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倩
摘 要: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廣大青少年普遍熱衷于網絡交流,與此同時他們會遇到多種多樣的網絡信息,極易產生錯誤的思考,在是非判斷中無法做出正確抉擇,而劣質文化的傳播就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黃金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段,所以廣大教師需要在小學德育課堂教學中引入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重視德育課程教學內容,強化和提升學生在思想、意識、學習、思維等全方面能力,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聰明才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小學德育 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31
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德育放在第一位,在學生德育中引入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探索學習具有教育意義的德育知識。例如,廣泛推廣聽說讀寫的學習方法,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少年說、漢字聽寫大會等廣播電視節目中推廣優秀文化,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并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諸多的校外培訓組織中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講解,并開設許多為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的有關培訓活動。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礎,只有對下一代進行優秀文化的傳播教育,才能讓廣大青少年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但部分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報名了許多補習培訓課程,在增加自身經濟壓力的同時,還可能令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所以在小學德育課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和知識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是需要教師掌握的能力,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一、小學德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我國是文化強國,從古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極其豐富,存在諸多的文化知識,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品質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小學德育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在對其進行傳播與宣傳的同時,還能增強對學生的品質道德培養。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的豐厚底蘊,提高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傳承并將傳統文化弘揚到更遠的地方,使優秀作品及文化發展傳承的更好。
例如在中秋佳節來臨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節日的發展歷史,講嫦娥奔月的美好故事,安排學生向家長學習如何制作月餅、花燈等,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明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除此之外,教師在選擇課堂上所使用的傳統文化時,能夠增長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的同時調節課堂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德育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完備教育教學體制機制
在小學德育教學課堂上,常常出現為了應對考試而出現的教育現象,并且該現象十分嚴重。這種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德育教學會產生消極影響,無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評判標準不能以學生的成績作為唯一指標,而是需要將學生多個方面的學習發展情況作為參考,力求對學生作出公平公正的評判。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學生各個方面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所欠缺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練習,加強學生全方面培養。此外,在對各方面考察中去發現學生出現的不良情緒,及時對學生進行輔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觀念,因此,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對學生的各方面教育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促使傳統文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社會高度發展的環境下,人們出現了許多新的思想覺悟,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和手段等都與以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就要求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課堂內容,促使小學德育課堂教學跟上時代發展的變化。所以探尋當下教學機制,完善教學理念,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流傳至今,所存在的優秀理念是豐富的,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對于培養學生品行和愛國的堅定信念有著極大的幫助,如果在學生的德育課堂上引入類似的教育內容,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是非對錯的分辨能力。同時,使用傳統優秀文化作為學生德育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并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還能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
1.小學教師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缺乏積極性
在我國增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下,仍然有許多教師教學觀念沒有發生改變,在需要應對各類考試的情況下,教師還是更加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沒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德育教學課堂上,忽視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關注課本上與考試相關的知識,從而忽視優秀文化對提高學生學習素養的全面養成作用。教師往往都認為小學生沒有必要拓展過多的知識,而是著重講解課本知識,缺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及應用,缺乏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課堂,只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厭倦的心理,并且也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弘揚與發展。
2.教師教學方式缺乏新穎性和獨特性
小學生年紀尚幼,心智發育短暫,所以正處于好動的年齡,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學習,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對于簡單知識能夠很快理解,但并沒有更深層次地掌握,也沒有將學到的知識形成樹狀圖,不能很好地調動自身情感。在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會對學生形成系統知識過程產生消極影響,還會阻礙學生的情感體驗。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導致德育教學工作的進展不順,而在德育教學中除了要向學生介紹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里改善教學方式是極其重要的。在小學德育的實踐教學中,多數教師忽視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需要的,與生活的聯系間斷,在教師普遍使用的“填鴨式教育”中,導致優秀文化得不到傳承和發展,并且還掩蓋了優秀文化的價值,沒有幫助學生開拓知識范圍,無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同時,也阻礙了教育的前進步伐。可見,保持教師教學方式的新穎性和獨特性至關重要。
3.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敏感度太低
