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提升為研究對象,以文獻回顧法、行動研究法、邏輯分析法為研究方法,結合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提升理論成功與實踐案例,首先對圖書編輯的編輯力內涵進行界定,即圖書編輯擁有的、呈現結構性特征的系統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對書稿等靜態出版要素的完善、提高以及對圖書營銷、作者選擇等動態出版活動的科學設計,隨后建構圖書編輯高質量編輯力的內容體系,涉及信息力、創新力、整合力、工匠力、思維力,基于問題意識,提出利用新媒體以促進業務學習借鑒和總結、加強創新意識以提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苦練“四力”本領以夯實專業核心素養等實踐路徑,旨在提升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推動圖書質量與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平衡圖書生產與出版生態。
關鍵詞:圖書;編輯;編輯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0-0204-03
自從出現獨立的編輯主體后,編輯主體對編輯客體的作用力、對出版流程的滲透力、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力等,都成為業界和學界關注與研究的焦點[1]。目前,圖書出版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期。圖書編輯的編輯力,已然不再是對優秀書稿與作者的識別與錄用,還包括對海量數據信息的整理、先進數字技術的運用、品牌策略與讀者需求的契合、市場脈絡和讀者心理的把握以及在媒介融合傳播環境中的執行力,合適的開本、健康的材質、專業的內容、準確的文本、精巧的裝幀等,都考量著圖書編輯的編輯力。因此,應當厘清圖書編輯的編輯力內涵與組成,探索圖書編輯的編輯力的提升路徑。
何謂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提升,何為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提升的標準、價值、取向?要理解這些基本問題,必須對圖書編輯的編輯力內涵與構成有準確的把握。編輯力是編輯的派生概念。從國內對“編輯力”的研究成果來看,浙江人民出版社編輯馮國祥于1985年對“編輯力”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其將編輯力與圖書生產緊密相連,認為編輯力是適應圖書形式傳播知識等精神產品的要求,是對書稿施加影響的一種力量。劉冰、張春宇從融合、服務、協作三個維度,對媒介融合時代編輯力內涵進行了新的闡釋,指出編輯力應當順應媒介融合潮流,具備融媒體思維,以全媒體思維意識對稿件元素素材、內容價值、版面設計、編排設計等進行媒介加工;積極利用UGC,重視、開發、運用用戶在編輯中的作用;除此以外,也要進行跨部門(圖書出版企業的技術部門、新聞部門、銷售部門等)、跨行業(自媒體工作者、民間藝人等)的人際合作與業務協作。蘇立軍認為,編輯力的內涵是動態發展的,是隨著行業發展、時代發展不斷變化的。基于此,他將編輯力置于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指出媒介融合下編輯力內涵體現于三個方面,即以智能化能力、文化素養、傳播素養構成的基礎能力建設,以服務意識與服務項目為主導的服務水平提升以及聯結不同部門和不同行業的協作能力。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關于編輯力的認知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編輯力是生產力,該觀點認為編輯力服務圖書編輯工作,通過內容加工、形式設計、營銷推廣等勞動過程,對書稿進行選擇、策劃、審讀、修正與組裝,構成圖書生產行為、產生出版效益;編輯力是媒介影響力,該觀點認為編輯力注重對圖書傳播活動原理與規律的探究,重在讓編輯力與現實中傳媒實踐發生切實關聯;編輯力是綜合職業能力,該觀點認為編輯力是圖書編輯在執行圖書編輯工作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創新力、時代力、媒體力等。此外,編輯力根據編輯主題對象的不同,也可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種類型編輯力。由此,圖書編輯的編輯力可以理解為圖書編輯擁有的、呈現結構性特征的系統能力,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對書稿等靜態出版要素的完善、提高以及對圖書營銷、作者選擇等動態出版活動的科學設計[2]。
(一)信息力
