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在全面育人的目標指引下,提升高校鋼琴教師思政能力直接影響到鋼琴思政課程的質量。文章以思政理念為背景,在分析鋼琴思政教育的現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提升鋼琴教師思政教育能力的思路,提出提高鋼琴思政教育效果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校;大思政;鋼琴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140-04
隨著“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在全國的展開,“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矛盾也隨之出現,即教師的思政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出現是由“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所決定的,教師思政能力不足導致其難以滿足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提升思政育人能力,身正為范。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的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成長和思想言行影響最大的是專業老師,對于鋼琴專業一對一的授課模式來說,鋼琴教師的一言一行,完全影響著一個專業學生的成長發展。
一、高校鋼琴思政的教育現狀
(一)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
從學生自身來看,長期以來,在高考招生當中,無論是音樂類院校、藝術類院校,還是綜合類大學,鋼琴專業的學生文化課錄取分數線相比大部分非藝術類專業都要低,大約在300分左右,即使是一些綜合類大學也不超過350分。鋼琴專業學生文化知識整體上比較薄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接觸較少,理解、接受力度上存在差距。從思政課程教學層面看,鋼琴教師也沒有形成強烈的課程思政自覺意識,認為學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是專業思政老師的工作,與專業課教師關系較少[1],沒有清楚地把握課程思政與育人的關系,只是機械地將課程思政作為額外任務,而不是作為育人的本質和必然要求來看待,沒有主動實施課程思政,做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思政課程教學辦法不佳、方式不活,諸多因素導致了鋼琴專業學生本體思政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
(二)部分教師認為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削弱專業教學效果
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喚醒和培養各專業課教師傳道、育人的自覺與能力,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的關鍵舉措。當前,鋼琴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高。從客觀上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學校在考核中把“課程思政”“育人”作為“標簽式”的軟標準,主要考核論文、項目、獲獎、專利等的數量,而不注重對鋼琴教師思政育人能力的考核。鋼琴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淡薄,或受評價“指揮棒”影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從主觀上看,鋼琴教師作為藝術類教師,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認為自己教授的課比較陽春白雪,與思政關系不大。在實踐中,鋼琴專業訓練是個技術活,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由于鋼琴專業課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大量的練習達到一定的肌肉記憶才能實現。所以大部分鋼琴專業大學生忙于眼前的技巧性操練,忽略了思政與自己專業的關系。
思政解決的是“遠”的問題,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重大問題;技術解決的是“近”的問題,主要對學生的彈奏技巧進行規范培養。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相互補充的。雙方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即讓演奏者更好地將音樂呈現給觀眾,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技術也只有插上思政的翅膀,才能展現最美麗的旋律,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走進人的心靈深處。
(三)鋼琴專業課教師個人理論水平有待提高
理論必須深刻才能說服人。一直以來,鋼琴教育是以技術為主進行訓練的,每一位鋼琴教師的成長也是運用此道,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了解較少,更談不上把思政元素從理論的深度加以提煉,用深刻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教師理論水平不足,使得鋼琴課程思政探索總是淺嘗輒止,也就難以說服學生,更遑論形成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教師只有以身傳道,展現出來自身的人格風貌,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美好的回憶。身教大于言教,以身傳道,這就需要老師原原本本、老老實實地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黨史、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等,更要時時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國家法律、國情黨史,學以致用,將這些思政元素悄無聲息地融入每一堂鋼琴課。這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需要教師具備水滴石穿的決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二、提升高校鋼琴教師思政教育能力的思路
(一)系統性提升鋼琴教師課程思政設計水平
一是結合黨史,在“深”字上下功夫。如果一次性地將復雜的思政知識用一堂課融入專業課題教學,育人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教師應該從眾多的思政元素中找到適合的切入點,深入淺出、化整為零、重點突出、逐步滲透,要用好慶祝建黨百年和黨史學習教育這堂“大思政課”,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等生動教材,把黨的偉大精神宣傳好、弘揚好,增強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這些偉大精神成為青年學生的道德滋養,樹立對國家和民族事業的擔當精神,推動全社會形成踐行偉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斗偉力的良好氛圍。
