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學生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對學生來講,語文課堂朗讀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念出來,而是要充分理解文章所含文意和感情,再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包含的精神、情感和文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現力。而打造小學語文朗讀多樣化課堂,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重要思路。文章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提出了幾點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實效性的措施,旨在為語文課堂改革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樣化;朗讀方法技巧;情境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2-0034-03
引? 言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更看重趣味性和互動性,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尤其是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課堂朗讀是在小學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實現多樣化課堂朗讀,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展現,更是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舉措。現階段,教師都在積極思考如何對課堂朗讀環節進行多樣化的拓展。要想提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去總結當前朗讀教學的不足之處,解決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小學語文朗讀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朗讀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朗讀教學方式缺少趣味性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較小,存在著理解力不強、注意力不夠集中、朗讀水平低等問題。教師基于學生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習,凸顯朗讀的趣味性尤為重要。朗讀教學不是教學生“如何閱讀”,而是讓學生“渴望閱讀”。當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有效激發,閱讀效果要遠比被要求去閱讀有價值得多。而在傳統朗讀課教學中,許多教師忽視了興趣引導這個重要的部分,而是采取布置任務的方式讓學生朗讀。小學生也只是敷衍應付課堂任務,難以從朗讀活動中獲得快樂,朗讀能力的提升也會受到影響[1]。
(二)朗讀課流于形式,教學效率低
朗讀課堂流于形式,也是當前小學朗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部分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課文朗讀時,沒有給學生提出明確的閱讀目標和要求,導致學生在朗讀中沒有思考,漫無目的地讀書,教學效率也尤為低下。教師在布置朗讀課文任務前,根據文章內容給學生制訂適當的朗讀目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好習慣[2]。
除了教學目標不明確,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要求也不規范。朗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注意發音和吐字的清晰,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規范閱讀有助于學生傾注情感,通過朗讀語氣、語速、語調和閱讀節奏的變化更好地抒發情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三)學生朗讀面狹窄
許多教師將課文朗讀作為幫助學生快速記憶文章的一種教學手段,而忽視朗讀課文給學生帶來的思維及語言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師給學生留的朗讀時間太少,導致學生朗讀面狹窄。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的緊張,許多教師將朗讀的任務布置在課下,在課上往往采用提問或抽查的方式檢驗學生的朗讀成果。這種監督是比較片面的,也不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朗讀情況。朗讀積累的缺乏和朗讀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二、小學多樣化朗讀訓練的重要性
(一)多樣化朗讀能夠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智力發育和語言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朗讀時,學生能夠聽見自己的聲音。大聲朗讀是培養文章語感的必經之路。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佳作的音韻美感,同時文章內容的起承轉合也能被學生更深刻地領悟。此外,長期朗讀所形成的語感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這里的語言能力不只是朗讀能力,還包括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學內涵等。同時,學生在大量的朗讀中積累的詞匯及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對其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3]。
(二)多樣化朗讀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學生在朗讀時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因為此時學生的嘴巴和眼睛同時參與到朗讀中,腦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思考,這有利于學生記憶材料和深入理解文章,對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學生結合教師布置的朗讀目標和任務,在朗讀中對文章進行情節分析和思考,能迅速地抓住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描寫表象下的隱喻和復雜思想,這也是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三)多樣化朗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開展多樣化朗讀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課文蘊含大量的季節與環境的描寫,突出了自然之美。例如,在文章《四季之美》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四季中她認為最美的時刻:春天的黎明、夏季的夜晚、秋日的黃昏、冬天的早晨。如片段“夕陽斜照西山時,動人的是點點歸鴉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飛去。成群結隊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飛,更是叫人感動。夕陽西沉,夜幕降臨,那風聲、蟲鳴,聽起來也愈發叫人心曠神怡。”閱讀至此,學生腦海中不禁浮現大雁南飛,成群結隊地劃過天空的美麗情景。除了自然美,語文朗讀還能帶學生領略親情美、形象美、文化美、意境美等種種對美學的感知,讓學生在朗讀積累中學會正確鑒賞美和創造美。
三、小學語文課堂多樣化朗讀的策略
(一)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沉浸式朗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以小故事、短篇小說為主。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的題材分類,把文章中的感情部分摘出來,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文章傳達的感情。以五年級精品課文《祖父的園子》為例,教師可以將風土人情類環境描寫融入教學情境中,把文章中的人物對話轉變成學生的朗讀臺詞。因為時代的關系,雖然沒有體驗過鄉村的風土人情,但是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人物情感和在課文情景下的內心感受。沉浸式朗讀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理解視角,使學生在體會文章中情感和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背景。