作為圖書的把關人,圖書編輯必須全面了解負責圖書的科研情況、發展趨勢、知識結構、市場信息、用戶需求等相關專業資料的建設情況。信息力是指人們利用信息工具與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技術與技能。圖書編輯的信息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利用信息工具實現知識積累與自我塑造,從學習強國、知網、圖書館、學術論壇、海量書籍、新媒體、電視廣播等信息資源中,學習各種新知識、舊知識、專業知識、瑣碎知識,拓展圖書編輯應有的知識視野與專業素養,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積累,確保知識最新化。二是利用信息解決書稿疑難問題的能力以及信息的組織、整理能力,應以自身經驗與團隊智慧為導向,通過數據關聯整合、集中索引等方式,對圖書編輯涉及的海量信息(專業知識、市場信息、作者信息等)進行檢索、甄別、重構、轉譯、傳播,甄別滯后錯誤的知識,引入對書稿起到補充與豐富的新知識。
(二)創新力
編輯力是編輯主體核心素養的集結與匯聚,是主體創造性勞動的關鍵引領[3]。創新力是實踐主體敢于跳脫固有實踐邏輯與形式,主動探索新方法新內容新事物的能力與思維。對圖書編輯而言,創新力貫穿圖書編輯工作的全生命周期,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介入圖書選題策劃是創新,從時代脈搏與社會公眾需求中生產數字出版產品是創新,敢于打破圖書編輯程式化運作流程投身數字出版實踐流程也是創新。在當前數字圖書出版的洪流下,圖書編輯應牢記文化使命和把控圖書質量,關注、學習國際與國內其他地區圖書編輯的典型經驗與優秀案例,圍繞圖書編輯的內容、渠道、模式、技術等維度進行變革與創新,促使圖書展現新風貌新內容,助力出版無愧于時代的圖書作品。
(三)整合力
編輯經常被稱作“雜家”,“雜”體現了對編輯涉獵多方面領域、具備相對完備知識結構的要求。媒介融合背景下,圖書編輯已然超越了介質、地域、資源、內容、主體上的限制,合縱連橫、資源整合是圖書編輯工作的特點。數據是圖書編輯的基礎與保障,圖書編輯既要學會整合圖書編輯內容資源,在確保資源完整性的基礎上,對作者資源、人脈資源、產品資源進行項目與任務跟蹤,匯集更大的圖書作者力量,凝聚更多的圖書編輯專業力量,形成知識體系與概念脈絡,強化知識的提煉、增值與創新,防止出現圖書編輯同質化、過時重復等現象。同時,還要學會整合圖書編輯介質,將技術資源、傳媒資源、渠道資源進行創新性整合,服務圖書編輯工作實踐。
(四)工匠力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作為知識文化的生產勞動形式,圖書編輯求全、求精、求新的工匠力,是編輯力外化為勞動力的不倦追求。圖書編輯要有精益求精的實踐精神,了解、掌握出版新政策新的要求,以同志式互動合作關系,認真細致地對書稿的語言表達、中心思想、核心主旨進行校對與潤色,嚴格進行稿件的審讀與選取,字斟句酌地把握書稿思想與語言文字,主動在重點主題圖書、精品出版上布局,幫助讀者塑造健全人格,幫助作者更好地表達圖書主旨。此外,圖書編輯還要增強思想政治素養,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時代為標榜的文化創作理念,把講政治、社會效益放在圖書編輯工作首位,發揮圖書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知識提升需求的作用。
(五)思維力
從淺層看,編輯力對圖書編輯的工作方式、知識結構、信息素養、專業素質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從深層的本質而言,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核心在于編輯主體的思維模式。在數字出版事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圖書編輯既要形成數據思維,對圖書編輯工作涉及的書稿數據、市場數據、作者數據等進行收集、分析與利用,作為圖書編輯的必要參考,以數據視角重新審視圖書編輯的選題策劃、審稿、推廣工作,讓圖書編產品更加契合受眾需求,也要樹立參與思維,尊重作者本人的文本語言、行文結構以及思想表達,尊重受眾與市場對書稿提出的多元訴求,在圖書編輯工作過程中利用新媒體、會議、訪談等方式,基于“怎樣以一種溫和且中肯的角度向作者提出問題”“如何利用書稿傳達人文關懷溫暖與知識價值”等基本問題,與作者、讀者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以便對書稿內容進行查漏補缺,做好文化生產與傳播的中間人。
(一)主動擁抱新媒體,推動業務學習、借鑒以及總結
在傳統的圖書編輯過程中,無論選題策劃、審稿還是推廣,整個編輯流程相對封閉,編輯與讀者、用戶、作者以及其他人員缺乏互動。新媒體為圖書編輯進行團隊協作與個體交互提供了新的渠道,便于圖書編輯與其他人員的交流互動,并在此基礎上對圖書編輯內容進行豐富與深入。因此,圖書編輯應當主動擁抱新媒體,敢于在媒體空間做話語人,在企業內部做牽頭人,提升自身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打通與其他部門、人員的溝通渠道,連接圖書出版與社會力量[4]。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建構圖書編輯交流平臺。圖書編輯可利用微信、QQ、釘釘等新媒體軟件,組建由企業內部營銷人員、技術人員、采編人員、管理人員等構成的圖書編輯工作交流群,實現與其他人員的實時交互與項目合作,借助他們提供的不同信息對圖書編輯工作進行補充與完善。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參與并建構圖書編輯線上交流平臺,樹立讀者至上的服務意識,利用社交軟件與讀者、作者一起探討、尋找圖書編輯的素材、資源以及問題,廣泛了解其他人員對稿件的信息反饋,主動了解其他群體對目標圖書的基本需求,并結合多元主體對圖書編輯工作的評價與建議加強對稿件內容的深度處理。比如,圖書編輯可構建諸如抖音、斗魚、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相關類型的自媒體賬號,用以分享圖書編輯過程的干貨和疑惑,制造圍繞圖書編輯的熱點話題,吸引粉絲并引導他們加入相關話題的討論中來,進而在與自媒體平臺用戶的有效互動中,尋找可被圖書編輯工作運用的內容資源、用戶需求。
