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琦
摘 要: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旨在幫助青少年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做好道路指引、價值引領,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力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善用“大思政”助推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要從“大思政”人本性的教育理念出發、全員性的育人主體出發、全過程全方位的時空布局出發,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將青少年培育成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大思政;黨史學習教育;三全育人;以人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2月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用黨史教育人、鼓舞人、發展人,今年正值黨的百年誕辰,在全黨、社會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青少年是國家未來之棟梁與希望,其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在應對波云詭譎的國際形勢和風險挑戰背景下,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黨史觀,培養青少年成為能夠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那么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應遵循怎樣的理念與機制才能卓有成效?近年來,“大思政”持續成為學界聚焦的熱點。“大思政”作為一種一體化領導、專業化運行、協同化育人的理念和體制機制,具體到教育教學實踐上,“大思政”意味著一種教育觀,以“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發展”為哲學基礎,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工作理念,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方法論。善用“大思政”教育觀對青少年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在更全面的育人格局下充分發揮黨史學習教育立德樹人功用。
一、以“大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本性浸沐黨史學習教育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發展”是“大思政”教育觀的哲學基礎。
首先,“以人為本”意味著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這就要求充分考慮黨史自身的特點設計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從而達到用黨史影響人、鼓舞人、發展人的目的。
黨史兼具知識性和價值性,因此,一方面,在其知識性上,理清黨史主線脈絡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基本內容。黨的百年是矢志奮斗的百年,黨的百年奮斗史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自1921年誕生于紅船以來,共產黨人先后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兩條偉大的革命道路,一條宏壯的建設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在改革開放前后中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中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中心的黨的指揮下,全國各地加緊落實反腐倡廉與精準扶貧工作,最終取得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要緊緊圍繞黨為人民謀幸福這一主線,再以不同維度具體展開。比如,在時間線上,可以具體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以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的重重困難、取得的累累成就為內容依托;又比如,以具體的土地所有制政策入手,梳理國民大革命以來土地所有制改革如何貫徹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總之,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內容設計要緊扣黨如何奮斗、黨為誰而奮斗這一主線,圍繞主題進行歷史脈絡的梳理,從而幫助青少年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樹立正確黨史觀,增強青少年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培養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使青少年自愿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另一方面,在其價值性上,汲取紅色革命精神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把握。我們黨在矢志不渝地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史中,一代代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一件件動人的先進事跡,形成了一系列鼓舞人心、可歌可泣的紅色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大別山精神、蘇區精神、紅船精神、呂梁精神、長征精神、老區精神、井岡山精神、抗戰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沂蒙精神、西伯坡精神,十二種革命精神彰顯了共產黨人忠貞的信仰、堅韌的品格、頑強的毅力。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青少黨史學習教育應重點把握對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令青少年在汲取革命精神的同時有所啟發,思考作為獨立的個體以及群體的一員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踐行革命精神,從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砥礪前行。
其次,“以人為本”還要求在培育人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對個體感受的關切,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這意味著在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呈現上,要注意采用各年齡階段青少年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利用新型多媒體設備,豐富內容呈現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擯棄傳統照本宣科、灌輸式的教學形式,應遵循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結合的原則,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對話式、互動式、參與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及時解答,而不能避而不答;在成績評定上,一方面要考核黨史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應重點考察學生對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情感與態度,是否能夠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去予以客觀正確的評價,并考察學生從歷史中獲得何種啟發;考察的形式盡量多樣化,避免以卷面成績一家為大,而應該將平時課堂討論、課堂發言活躍度、參與度納入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綜合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講能力,而不僅僅局限于建立在死記硬背基礎上的書面表達,回歸“大思政”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
二、以“大思政”育人主體的廣泛性賦能黨史學習教育
“大思政”要求育人主體的廣泛性,即全員參與性。“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進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各地區、各部門負責同志要積極到學校去講思政課。”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要貫徹“大思政”教育觀,就必在充分調動學校思政課教師、其他課程教師、班主任、學校宣傳部、黨組織等主體參與進青少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去。
