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實際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理應注重加強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文章主要圍繞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提出了四種生活化教學方向,即生活化理念教學、生活化內容教學、生活化情景教學及生活化作業活動,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學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2-0060-03
引? 言
科學學科是小學一門重要的課程。通過該項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科學知識,有更為廣闊的科學視野,同時也會為后續進行生物學、物理、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教師必須提高對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視。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科學教學不夠“接地氣”,難以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導致小學生學習興趣缺乏,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難度。其實,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科學的影子。基于此,教師應加強對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嘗試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換一種視角來看待科學,了解科學,學習科學知識,從而改變對科學傳統刻板的印象,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真正愛上科學學科,這對強化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增進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想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首先應從轉變教學理念出發,在現有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加強生活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同時,教師應注重挖掘科學教學內容中生活化的氣息,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能夠始終將相關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增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1]。其次,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還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引入更多生活化教學內容,拉近科學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小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為了讓引入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更易于被小學生接受,教師還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思維特征,充分考慮小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加強與科學知識內容的聯系,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幫助小學生更深入地認知與理解科學知識,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科學教師需要具備隨時隨地結合科學知識內容引入相關生活化內容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動物”“植物”相關科學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常見的一些動物與植物,并簡單描述一下這些動植物的特點。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花園,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相應的動植物,如小花、小草、螞蟻、蚯蚓、蝸牛等,從而讓小學生對這些動植物的認知不再僅僅停留在書本之上,使其認識到動植物的多樣性,了解在不同的環境下生長著哪些不同的動植物。這更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關注周圍動植物,并由此形成愛護身邊的動植物、保護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意識。又如,在教學“聲音”相關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在下雨天,雨滴滴落在地上、屋檐上、院子里的水盆中是不是發出的聲音不一樣,還可以組織小學生動手,利用紙杯與細繩,制作一個簡單的“傳聲筒”,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教師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圍繞不同的科學知識內容,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挖掘不同的生活化內容,能夠真正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有利于科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
在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呈現上,過于“懸浮”,不夠生活化,難以激發小學生的共情能力,導致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不利于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提升[2]。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嘗試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為學生呈現一些鮮活的與科學知識相關的生活實例,從而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種親切感,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索學習,這顯然有利于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原來是相互關聯的”科學知識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呈現一些生活化實例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一邊呈現相關圖片,一邊進行講解,如展現仙人掌圖片,講解仙人掌作為一種植物,與其他植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自己的葉子是根尖刺,并且在尖刺的表面,還含有一層蠟質物質;呈現駱駝的圖片,講解駱駝有著高聳的駝峰,正是在駝峰的幫助下,駱駝才能夠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呈現萌萌的小貓圖片、鴨子圖片,向學生講解貓爪上有厚厚的肉墊,鴨子的爪子則是肥大的腳蹼……最后,教師再向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這些動植物都有一些特殊的身體結構呢?是什么原因導致它們形成了這些特殊結構呢?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哪些動植物有著一些特殊的身體結構?通過這些內容,教師便成功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使學生主動聯想生活,探索動植物的特殊結構。在學生表達完自己的觀點以后,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小學生觀點的對錯,而是引導小學生自己嘗試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例如,針對仙人掌的特殊的葉子結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設計了如下實驗進行驗證:利用3張相同的濕紙巾,第1張直接平鋪在太陽下晾曬,第二張卷成筒狀進行晾曬,第三張采用蠟紙包卷成筒狀進行晾曬。在晾曬一段時間后,檢查三張紙巾干濕程度變化。從實驗結果來看,第三張紙巾含水量最多,第二張次之,第一張紙巾含水量最少。由此證明,仙人掌針狀的葉子及外表的蠟質可有效減少水分的蒸發,保留更多水分,從而可以更好地適應沙漠環境。
通過上述實驗活動的設計,小學生很快從中受到啟發,舉一反三,聯想到小貓爪子之所以有著厚厚的肉墊,是因為自然界中的貓習慣在夜間捕食,而厚厚的肉墊可以讓貓走路悄無聲息,不會驚動獵物,從而提高捕食的成功率。為驗證這一想法,小學生也設計了一個簡單且富有生活氣息的實驗,即讓一名學生穿硬鞋底的運動鞋,另一名學生穿軟鞋底的拖鞋,然后兩人分別走過同一條道路,明顯發現穿軟底鞋的學生走路聲音更小。如此,教師便可順利地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特殊結構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加深了學生對相應科學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愛護植物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科學學習體驗
