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類型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基于類型教育視角,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目前存在服務于職業教育類型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未形成、凸顯“職業性”和“教育性”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不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和規劃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等問題。對此,文章提出明確職業教育類型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理念、圍繞“職業性”與“教育性”整合校園文化資源、做好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等建設路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以文化人育人機制、職業文化體系、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育人機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
[作者簡介]張世金(1965- ),男,廣西天等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廣西? 南寧? 530003)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5-0091-05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增強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特色。高質量的現代職業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習得技能,還應以具有類型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哺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高職校園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應該著眼于推動職業教育類型發展,更新高職校園文化價值理念,強化文化育人意識,以進一步增強校園文化對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建設類型特色鮮明的高職校園文化,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議題。
一、建設類型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一方面,校園文化育人作用能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建設與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地位相適應、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相一致的高職校園文化,積極發揮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綜合作用,是實現職業教育類型發展,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校園文化是一種圍繞素養、道德、品質、能力、修養等主題,強調職業文化而實施的文化育人教育活動,既體現素質教育的一般性,又展示了其“職業性”的特殊性,能較好地服務于職業教育“德技雙修”的人才培養要求。另一方面,高職校園文化彰顯職業教育類型本質。職業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職業性”的本質特征,這種雙重屬性是貫穿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類型教育特征之一。作為一種獨立于普通國民教育的教育類型,必然要求具有與其本質特征相一致的思想文化體系。因此,職業教育類型發展需要建立與其相匹配的具有類型化特征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將職業教育類型特征通過校園文化進一步彰顯出來。
二、類型教育視角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于職業教育類型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有待提煉和形成
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歷史不長,辦學經驗在不斷形成中,所以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基于辦學歷史形成和提煉的校園文化價值理念,缺乏基于職業教育本質特征而形成的校園文化價值理念。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簡單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建設模式和建設理念,缺乏立足于職業教育本質特征的、自主獨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探討和理論工具,對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以及作用功能等缺乏深入探討和研究,這導致在具體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不少高職院校簡單照搬普通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經驗的做法,尚未形成符合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發展要求的校園文化價值理念,校園文化建設仍然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由于對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的認識不夠深入和全面,高職院校普遍對校園文化建設缺乏重視,從而也難以發揮校園文化在提升職業教育類型內涵、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凸顯“職業性”和“教育性”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有待完善
“教育性”和“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的雙重特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必然要體現“教育性”和“職業性”特色,但當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職業性”和“教育性”缺乏有效融合和呈現。一方面,凸顯“職業性”的職業文化沒有得到有效融入。由于對“職業”內涵的理解狹隘化、靜態化,缺乏對技術崗位職業能力的全面考察和研究,缺乏對行業歷史、行業技術文化、行業企業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校園文化建設未能深入吸納行業歷史、技術文化、企業文化等精神內核。缺乏行業歷史底蘊和企業文化精髓支撐的校園文化建設,職業文化特色不明顯、不突出。加上對校企文化的融合途徑和方式缺乏有效探索,未能將職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另一方面,傳統職業教育過分強調學生的職業技能習得,教育價值取向過于功利化,“教育性”彰顯不夠,導致學生職后自我發展和應對職業變化的能力不足,這也是職業教育失去吸引力和發展后勁的重要原因。“職業性”與“教育性”的跨界融合缺乏有效的實施和橋梁,高職校園文化育人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三)校園文化建設和規劃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
近年來,文化育人作用越來越凸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得到重視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缺乏系統性、連貫性。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長遠規劃。有不少學校未能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校園建設規劃,有些學校雖然制定了校園文化發展規劃,但是缺乏連貫性,向上未能與學校長遠發展規劃相結合,向下未能契合人才培養定位要求,沒有很好地與二級院系的文化建設活動結合起來,從而出現了校園文化建設“兩張皮”的現象,即校園文化發展規劃僅僅是“紙上談兵”,沒有落實為二級院系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導和原則。由于缺乏系統性,校園文化也未能真正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持續性,容易出現“一年一個新花樣”“一任校長一種文化”等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年年換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因為高職院校辦學歷史短,校園文化缺乏歷史沉淀和積累,加上缺乏對校園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煉,校園文化建設缺乏主線,所以容易造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前后連貫性不強,難以形成體系。