二是巧用案例,鼓勵延伸。案例是增強課程思政實效性的重要抓手,生動的案例能夠提高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搜集和引入鋼琴或音樂專業領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挖掘、創造性地運用其中的思政元素。以課堂為出發點,因勢利導,做到二者相長,事半功倍。
三是相互滲透,鹽溶于水。教師要處理好思政與專業的關系,如果生拉硬套思政內容,就會形成課堂兩張皮的現象。有些學生本身性情波動大,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能處理好二者關系,像鹽溶于水一般,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模式,就會得到受教者的高度認同,教學目標也更容易達成。要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主動融入社會,貼近實際,生動形象講好“大思政課”[2]。要把“鋼琴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思政教育生動鮮活,直抵人心。把鋼琴課堂“搬”到社區街道和農村鄉鎮,引導青年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深入城鄉、深入生活,調研鄉村、參觀紀念場館、參加支教服務等,與新時代火熱實踐進行親密互動。
(二)探究思政元素的應用方法
就鋼琴課堂的思政元素應用來說,它是一個人的認識方法,一種思維方式。
一是利用好課堂,指導引領。鋼琴老師能夠利用鋼琴課堂這個主渠道,種好自己的責任田,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塑造人格。鋼琴學習需要長久艱苦的訓練。要想成為鋼琴家,必須要具備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質和對音樂無比的熱愛。鋼琴彈奏是永遠追求完美、不斷完善、精益求精的一門藝術,需要一遍遍的重復訓練,這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體現,這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好渠道。
三是提高審美能力,展示真正的音樂。一個鋼琴學生從童年四五歲開始學習直到進入大學,他的技術技巧已經可以保證讓順利完成作品演奏,但是聆聽者可能沒有收獲任何感動,這正是因為缺失了精神層面的認識,缺乏優秀的審美素養,這也是思政教育的切合口。只有讓學生對審美有獨到的認識,掌握審美標準,才能展示真正的音樂。
(三)加強教材補充,優化教材結構
一是從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創作背景可能是作曲家當時的環境,有政治環境、自然環境等,還有可能是作曲家的生平、人生的奮斗經歷等,以此展現特定時代和作曲家的豐富精神世界,并從中挖掘思政元素。
二是從鋼琴作品的主題出發,挖掘思政元素。教師可將愛國思想和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如《黃河鋼琴協奏曲》,以黃河展示了勞動人民不屈不撓、永遠向前的精神,同時展現了黃河兩岸勞動人民的樸實勤勞。學生在這些作品中,能夠感受到濃郁的愛國情懷和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受教者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熱忱。
(四)借鑒成功案例開展教學探索
思政課應與時代同向同行,思政課程需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要學會用歷史中的典型人物和行業精神講好課程思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2021年春季專題思政課就是講黨史,授課案例立足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開創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北航有與北航同齡近70年的課程“航空航天概論”,這門課將波瀾壯闊的航空航天發展史,北航故事與中國故事有機融合,用航天精神,愛國精神激發學生們的遠大抱負,去探索航空航天的熱忱。思政元素不會憑空出現在思政課里,這需要教師在精通專業的同時,掌握思政元素的精髓,將二者自然融匯貫通,整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創新點、想象力。
北航組織教師學習校史和北航精神,將空天文化融入融入思政課的教學特色獲推廣,授課教師受邀在《百家講壇》講授航天精神。北航成功的案例,正是課程思政的領航人,為其他專業拓開了一條可以嘗試的道路,值得各專業教師思考、學習、借鑒。
(五)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保障思政教育的渠道
教師要以德藝雙馨為標準,增強文化底蘊和藝術素養,培養德才兼備的教師。提高在職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教師的育美能力[3]。課堂教學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為了讓這個主渠道能夠暢通無阻,教師應在課前課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大學生正值青春,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發生著變化,如果教師能夠掌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動態,關注學生的重要關切點,就更容易走入學生的心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一切關心關愛學生的努力付出,都將化為甘露,滋潤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里,既是為開展思政教育疏通渠道,更是為年輕人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三、融合多種教學模式提高鋼琴教師思政教育能力
(一)革新傳統教學模式,與集體授課相結合
每個大學生個體的天賦資質、后天努力都有很大的差異,個別學生依靠天賦,大部分學生則靠后天努力。有的學生是主修,有的是輔修。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一般采取一對一授課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到技術難點,手把手地示范,處理好樂曲的音色問題,這也是鋼琴延續三百多年以來最常用的和大家公認的方法。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容易閉門造車,學生之間沒有產生有效的競爭,不能學到別人的長處,讓學生陷入很自卑或者過于自信的狀態,不利于學生的進步成長。