良好的學習情境能夠帶給小學生沉浸式學習體驗,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增進小學生對知識的深度認知與理解[3]。不僅如此,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下,教師還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探索與實踐,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獲與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基于此,在實際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做好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小學生在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始終處于具象化的情境中,緩解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陌生感,讓抽象的科學知識在具象化的情境下變得更加生動、鮮活,激發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其真正愛上科學知識,并將相應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素養,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食物中的營養”相關科學知識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便直接開門見山,設置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化教學情境,即組織小學生玩“蘿卜蹲”游戲,如此成功營造了歡快的課堂學習氣氛,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成功被激發出來,隨后教師趁熱打鐵,向學生提問:在剛剛玩蘿卜蹲游戲的過程中,同學們經過不斷深蹲,都變得非常勞累,那你們知道是什么在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做這種消耗體力的游戲活動嗎?引導學生回答是食物中的營養與能量在支撐我們的身體做體力活動,從而順利引入教學主題。緊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多幅生活中常見的人物圖片,并結合人物圖片設置如下生活化情境:圖片中的小明看著身體比較瘦弱,原來是因為他不喜歡吃早餐,結果每次臨近中午放學最后一節課,他總會感到頭暈目眩,渾身無力,根本沒辦法專心聽課,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隨后,教師再向學生展示下一幅圖片:圖片中的小剛看著比較肥胖,原來是因為他喜歡暴飲暴食,而且不愿意運動,并且他還有挑食的習慣,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只喜歡吃大魚大肉,每天都想吃得滿口流油,如果小剛繼續這樣,他的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呢?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圖片,并結合圖片為學生設計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不健康的飲食現象,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更加真實的生活化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將多種食物與豐富的營養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來,為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提供了良好的依據。隨后,教師還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各種食物,引導學生嘗試探索分辨食物的特色,如哪些食物主要含有淀粉,哪些食物含有很多蛋白質,哪些食物含有的脂肪比較多。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食物營養物質辨別方法,例如,采用火灼燒,如果有刺鼻的味道,表明食物中有蛋白質;利用碘液,可以分辨食物中的淀粉;采用擠壓的方法,可以判斷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做食物分類的游戲,以不同的營養成分為依據,合理進行食物的分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深刻認識到,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包含所有的營養成分,因此,為了身體能夠健康茁壯成長,我們要按時吃飯,養成不挑食的習慣,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健康均衡飲食的意識。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學動手實踐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4]。但在傳統科學教學模式下,教師缺乏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一些科學實驗活動的實施,也缺乏生活化氣息,這就導致學生參與科學實驗的積極性比較低,不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還應立足課堂,設置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科學作業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真正應用于生活實踐,提高學生的科學動手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污水和污水處理”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水域受污染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水域調查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選擇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周邊水域,在家長的陪同下,完成水域污染的調查。主要調查內容如下。(1)觀察水域周圍的環境。(2)觀察水域的顏色,了解水域中的動植物種類,是否存在污染物。(3)取水樣,帶回學校進行檢驗觀察。(4)檢驗水樣。檢驗內容如下:①靜置水樣,觀察是否存在沉淀,探索水中的沉淀物是什么,該如何處理沉淀物;②采用試紙,了解水樣酸堿性;③檢驗水中是否有微小生物。(5)自己嘗試制作水域污染情況檢查報告,內容包括:①水域名稱;②水域周圍有沒有污染源;③水域中植物生長情況;④水域動物活動情況;⑤水域水質情況,比如水域的顏色、氣味、清澈度等;⑥水域評價結果。
教師通過設置上述科學作業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現實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了解水域污染的具體情況,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同時也能夠成功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這不僅僅是項簡單的科學作業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知識教育與環保教育。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動手實踐,主動完成相關信息資料的采集和分析,還能夠有效培養自身的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結? 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提高對這種教學模式的重視程度,深刻認識到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內涵,同時還要立足教學實踐,從多個角度出發,如生活化理念的樹立、生活化內容的引入、生活化情境的設置及生活化作業的布置,促使生活化教學模式與相關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真正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價值。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豐富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體驗,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度認知理解,并能夠使其主動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李小紅,武倩.小學科學教育如何鏈接學生真實生活?[J].中小學管理,2017(09):30-31.
魏杰輝.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甘肅教育,2021(02):20-22.
劉春蘭.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淺析[J].語文課內外,2020(08):63-64.
喬國峰.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淺探[J].青海教育,2020(04):143-144.
作者簡介:羅曉靜(1982.1-),女,福建龍巖人,
任教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龍門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