思政課教師是黨史學習教育師資隊伍的主力軍。首先,思政課教師在教育人、啟發人上乃“科班出身”,應充分利用思政教師立德樹人的專業性,將黨史學習教育的德育功能發揮出來,并通過優秀教學案例評選、優秀教師表彰等方式,將育人專業性輻射至其他課程教師。其次,思政課教師也需率先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如在課堂上播放內容優質又趣味橫生的黨史教育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如讓學生嘗試自行搜集、制作黨史相關材料與作品,開展例如“我心中的黨員英雄”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以征文、演講、做小老師、課堂即興短劇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創造力,強化學習效果。最后,思政課教師還應不斷審視自身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9年3月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言、人格要正。思政課教師應時刻以此為素養標準不斷鞭策自己,爭做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引路人”。
思政課教師以外的其他課程教師也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主體。思政課以外的教師在進行教案設計時,可以有意識地挖掘其中的黨史元素,在課堂上恰當運用黨史中的大小人物、巨細事件作為典型例證,從側面向青少年進行黨史滲透。學校班主任應充分利用班會課講好黨史小故事,用黨史故事中的人與事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啟發。學校宣傳部也要對學校宣傳版面進行黨史專欄布局、印發黨史宣傳教育小讀本,聯合學校相關部門舉辦黨史知識競賽、黨史主題黑板報、手抄報、海報等比賽。學校黨組織應重視組織教職工、學生黨員開展“我為同學辦實事”“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將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凝練出的紅色革命精神以及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在實踐中傳承、發揚。校長、黨委書記也應響應習主席號召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的教學工作中去,將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解讀于黨史相結合,將時政與史實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用百年恢弘黨史講好“大思政”,引導學生思考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同時,積極為學生拓展更多校外志愿者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踐行美德、發揚美德。
三、以“大思政”時空利用的延展性保障黨史學習教育
時間利用上的全程性是“大思政”的一大特征,即育人過程上的階段性和持續性。“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從“大思政”全過程性的特點出發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求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去,貫通學生從學期伊始到學期結束,自初入校園到畢業離開校園的始末。循序漸進意味著黨史學習教育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青少年的認知、成長規律,分學段進行內容設計、教學目標、教師培養、教學考核的制定。既要確保學生能夠在每個學段充分復習到先前所學黨史知識,溫故而知新,又要避免內容的機械重復、同質化,要確保循序漸進地挖掘黨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空間布局的廣延性是“大思政”的又一強調,體現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方位進行黨史學習教育要求利用好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育資源。
思想政治課程憑借其德育資源的豐富性、德育方式的專業性以及德育功能的強大性,是承擔黨史學習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首選,因此要僅僅抓住思想政治課程這一黨史學習教育的主渠道。將黨史融入思政課,要注意將黨史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切忌簡單機械拼接。思政課內容與黨史學習教育在融合實踐中若兩分離,既不利于思政課教師發揮黨史學習教育的德育功能,又不利于學生自發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僅僅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輔助或課外知識來看待。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對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入進行深入教研,及時更新調整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效果評價體系,以實現思政課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合。
思政課以外的其他課程也是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對于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可以充分挖掘語文、英語、歷史、音樂、科學、地理等課程中的黨史教育元素。比如,在語文課上,當講到《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從張思德同志的感人事跡中,從毛主席赤誠的筆墨中,感悟共產黨人的犧牲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英語課上,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黨史主題學習,以學習黨史相關的英語表達為知識目標,以向外國友人介紹所學黨史內容技能目標,以增強“四個自信”為情感價值目標;在歷史課上,重點把握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維護主權、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指導學生對黨內歷史人物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避免落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在音樂課上,活用革命歌曲資源,在傳授學生歌唱技巧的同時,與學生一起探討革命歌曲的創作過程、歌詞、曲調所講述的黨員故事、蘊含的家國情懷、傳達的奉獻精神;在科學課上,教師在為學生介紹我國科技成就及其原理時,提及科研過程的艱辛條件,折射出共產黨人頑強不屈、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的無畏精神;地理課上,應不局限于教授洋流、地形、氣候、天體宇宙等“硬”知識,還應涵蓋人文性、歷史性等“軟”知識,講述共產黨人如何不畏惡劣的自然條件在各大貧困落后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將紅色革命的旗幟插滿神州大地,講述南水北調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如何惠及中國人民。
黨史學習教育也離不開課堂外的教育資源的支持與依托。充分利用各地紅色革命舊址、歷史遺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線下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觸碰歷史人物的遺留痕跡、重溫歷史人物的特殊經歷、品讀歷史人物的赤子之心。各黨史學習教育場所也應該不拘泥于歷史文物件陳列、展板展示、講解等傳統宣傳教育形式,而應該依據各地特色進行不斷創新,如,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從前是包括毛主席在內的優秀黨組織領袖、先進共產黨員為學員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農民運動實戰技巧等的場所,可以通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當時的課堂,使得學生在此地此處,歷史與現實交匯,感受與革命歷史人物奇妙的“共時”與“共振”。
參考文獻:
[1]儲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2(20):34-36.
[2]潘玉騰,彭陳.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邏輯理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3):9-15.
[3]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001).
[4]習近平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深入分析南水北調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N].人民日報,2021-05-15(001).
[5]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001).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20(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