鑒于此,將一對一指導與與集體授課相結合,更有利于開展鋼琴課程思政。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是集體課替代了個別課,或者個別課替代集體課,而是找到二者合理的搭配方案,讓其相得益彰,各顯魅力。其優勢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師可在一對一的指導課上解決學生個體的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可以在集體課上產生交流和討論,引起其他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成為自己學習的借鑒,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合作也會從另外一個層面上激發同學們的友誼和關愛。二是可以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在集體授課過程中,專業較好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習慣會潛移默化影響到他人,這樣會形成一種學榜樣、爭上進的學習氣氛,也無疑會使學生形成努力、上進、積極的學習習慣,從而讓集體帶動個體,個體又成就集體的教學目的。
(二)在實踐中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是教育工作中的中堅力量。在上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得心應手的曲目,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隨后再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也可以有意識地將難度較高的曲子讓學生進行適度聯系,培養學生迎接困難、接受挑戰的能力。在授課時教師應加強心靈溝通,從內心出發,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里,才能為后續的培養做好鋪墊,踐行思政教育的培養[4]。
對于鋼琴專業學生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舞臺表演至關重要。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帶領學生走上演出舞臺,通過鋼琴演奏音樂會、音樂文化節等活動鍛煉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舞臺表演的自信心需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和磨礪,當學生在舞臺表演中出現失誤,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達到滲透的目的。
(三)明確鋼琴思政課模式的目標
在鋼琴教學中,教師要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把鋼琴的技術技巧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鋼琴思政教學的目標應該有兩個,不是單一存在的,即鋼琴教學目標和鋼琴教學思政目標相統一,兩個目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應同時實現。不能為了鋼琴技術技巧而忽略了鋼琴德育,也不能一味地說教反而忽略了鋼琴技能的培養,教師一定要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注重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
(四)組建鋼琴思政教學團隊
鋼琴教學常年采取的模式是一對一教學,學生各自單打獨斗,相應的評價指標也較為主觀。鋼琴思政教育的模式建立應該打破原有結構,要重新整合資源,發揮團隊優勢,這也是鋼琴德育教學模式能夠有力有效實施的保障和途徑。一是根據新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改革當前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優勢,制訂新的教育目標,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二是開展集中學習和培訓,增強教師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本領和能力,全面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素養,這需要團隊的力量。三是團隊的建設對教師個體即有督促鞭策的作用,而教師個體的成長又可以提升整個團隊的教育教學水平,二者互促互進。
四、結語
喚醒和培養各專業課教師傳道、育人的自覺與能力,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的關鍵舉措。鋼琴專業課教師必須樹立課程思政的自覺意識,提升自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挖掘各專業課自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從理論的深度加以提煉,用深刻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動搜集和引入本專業領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典型案例,激活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動性。要在融合的事前準備上下功夫,以多樣化、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多形式、多載體的教學方式回應學生。相信只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深入探索新的鋼琴教育模式,堅持走課程思政之路,一定能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5]。
參考文獻:
[1] 李紅霞,鄧文錢. 高校課程思政[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09):183-205.
[2] 汪斌鋒. 了不起的思政課[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1(07):30-160.
[3] 盧青. 思政視域下德育與高校鋼琴教學的融合研究[J]. 當代音樂,2021(02):21-23.
[4] 丁義浩. “課程思政”建設須打破三個誤區[N]. 光明日報,2020-01-13.
[5] 張曉. 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政課程文化自信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7):31-32.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2021年度蘭州財經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鋼琴表演》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LJY202114)。
作者簡介:魏敏(1980—),女,蘭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美國中西部大學國際藝術與音樂學院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