三、基于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向
(一)明確職業教育類型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理念
1.要服務于“德技雙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高素質”與“技術技能”的人才標準意味著受教育者要具備滿足從事某種職業或實現某種職業發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質修養、科學文化素養與專業技術技能知識等綜合素質,即要求受教育者既具有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技術,又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人才素質要求具有明顯跨界融合特點。技術技能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本質區別,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的教授和培訓,是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關鍵所在。高職校園文化應主動承擔這一育人功能,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人文素質的培養和身心健康的發展,圍繞價值觀、思維方式、人文修養和技術精神等主題,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全面推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以文化熏陶形塑學生,使其成為“德技雙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對職業素質的要求。
2.要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培養。2019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到2035年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要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作用。職業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職業教育現代化改革要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提供多類型的職業教育,確保提供人人都能獲得的圍繞工作崗位的技術技能型教育。職業教育需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將社會融合、公民教育、人文素養等主題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以人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并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此培養學生對于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并加以踐行。
3.要服務于營造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文化氛圍。我國明確把建設技能型社會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推進技能型社會的文化建設,營造崇尚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開展通用技術技能教育、職業文化意識教育等是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職業教育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主要承擔者,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將帶動技能型社會的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要主動承擔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在技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歷史責任,努力營造“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文化氛圍,糾正傳統社會對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偏見,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勞動光榮、技術技能型人才光榮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讓技術技能文化知識融入經濟、生活、文化,深入人心,最后形成人人接受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廣大學生愛技能、學技能、用技能的熱情。
(二)圍繞“職業性”與“教育性”整合校園文化資源
“職業性”是建立在技術技能學習基礎上的,主要對應著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道德、技術能力、專業能力等。而“教育性”是指職業教育立足人的自我發展需要,以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將教育過程與個體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個體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教育功利性目標的體現,而以人為本,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實現人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體現。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立足“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人才培養途徑,融合“職業性”和“教育性”,精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內容,融校園文化于行業文化中。一方面,將職業文化要素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圍繞行業文化、企業文化、技術文化等主題開展有行業特色、院校特色的文化建設,積極營造具有職業特色的環境文化氛圍。發揮校企“雙主體”辦學的優勢,建立融合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發展橋梁,打造具有顯著校企合作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發揮文化品牌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突破傳統職業教育過于功利性的、單一的“技能教育”,從全面育人理念出發,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價值觀念培養,積極傳播和著力培養其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重塑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念,弘揚勞動光榮的文化和工匠文化,引導學生突破“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狹隘的勞動觀,突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狹隘的職業文化,樹立科學的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現代職業觀和勞動觀。
(三)基于職業教育類型發展定位,做好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規劃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立足于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以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為建設要求,并將其貫穿于整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整體規劃、活動方案當中。首先,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將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校園文化價值理念貫徹于文化規劃設計當中。圍繞現代職業教育“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統籌推進以文化育人,將服務于“德技雙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理念、營造技能型社會建設社會氛圍等價值理念體現在校園發展規劃中。其次,統籌校園文化資源,整合成文化合力。校園文化要實現文化育人,服務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還需要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種資源。一方面整合校園內部的文化資源,克服各自為政、零散的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要通過整合形成有效結合的文化資源力量,明確校園文化建設宗旨,豐富內涵建設,加強活動類型統籌設計,將校園文化作為一個系統文化工程來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在增強職業教育類型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搭建學校與企業的文化交融建設平臺,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跨界融合。