在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選擇過程中,小學德育教師總是在選擇上無法選用最合適的案例進行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敏感度太低。在社會發展高速前進的條件下,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在與時俱進,出現更多的新氣象。但多數德育教師的實際教學課堂上,所采用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較少,并且部分教師都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文化的應用,對優秀作品的開發明顯不足,導致德育教學課堂學習氛圍不佳。廣大德育教師可以參考和借鑒現如今大學中所采取的社團學習方法,并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諸如國畫、漢服、詩歌、書法等極具傳統優秀文化的社團或者課外活動,來幫助學生去親身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為學生搭起文化交流的平臺。此外,在實際教學課程中,小學教師選用的傳統文化深度過大,不符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部分選用的傳統文化老套、不夠新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影響學生學習情況下還導致了教學質量下降,從而導致事與愿違。
三、小學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1.在課本的基礎上滲透傳統優秀文化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傳統優秀文化的使用是日積月累的,而在小學德育課堂上的滲透就是主要方式之一,教師能夠根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選用適合的優秀文化案例插入其中,促使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德育教師還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是在愛國教育主題中,就可以選用英雄人物進行解說,以培養學生愛國的優良品質為目的,除此之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紅色紀念館、博物館、教育基地等,使小學生們能夠在講解員專業的解說下正確認識歷史,并了解英雄人物們的經典故事,促使學生能夠明白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清楚我國歷史上的戰斗英雄們的光輝事跡,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映,安排不同的教學案例。每一個小學生的學習情況都是不同的,學生的家庭生活環境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也會不同,因此,教師需要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不同的學習材料,選用內涵、意義、深度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并在學習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可以根據“吾日三省吾身”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習慣的養成技巧,在學生出現錯誤習慣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改正。對于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師可以對他們多加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正含義。總之,改善教學方法是小學德育教學的重點。
2.要積極構建有利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能夠利用恰當的學習環境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全面推動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建設。德育教學工作,要重視文化育人。在學校校園文化設計中可以適當增加傳統優秀文化元素,如二十四孝圖、勤奮學習的傳統標語、尊敬師長和友愛同學等優秀品德內容,在草坪中、臺階或是墻壁上都可以放置優秀文化的宣傳記錄標語,使靜態校園變得高雅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的角落可鐫刻歷史杰出人物和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作品,建設多種多樣的德育教學體裁,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引導,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學校還可以組織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開展各種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古詩詞朗誦大賽、中華才藝展示、皮影戲等非遺項目進校園等,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增加自身的專業知識,增強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積極探尋優秀文化中存在的教育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帶領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師在端午節時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包粽子,講述屈原的愛國故事,以此拓展學生對端午節的歷史由來、發展變化等的了解(如端午節還被稱為龍日節、重陽節、龍舟節等),促使學生增強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在清明節、國慶節時,可以帶領學生去烈士墓園掃墓,參觀歷史文化遺存、紅色文化基地等,把課堂搬入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等“文化第一現場”,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精髓,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
3.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
在小學這一黃金教育階段,只有理論沒有實踐是絕對不行的。因此,小學德育教師要充分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和學生實踐操作的合理結合。作為學校,可以在特定的節假日中安排不同的活動,幫助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再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和弘揚。在角色扮演中幫助學生親自掌握到學習到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學習文明禮儀,體會中華優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將實踐操作和思想道德學習相結合,以完善德育的實施目的。學生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也起到傳授知識的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偏廢。因此,在教學過程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導知識后也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以德育的教學目的為目標,帶領學生對學習到的優秀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幫助學生真正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和有效運用。
總而言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及弘揚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時期,要在小學德育教學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其中的要點,這就要求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多注意身邊事,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發現與德育有關的內容,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習他人的良好行為和品德操守。在小學德育課堂上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長久而周密的計劃,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學習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同時想方設法在小學德育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向學生展示、引導、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小學德育課堂教學中融入優秀文化,在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了解的同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冬美 《小學語文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淺析》,《學苑教育》2021年第29期。
[2] 徐珺《小學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及策略研究》,《新課程》2021年第34期。
[3] 王歡《小學德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研究》,《教師》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