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庭教育伴隨人一生,影響人一生,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作為從事教育行業,對教育有深入了解的教師們更加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問到老師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問題時,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我總是能把別人的孩子教好,而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我能夠帶出一個出色的班級,一批批優秀的學生,但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中國教育報好老師”微信公眾號曾聯合“王菘舟工作室”“樂爸生活家”,開展了教師子女家庭教育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0.30%的教師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存在焦慮的情況,41.56%的教師認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沒有優勢,反而因為這個職業忽視了自己的孩子。根據結果分析,教師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如教師在家庭中不懂得角色轉換、教師因對自己的子女要求過高而產生焦慮感等等。
身為教師,應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又該如何在課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進行身份的轉換?本期,好老師智庫特邀一線校長/教師來談談他們怎么上好“家庭教育”這門必修課。
專家寄語
特邀名師
朱剛偉??河南省周口市文昌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南省教育系統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副主編。
既要耕好事業的田 又要育好自家的園
——談教師子女的家庭教育
河南省周口市文昌小學校長? ?朱剛偉
教育是關系人的成長、家庭幸福、國家興旺的根本。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元始與基礎。特別今年元月一日《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標志著國家把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國事”,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者,國家和全社會應給予家庭教育以支持。中小學校、幼兒園要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在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應當起到協同的作用,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可見,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應該是我們教師的教育職責和業務專長。
教師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也理應成為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可事實不盡其然。現實是,在教師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燈下黑”的現象,即好老師不等于好父母。所謂的“舍小家,為大家”,以犧牲自己子女教育為代價換取事業的發展,這是教師最大的悲哀與遺憾。這種現象的危害很大,它既影響了教師子女的成長、教師家庭的和諧、教師幸福教育人生的完整,也影響了教師對職業的態度與熱情,甚至還影響教師群體在民眾中的形象、威望、信任度與美譽度,教育影響力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如何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等,都是教師面臨的必修課。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狀況決定著學校教育的起點與基礎,有多大程度的家校合作,就會產生多大的教育力量。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課堂,也是終身課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教科書,家庭的情調就是孩子成長的文化環境,孩子成長的態勢就是父母的成績單。所以,教師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成為專業學科教育的高手,也理應成為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不但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也理應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其次,教師要明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是教育,有共通之處,也有天壤之別:一是教育的對象不同,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國家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對象是自己的孩子;二是教育內容的不同,學校教育著重學科知識教學,家庭教育著重在生活示范;三是對被教育者的態度不同,有的老師對自己的學生非常理性,以人文關懷為主,而對自己的孩子非常感性,以高標準嚴要求為主;四是評價標準不同,不少老師對自己的學生以表揚贊美為主,對自己的孩子期望值過高,很少有表揚和肯定。
最后,教師要明白自己家庭教育的優勢和劣勢。優勢有:書香家庭的育人環境、親子溝通比普通家庭更加順暢、學業輔導更便捷、職業規劃更具前瞻等。劣勢有:容易角色混亂而把家庭當學校、因面子心理導致期望值過高、求穩心態從而使得孩子缺乏挑戰性、社交狹窄導致人脈資源貧乏、家庭教育知識缺乏而又單打獨斗等。
總之,作為教師,既要耕好國家的田,也要育好自家的園,要把自己子女教育工作當作重大的人生課題來對待。在家庭教育工作中變劣勢為優勢,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最后用一句話,借此與所有的教師同行共勉:先成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師,再優秀的老師,如果自己的子女沒有教育好,其優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智庫圓桌
特邀嘉賓:
林昳
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校長
劉毅
重慶市沙坪壩區學府悅園第一小學教師
王立新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教師
瞿巧華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教師
郭青松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香市第一小學教師
1、作為教師,您認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何不同?作為教師應該如何處理不同場景的身份轉換?