在朗讀中,學會用聲音表達人物感情是很重要的素質。聲音語調的變化可以把聽者帶到情境中。剛開始,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讀。教師的語調變化可以讓學生直接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帶給學生一種憧憬:我也想朗讀。在教師給學生示范基本的停頓、換氣、語調等發音技巧后,學生能夠體會到朗讀帶給他們的感覺,也會油然生發想要朗讀的沖動,為之后沉浸式朗讀做好鋪墊[4]。
(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創建劇本,邊演邊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萊特”,學生眼中作者表達的情感含義也各不相同。高年級的學生正處在自我意識萌發階段,自我表現的需求強烈,更喜歡采用自己嘗試的方式做事情。把課文轉換成劇本,自編自導自演正好符合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心理需求。
以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將其改編成劇本,在劇本排練、表演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角色,揣摩角色的語言、行為和內心感受,鍛煉閱讀理解能力,與此同時養成換位思考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釋放學生的天性,緩解教師的授課壓力。此外,學生在自主改編劇本這個過程中,可以代入出題人的角色,這樣在之后做閱讀理解題目時,就更容易理解題目的含義和出題點,切實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拆解題目能力。
(三)配合多樣朗讀方法,以技助讀
朗讀是較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許多名家對朗讀也有獨到的見解,如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指熟讀與復讀。現代的朗讀教學法在前人的珍貴經驗之上推陳出新,逐漸形成了個別讀、伴讀、表演讀、跟讀、分層次讀、復讀、分組讀、根據要素對比讀等朗讀方法。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運用最多的朗讀教學模式是教師范讀。教師范讀往往適用于導入學習課文時。教師范讀需要聲情并茂,賦予學生豐富的情感感受。以《夜鶯的歌聲》這篇文章為例,在賞析這篇文章時,教師模仿小夜鶯的話語時要多用輕快活潑的語氣,從語氣中體現小夜鶯的機靈勇敢。對于段落層次清晰、情感轉折明顯的文章,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層次閱讀,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結構層次的把握。而伴讀、表演讀、跟讀、分層次讀、復讀、分組讀等多樣化的朗讀教學方法也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
(四)搭配多媒體,以沙龍會的形式朗讀
在目前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是有距離感的。許多學生面對教師的朗讀要求非常緊張,難以放開,時常磕磕絆絆,這也成為阻礙學生朗讀能力提高的絆腳石,而沙龍的模式可以較好地改善這個問題[5]。教師在沙龍會舉辦過程中,可以根據主題配上音樂和視頻,烘托氣氛,在學生理解沙龍會的規則以后,和學生圍成一圈,按順序朗讀課文,邊朗讀邊講解課文中富含的哲理和精神。課文《開國大典》就是很好的一篇素材,教師可以跟學生分享文章里“熱愛國家”這一核心價值觀。再者,因為提前講好了沙龍朗讀的規則,教師可以就規則設置獎懲的機制,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
此外,多媒體的應用是目前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趣味和新鮮感,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章背景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知識。例如,在朗讀之前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況變化,這樣朗讀時發生的疑問也會迎刃而解。
(五)在課堂上運用小游戲和小比賽
學練賽評模式也是近期課程改革提出的新思路。語文屬于文學學科,本身就具有文學學科的特性。傳統的賽評模式就是問卷考核,在教學完后即時進行隨堂測驗。這種形式很簡單,但是模式相對單一。朗讀本身具有直觀即時性的特點[6]。以朗讀為載體,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排練,或者是個人間現場打擂臺賽。教師可以把這個活動放在課堂教學前熱場,也可以放在教學后進行檢驗。教師可以在現場做出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對學生的朗讀技巧進行指導。小學生尤其是高學段學生比較敏感。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表揚學生的優點,而不能只批評和糾錯。如果學生在朗讀環節出現問題,教師一定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要直接批評學生,要提出改進的方法。
課堂朗讀需要有評價和指導環節。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按照一定模式進行分組,讓學生輪流朗讀一段課文,能夠較快地完成朗讀環節。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參與度不高,不了解自己朗讀的水平究竟如何,更談不上朗讀技巧的提升。常見的朗讀技巧,如發音準確度、氣音發音、節奏快慢、換氣節奏及重讀輕讀等,學生只有通過實戰演練才能掌握。朗讀小游戲或者比賽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小組賽或者限量個人賽,相較于傳統的朗讀,更能暴露出學生的問題,在方便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和糾正的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
高質量朗讀教學離不開深入分析研究課文內容,也離不開教師自我能力的提升。學生在課堂比賽的過程中,一定要花時間研究文章內容,在對文章描述的風土人情、環境描寫、人物形象進行構畫與想象的過程中,感受文章表達的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多樣化教學方法探索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心,在與學生一起探討觀點和想法時,要給予公正的評價,讓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獲得提升之余,真正愛上朗讀。
結? 語
一言以概之,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高學段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對語文學科的價值不可小覷。朗讀是傳統課堂的教學環節,但是之前所占比例并不高,朗讀對語文學習的作用被大大低估。多樣化朗讀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文意邏輯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模擬和情景再現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對學生來說,多樣化朗讀這個環節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對文學的理解能力,還能提升其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王蕊芳.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有效提升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8):47-48.
童存珍.論小學高年級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方法[J].科幻畫報,2020(01):148.
黃佳艷.基于情境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46):127.
王雪梅.優化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關鍵要素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93-94.
張靜.淺談低年級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書育人,2014(01):65-66.
張立新.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有效途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2018(10):76-77.
作者簡介:王茹(1992.6-),女,江蘇徐州人,任教于徐州市新元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