(二)增強創新意識,提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
數字技術中的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展現出交往的智慧挖掘、深度分析、智能處理的優勢,能夠應用到選題策劃、審校加工、推廣營銷過程,協助圖書編輯分析、研判、把握經濟市場、用戶對象以及文化事業的需求,激發編輯動力,有效規避自身經驗風險。因此,圖書編輯應當結合豐富的經驗與市場數據,培養數字化技能,借助數字技術強化圖書編輯工作與讀者、市場、作者的關聯度,架起與讀者的橋梁,做到對數字編輯功能的游刃有余。一方面,以人工智能賦能圖書編輯。圖書編輯應當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在圖書編輯工作中的應用現狀與實踐案例,學習人工智能在圖書編輯中的研究理論與操作方法,掌握人工智能的技術設施、關鍵技術、服務平臺、系統結構等專業知識,助推人工智能在圖書編輯中的科學利用。比如,在將人工智能運用到圖書編輯審校與加工的過程中,可借助人工智能中的智能算法與智能工具,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內的敏感詞識別、語義評價等功能,對圖書文本進行審查校對、加工潤色,節省圖書編輯在審校加工過程的時間。另一方面,以大數據賦能圖書編輯。圖書編輯應當意識到大數據在圖書編輯工作中的價值,熟悉大數據的運行原理與算法標準,結合圖書編輯工作進行數據信息資源庫建構,提升數據檢索與分析能力。例如,在將大數據運用到圖書編輯選題的策劃中,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圖書選題、作者專長、實踐案例、研究動態、市場流通現狀等數據進行收集,對圖書主題、情節、圖片、背景和作者的作品、文風、特長、評價等進行智能化分析,了解已有圖書的寫作特點、內容構成,形成選題策劃的參考資料,進而幫助圖書編輯圍繞目標群體需求與體驗,實現更精準更高效的選題策劃。
(三)苦練“四力”本領,提高圖書編輯核心素養
什么時候才能擁有自己的作者,讀者想要什么樣的版面,插圖和照片怎么排版及目錄制作,小標題擬定,裝幀方式等都考驗編輯的判斷和見識[5]。因此,圖書編輯要格外強調專業化問題,用心尋找好作者、好譯者。第一,增強腳力。把現實維度作為重要考量,著眼于文化事業發展與讀者需求,密切關注現實,主動走入一線整合出版資源,深入讀者、高等院校、渠道商、作者等群體中心,深度參與到圖書的創作與傳播過程中。第二,增強眼力。明確專業定位和目標,加強專業素養,善于發現稿件的重點、難點、不足點、創新點,增強識才與識材的能力,保持對行業動向性、趨勢性的觀察,考慮諸如“如何向讀者呈現精品內容”“如何發現有價值的信息”等問題,力求做到慧眼識人、慧眼識寶,為社會提供好的精神食糧。第三,增強腦力。以知識服務模式為核心,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查閱與圖書相關的選題信息,加強對新興知識、冷門知識、陳舊知識的學習,緊跟圖書編輯工作實踐潮流,尋找數字出版下圖書編輯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在擰緊導向弦兒、樹立精品理念、增強市場觀念、強調用戶思維等方面不斷發力。第四,增強筆力。編輯既要善于編,也要善于寫,不斷修煉文字編校基本功,提高語言文字駕馭能力,學習新媒體環境下圖書出版的文筆風格和營銷文案,以期在媒介融合時代提升綜合筆力。
編輯力對圖書、出版企業以及國家圖書事業發展具有深刻作用,決定著圖書的質量和銷量、出版企業的活力與實力、國家文化建設的進步與繁榮。圖書編輯的編輯力應當包括對時代的領悟力、對信息的應用能力、對技術的掌握能力、對同行與作者讀者的交流能力以及終身踐行的學習能力。因此,圖書編輯要主動擁抱新媒體,增強創新意識,苦練“四力”本領,不斷提升自身的編輯力,優化精神文化產品生產。
參考文獻:
[1] 張炯.編輯力研究的微觀、中觀與宏觀之辨:以童書出版編輯力為例[J].出版科學,2019,27(3):27-31.
[2] 何軍民.高質量圖書編輯力的基本特征與提升路徑:基于趙家璧編輯生涯的考察[J].出版科學,2021,29(5):23-30.
[3] 周國清,唐永亮.論編輯力[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2):136-142,156.
[4] 張華.淺析全媒體背景下圖書編輯如何提升出版編輯力[J].傳播與版權,2021(11):40-42.
[5] 張炯.面向智能出版的編輯力多維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J].新聞知識,2021(3):18-22.
作者簡介?歐大偉,本科,副編審,研究方向:圖書編輯出版、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