林昳(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校長):
學校教育是由固定的場所、專任的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同伴組成,有規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管理制度的集體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和具備親密關系的家庭成員通過共同生活耳濡目染達成互相影響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作為教師,要分清不同場合的不同身份,自己在學校是教師,喜歡及時提出表揚和批評,而這習慣一旦帶回家庭,會讓家庭氣氛變得緊張。家是表達愛的地方,教師回家就成了孩子的父母,要對孩子表現出家長特有的關懷和親近,營造家庭輕松和諧的氛圍。只有很好地分清兩種身份所在的不同場合,才能在兩個角色中切換自如,在家庭中保持好父母的本色。
劉毅(重慶市沙坪壩區學府悅園第一小學教師):
學校教育對孩子來說更多是在學校的環境中,在老師的統一教授下習得知識,有相對全面的規范評價;而家庭教育更多是愛,是陪伴,是引導,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為教師,一是要保持“自省”,避免將工作角色帶回家,二是保持“自醒”,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作為教師,回到家中便是一位父親或母親。
王立新(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教師):
學校教育不僅限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遵守校規校紀、接受文化熏陶、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與人相處等等都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無法實現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延伸,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應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標。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實施者,其工作并非限于知識上的傳授,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教師回歸家庭時的身份只是普通的父母,與子女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傾聽孩子的心聲,享受家庭生活。
2、對比其他職業,教師在家庭教育上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是什么?
瞿巧華(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教師):
優勢:教師比較重視營造書香家庭的教育環境,促使孩子從小對書籍、閱讀有自然的親近感;教師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師在學業輔導上更有針對性,做教師的父母能做到既提高子女的學業水平,又點撥子女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教師能夠及早發現子女學業的特點、特長、方向,為子女提供更有前瞻性的學業規劃。
劣勢:如果教師混淆了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會使子女感到壓抑,謹小慎微,從而疏遠父母;做教師的父母如果總讓優秀生和自己的子女不當地去比較,極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教師一心撲在工作上,冷落了自己的子女,降低了其成長的預期和動力;教師的人際交往的圈子一般在教育界,孩子接觸到的人群較單一,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
劉毅(重慶市沙坪壩區學府悅園第一小學教師):
優勢體現在教師對教育理念、教育信息了解更多。劣勢體現在會不自覺地將嚴厲帶回家中,從而對待孩子嚴厲多于慈愛;由于工作繁雜,導致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少;教師的社交圈相對單一,無形中會限制孩子的社會活動空間。
王立新(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教師):
優勢方面:教師接觸最多的是孩子,更容易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群體特征,在家庭教育中也更容易理解、預測自己孩子的困惑。學校里濃厚的文化氛圍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這也會在家庭教育中影響著孩子。
劣勢方面:教師回歸家庭時常常會帶回一身的疲憊,且能陪自己孩子的時間很少。在學校我們都會遇到出色的學生,有時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希望孩子能成為各種“完美”的組合體,孩子會認為父母的教育就是“條件總和差的比,成績總和好的比”。
3、您認為教師在做好家庭教育上需要注重哪些問題?
林昳(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校長):
首先要心態平和。教師作為家長,也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擺正心態,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要希望孩子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而要鼓勵孩子在自身基礎上成為最好的自己。
其次要做好自己。教師把時間、精力全都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學業輔導、特長培養、價值觀教育,一點自由的時空都不給孩子,也不給自己,就會導致整個家庭焦慮情緒嚴重。教師要尋找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體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才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模樣。
瞿巧華(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教師):
(1)教師穩定清靜的生活,不利于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要給自己和孩子安排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孩子才能更從容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2)較窄的交際圈子不利于孩子形成獨立人格。教師可以給孩子更多的體驗機會,打開孩子的視野,助力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
(3)過于單純的教育會使得孩子偏離社會現實。教師一定要引導孩子更全面地了解社會,學會保護自己,切不可讓孩子生活在童話般的世界里。
(4)放下自以為是教育的權威,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人生。教師是教育的內行,但是輔導孩子要把握好度,更不能總是拿班級里的優生做比較,放平心態了解孩子。
(5)擺正位置,在家里不做老師要做孩子的朋友。伙伴式的相處,商量式的交流,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郭青松(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香市第一小學教師):
教師在進行家庭教育時首先要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合理規劃工作內容,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其次不要將自己的孩子與班級中優秀的孩子進行比較,每位孩子的“花期”不同,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孩子成長。最后不要將自己認為好的事物強加在孩子身上,避免孩子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
4、您平時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有什么經驗和心得可以分享?
