科教材相應的內容中,使其成為學校課程內容的組成部分。
以高中歷史學科為例,教師依據歷史教材對故宮課程資源進行分類整理,通過列表、分析、歸納、整理等方法,找出故宮傳統文化資源和教材內容之間的關聯點(見表2),進而優化整合形成課程內容體系。
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形式多樣,不同形式的課程資源,其利用方式也不盡相同。考慮到傳統文化教育并不是獨立的必修課程,而應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突出傳統文化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因此,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展以學科實踐和綜合學習為特征的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推動教學方式的創新。
1. 問題驅動,開展傳統文化項目式學習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展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通常需要一個驅動或引發性問題,這一問題可以來自課程資源如“如何保護學校所在區域的文化遺產”,也可以來自學科內容如“如何理解明清中央集權制度”。接下來,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團隊協作的方式,綜合利用課程資源和多學科知識開展探究,完成一個或多個學習作品。
以“銅鼎復制”項目為例,這是教師將3D打印技術與故宮青銅器文物結合起來開展的項目式學習,涉及信息技術、歷史、美術等多學科課程內容。教師首先以“如何讓觀眾更好地觀摩故宮青銅器館中的文物?”為驅動問題,激發學生考察故宮如何展示青銅器文物。經過探究,學生提出采取文物復制的方式。接下來,學生們制作了青銅器的數字三維模型,并進一步完成了青銅器的模型復制。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過程記錄,包括選擇青銅器文物的理由、復制的步驟與技術要點、復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等。經過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師生綜合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均得到提升。
2. 創設情境,開展傳統文化主題實踐活動
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特別是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等社會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真實情境。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學科實踐和綜合實踐活動,如研究性學習、志愿者服務、研學旅行等,能夠很好地將知識學習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等聯系起來,進而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學校可以安排一定的課時,通過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和活動任務單,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以“北京故宮選址探究”游學活動為例,活動開始前,學生需要查閱北京地形圖、水系圖、區劃圖和北京城歷史文獻資料,了解北京城的歷史變遷和氣候、水文、地形等情況。同時,學生通過自愿組合和教師指定相結合的方式組成游學小組,確定研究小課題,制訂研究計劃,準備地圖、相機、皮尺、筆記本、錄音筆、計時器、溫度計等研究工具。活動進行中,研究小組根據研究計劃和活動任務,開展故宮實地研究性學習。活動結束后,研究小組制作相關圖表或模型,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并進行匯報交流,為保護城市環境或促進城市發展等提出政策建議。
為全面客觀地了解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利用的現實效果,及時發現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學校可以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作為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維度,并且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通過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方式,形成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效果的科學評估,從而持續提高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開發利用能力。
1. 多主體多維度參與評價
教師、學生、家長、學校、資源單位、教育行政部門都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評價主體。其中,家長參與課程評價,既可以讓家長了解學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也是學校開發利用家長資源的契機;資源單位參與課程評價,有助于提高資源單位的教育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校內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調發展;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參與評價,能夠引導學校重視利用圖書館、校史館、學校校友等課程資源。此外,在學校課程的整體評價中,學校還可以增加對校內課程資源的診斷性評價和對資源管理部門人員的訪談,從而系統掌握校內外課程資源現狀,提出改進措施。
在評價維度上,學校可以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效果指標中分別設置“開展學生課程資源需求評估”“課程資源充分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有保障”等評價要點。
例如:學校邀請教師、學生、家長、資源單位和相關專家對故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多維度評價。其中針對故宮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在對資源單位的訪談中設計了“您認為故宮課程資源的價值是什么?您如何評價本次故宮綜合實踐活動?您認為學校開發利用故宮課程資源應注意哪些問題?”等相關問題。多元主體參與評價,使學校得以收集更全面的信息,從而不斷優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 多形式多樣化實施評價
在評價方式上,我們可以采取紙筆測試,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等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自我反思、同伴互評、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方式了解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
例如:針對故宮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評價,我們除了以故宮為問題情境設置紙筆測試,還采取故宮知識競賽、故宮雙語演講比賽、故宮綜合實踐活動及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交流等方式,了解故宮課程資源的利用效益。學校還通過召開交流研討會等方式,引導教師對故宮課程資源利用情況進行自我反思。
當然,開發利用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策略還要與學校的辦學實際相結合。學校要充分認識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不斷更新教師的課程資源觀,提升教師的開發利用能力,構建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真正提升學校課程品質。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 (2021-01-09)[2022-06-1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編輯 劉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