總結提煉學校歷史淵源、行業特色、培養目標、發展方向,突出重點,以服務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為宗旨,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建設渠道和交流平臺,進一步實現職業教育“職業性”和“教育性”本質特征的跨界融合,以更好地服務產教融合育人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最后,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管理。高效的校園文化管理實踐是確保形成文化育人合力的基本前提。要從學校層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導,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管理者的文化建設理論水平,確保具體校園建設活動目標得到穩定、持續的落實和體現。要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經費的統籌和安排,加大經費投入,提升文化活動品質,挖掘和鼓勵教職工參加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師生共融的文化建設局面和氛圍。要建立和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獎勵機制,鼓勵各校園文化建設主體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以文化活動品牌整合凝聚文化育人力量。
四、基于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一)立足高質量發展,構建以文化人育人機制
校園文化是軟實力的體現,高職院校要統籌學校資源,將文化育人貫穿學校工作的各方面,構建以文化人育人機制,充分挖掘高職校園文化教育資源,發揮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潤物細無聲的積極作用。一是建立健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機制。由學校黨委宣傳部組織統籌校園文化的建設思路和整體規劃,學工、團委等部門統籌全校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各二級院系開展融合專業教育和職業文化主題的文化活動,由公共課程部門開設人文教育課程,其他教輔部門結合部門定位開展相關的文化育人活動。二是構建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人文素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高職的人文素養通識課程主要依托高職語文必修課程開展,并輔助開設系列人文通識選修課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人文素養通識課程體系資源,積極發揮以文化育人的作用。三是建設人文通識教育平臺,建立校內專家和校外專家相結合的人文通識教育講師團隊,定期開展歷史、文化、社會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系列主題講座,提升師生文化素養。四是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提升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結合專業教育和學生核心素養要求,立足本校特點,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形成特色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使校園文化成為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讓高職院校自覺承擔起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職能,發揮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
(二)立足“德技雙修”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職業文化體系
職業文化是與職業能力培養直接相關的知識或文化。高職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職業文化氛圍,能增強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職業教育要圍繞“德技雙修”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職業文化在高職校園文化育人中的地位,挖掘和實現職業文化的育人作用。一是高職校園文化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著眼職業道德、專業精神、能力素質和心理品質等內容,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求真務實、愛崗敬業等精神氣質。二是圍繞行業崗位要求,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培養。邀請社會、行業的能工巧匠、勞模等先進人物到校與師生交流,以先進人物事跡和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倫理觀,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和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職業精神。三是構建校企融合文化體系,對接行業企業,努力把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活動,全方位營造學生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精神養成的文化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育人機制
地方文化資源指具有區域特征的文化資源,一般包括地方歷史文化、特色行業文化以及各種民間文化資源等。地方文化是綜合當地的歷史積淀、風俗習慣等形成的,是當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現。地方文化資源是高職教育文化育人的寶貴資源,這是因為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社會環境、地理環境資源密切相關。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主,其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所在地方行業企業。高職校園文化汲取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育人體系,一方面能夠實現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有效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匹配。另一方面,把當地的優秀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資源引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內容體系,增強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認同,從而也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生活。此外,把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育人體系,不僅豐富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學生也成為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的主要承擔者和踐行者。既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又能為地方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提供實踐平臺和展示空間。
[參考文獻]
[1]蔡海鵬,閔雅婷.“雙高”時代高職特色文化塑造:問題與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20(20):71-75.
[2]姜大源.為什么強調職教是一種教育類型[N].光明日報,2019-03-12(13).
[3]錢吉奎.高職院校文化:“雙高”建設的靈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6):90-93.
[4]錢吉奎.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21(24):43-47.
[5]王興.職業教育類型發展:現實必然、價值取向與強化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6):43-48.
[6]吳慮,朱德全.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改革的目標框架與行動路向——《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現代化藍圖與實踐方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115-124.
[7]張健.致用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文化育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