林昳(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校長):
我的女兒今年讀大二了,我一直比較放手,尊重她自己的意愿,但是在一些關鍵處,我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比如小時候,我會送她去參加很多非學科類的培訓,幫助她發現自己適合做并喜歡做的專業,然后堅持一兩門特長的學習,為今后大學的專業選擇打下基礎。再比如我覺得一個人的視野很重要,所以有機會就帶孩子到各個地方旅游研學,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物,看看更多的風土人情。同時,我認為孩子屬于她自己,也屬于這個社會,她來到這個世界,父母陪伴她成長,必須不斷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她到了一定的年齡,三觀初步形成,她有怎樣的能力,做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就讓她自己去創造,父母則可以成為路邊鼓掌的人。
郭青松(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香市第一小學教師):
給予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我在踐行的教育理念。例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樂于尊重孩子的想法,會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學會自己做決定,從而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聽故事的好習慣,重視孩子表達能力的培養等等。
王立新(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教師):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和補充,我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對幼兒的教育以養成良好習慣、遵守規矩為主,一定要“低下身”去,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下面是一則小案例)
初春的北方乍暖還寒,清晨我送小兒子去幼兒園的路上,他眼角流出“淚水”。
我:“有什么傷心事?怎么還哭了呢?”
小兒子:“這不是眼淚,這是風吹的!”
我:“我還以為你是不想去幼兒園呢!”
小兒子:“我喜歡去幼兒園。爸爸!風是什么呀?”
我:“空氣流動就形成風了,你用嘴向手上吹一口氣,手背的感覺就是風經過的感覺。風雖然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知道風來了,你能告訴爸爸什么時候風來了嗎?”
小兒子:“你看紅旗動了,風來了;你聽樹葉嘩嘩地響,風來了……”
一路上我們就這樣找著“風來了”,很快就到達了幼兒園。每天接送他的路上,我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智庫分享
我與孩子這樣過暑假
● 本文作者:劉毅,重慶市沙坪壩區學府悅園第一小學教師、德育主任。
冰冷的世界,溫暖的心
同一個屋檐,不同的世界。因為平時工作較忙,我基本處于“早八晚八,5+1”的工作狀態,兩個孩子處于僅管吃飽穿暖的放養狀態。
早就盤算著好好利用難得的暑假彌補,期待著我們仨一起去菜市場,一起看電影,一起拼積木……可兩兄弟一言不合就爭搶大鬧,理想的美好與現實的狀況讓我深感挫敗。
哥哥放假前參加重慶“熱雪奇跡”舉辦的滑雪比賽贏得了一大一小滑雪門票,于是我們帶著弟弟一起去體驗。哥哥當向導,帶著我們領裝備,穿裝備,“霸道”的弟弟此刻變得無比配合。
兩兄弟穿著笨重的雪鞋,像極了兩只小笨熊,一搖一拐手牽手走進雪場。
一進雪場,寒氣逼人,讓我不禁打了個哆嗦。可兩兄弟卻撒歡地往里跑。
穿上滑雪板,哥哥教弟弟的第一個動作是如何剎車,看到哥哥這樣的安全意識,我心里暗喜。
“屈膝,重心向前,板尾打開。”哥哥一邊示范,一邊講解。
弟弟學著哥哥的樣子,結果差點沒站穩。
試了幾次,哥哥無奈放棄。帶著我們到滑道一側他認為安全的地方,囑咐我牽著弟弟慢慢滑,交代完畢自己才上滑道。
看著哥哥從雪道上飛馳而下,到了平地,一個漂亮的大回環,穩穩地停了下來,弟弟驚叫著:“哇,哇,哥哥好棒!哥哥好棒!”
“弟弟,好玩嗎?要不要再看哥哥滑?”
此刻的哥哥是那樣溫和有愛,弟弟是那樣的懵懂可愛,這不正是我一直期盼的兩兄弟“好好說話”嗎。
兩兄弟去玩冰上“碰碰車”,哥哥駕駛著車子與別的車碰撞著,兩兄弟哈哈大笑,只見哥倆的車被別人重重地撞上了,弟弟一個前仰隨即彈回撞到椅背上,還未等我繞過去提醒,哥哥在后面的玩耍中明顯放慢了車速,左躲右閃,避免車子再被撞著。
此刻的哥哥考慮是如此周全,弟弟是如此開心。冰雪世界寒氣逼人,我的心卻溫暖如春。
● 本文作者:瞿巧華,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教師,高級教師。
艱辛如人生,實踐長才干
我讀大二的女兒暑期特別忙。作為未來“卓越教師”班的一員,她參加了多所中小學校的暑托班管理,帶著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知識、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送去關愛和溫暖。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大學生,她和團隊到基層去宣講黨的十五次黨代會精神,“唱響‘我在窗口寫青春最強音,為‘兩個先行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作為浙江省“00后talker”宣講員,她發起“竹”夢實踐團隊,多次到鄉鎮給各級團支部宣講黨的相關政策和時代的變遷。作為一名浙江省大學生,她組織同學參加杭州亞運會的志愿活動,宣揚普及亞運知識,現場宣講收看亞運會的注意事項。她也走進社區宣講防疫工作,邁進養老院給老人們送去溫暖……
看到女兒匆忙又富足的實踐活動,看到她每一次活動興高采烈地出發,又滿心歡喜地回來,真正感受到她的成長和收獲。我為之開心和驕傲,我迫不及待地請她分享心得,聽她講實踐期間發生的暖人故事,鼓勵她把活動的見聞一一記錄,告訴她,只有感動過生命的東西,才會留在生命里,成為人生巨大的精神財富。每每如此,她單薄的身體仿佛噴薄出巨大的能量,也仿佛點亮她自己前行的路。我知道,我這根她成長的“拐棍”,可以安心挪開,只要在路邊鼓掌和加油就好。
我想起了她讀小學時,我帶著她暑期里給烈日下的一線工人送清涼;“重陽節”給留守老人送溫暖、讀家書;清晨4點,給環衛工人送早點。我和她一起資助農村貧困學子,為“腦癱患兒”呼吁救助,讓愛照進他們的夢想。讀初中后,她主動繼續開展我們曾經的愛心活動,還給“星星孩子”輔導關愛,到農村體驗割稻的農忙,上山尋寶挖筍的樂趣。高中后,學習比較緊迫,實踐活動少了,她始終不變的是,把自己的零用錢一以貫之地捐助給更需要的人,那些太小的衣服等,總是洗干凈了折疊整齊,讓我像往常一樣,寄給需要的人們……
而今,做有意義的事情,已然成為我女兒陳子茜的“必備曲目”,不僅如此,作為學生會主席的她,還帶領一群有志向的伙伴,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熱火朝天地投身到國家建設的洪流中,彰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艱辛如人生,實踐長才干”,作為大學生,最終要走入社會,融入社會。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大學生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同時也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拓視野,增長才干,明確青年學生的成才之路和肩負的歷史。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教堂,在那個廣闊的天地里,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
● 本文作者:王立新,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教師、班主任,高級教師。
我家暑假的“必修課”
每個孩子最期待、最幸福的時刻莫過于“放假了”;每位家長最頭疼、最無奈的問題就是“孩子放假了”。每個人都有難忘的暑假故事,每位家長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的假期生活有意義,今天說一說我家暑假的“必修課”。
必修課一:讀書。讀書是我們認識世界最為便捷的一種途徑,讀一本好書,可以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于人生。假期的時間特別適合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我家的圖書都存放在地下室,定期取書、還書。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愛護圖書、有時間觀念。假期的第一天一家人都會一起整理書架,每人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大兒子已經上初中了,我們就一起商量來制定讀書計劃,比如每天半小時或者每天2至3章節,讀書后我們會分享一段精彩的描寫、一個鮮活的人物、一種罕見的現象……每天讀書后都有聊不完的話題。上幼兒園的小兒子也很喜歡看書,他更隨意些,每次挑選圖書的時候,他都會一次拿很多本,有時候一個人靜靜地翻看著,大部分時候會粘著我們,一遍一遍地給他講。雖然識字不多,有時注意力還不集中,但只要你講錯了,他馬上就糾正你。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逛書店、逛書攤。
必修課二:“遠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家的假期生活一定會安排“遠行”。遠行并不一定要去遙遠的地方,利用好身邊的資源,走出家門去,或欣賞美景、或品嘗美食、或洗滌心靈都是一種“遠行”。
孩子在讀《海底兩萬里》這本書時,對大海、海洋生物充滿了好奇。我們馬上就去參觀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去天津東疆港親海公園,感受海洋的魅力。
在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時,我們又觀看了電視劇《香山葉正紅》。孩子深有感觸,我們趁熱打鐵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詳細地了解平津戰役的全部過程,深刻感受到先烈們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內看著一張張相片、一件件藏品,聆聽著周總理夫婦不同時期的故事,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內心深處再一次被震撼。
閱讀《昆蟲記》時,孩子們對昆蟲的生活充滿了樂趣,我們就蹲在樹下看螞蟻捕食、躲在花叢后拍蜜蜂采蜜、坐在石頭上找菜地里的昆蟲,書中把昆蟲的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現實中的昆蟲又形象生動。
必修課三: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一項非常好的活動,既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和創造力。一次次的嘗試中收獲著成就感,又期待著下一個更完美。
假期是快樂的,也是難忘的,這就是我家的暑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