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川藝
摘? 要:現階段,各地高校在開展舞蹈教學時均開設了民間傳統舞蹈課程,民間傳統舞蹈的發展和傳承不光能夠滿足舞蹈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文化傳播過程中民族自豪感及舞蹈交流的載體。文章闡述了本土民間舞蹈對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影響,分析了現階段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現狀,并提出了將民間舞蹈藝術應用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多樣化策略。希望此次研究工作內容能夠為有關人員提供參考和指導思路。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育;民間舞蹈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3-0185-04
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遺忘了民間舞蹈藝術,忽視了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將民間舞蹈藝術當作新的教育資源,融入舞蹈教學之中,并以民間舞蹈藝術為基礎,創新高校教學方式。
民間舞蹈藝術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我國文化的精華,將民間舞蹈藝術融入高校舞蹈教育,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產生促進作用。
一、本土民間舞蹈對高校舞蹈教育的影響
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入本土民間舞蹈能夠滿足舞蹈建設需求、傳播交流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深刻認知地方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加舞蹈底蘊、促進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創新舞蹈藝術表達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本研究將對本土民間舞蹈對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影響進行細致分析:
(一)滿足舞蹈建設需求,傳播交流傳統文化
目前,各高校舞蹈專業均將漢、藏、維、蒙舞系作為主體,以此設置舞蹈課程,但此類課程不具備明顯特色。實際上,地方高校有自身獨特優勢,如果高校在舞蹈專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將當地舞蹈特色融入其中,大力研究發展特色本土舞蹈文化,不光能夠構建合理的高校舞蹈教學體系,也能夠為地方文化建設及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實現雙贏發展[1]。
此外,當前全球一體化發展,國內外形成整體且交流逐漸深入、頻繁。舞蹈能夠傳承民族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民間舞蹈更加能夠展示千百年來的精華,能夠將人民情感充分展示出來,并向世界表達出民族的取向和態度。
高校作為文化傳播傳承的主要陣地,是文化雙向交流的主要場所。在地方性文化建設中,高校是主力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舞蹈教學工作與民間舞蹈的融合能夠充分傳播地方舞蹈文化,體現出高校舞蹈教學所具備的社會性責任。
(二)幫助學生認知地方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高校想要傳承文化,就應該以民族保護以及繼承為核心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民間舞蹈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舞蹈表象背后的內涵[2]。因此,高校在開展舞蹈教學過程中,不應將民族舞蹈停留在表面,教師應該拓展舞蹈背后的文化,幫助學生理解民族習慣和信仰。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肢體語言展現精神共鳴,確保舞蹈教學具備表現力和文化內涵。
(三)提升舞蹈底蘊,促進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
首先,民族元素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融入能夠使舞蹈具備十分獨特的藝術色彩,這也是民族色彩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形式。融合民族元素開展舞蹈教學能夠使舞蹈更加具備東方民族的藝術氣息,彰顯中國舞蹈的文化內涵,使其在創新中發展,將我國文化優勢得以充分的發揮。這樣不僅能夠使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群眾的需求得以滿足,還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舉例來說,傣族舞蹈《邵多麗》,不光傳承、保留了少數民族的傳統特色,與時代相融合,具有很強的創新性。
其次,將民族舞蹈元素融入高校舞蹈教學中,不光能使舞蹈教學更具有活力和朝氣,還能夠對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想要實現民族舞蹈元素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與融合,先決條件是民族舞素材充足,由此可見,搜集民族舞蹈素材的作用和重要性。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千差萬別,每種文化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民族舞蹈材料的收集應該做到多樣、全面,使其具備多樣化特點。民族舞蹈元素的多樣化特點能夠使現代舞蹈充滿魅力,對其長遠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四)創新舞蹈藝術表達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將民族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學中,不僅可以促進民族舞蹈藝術的繼承與發展,還能兼收并蓄地發展當代舞蹈[3]。在教學現代舞蹈時,教師應該對國內外民族的特點和精華之處進行充分學習和借鑒,發揮民族舞蹈藝術所具備的優勢,從而使不同文化層次觀眾的需求得以滿足,并使現代舞蹈動作具備創新力。
例如傣族舞蹈《邵多麗》,以傣族舞的傳統形式,生動地展現了三位美麗的姑娘在春日陽光下嬉戲的場景,再加上現代舞蹈的編排,使整部作品顯得更加生動。由此可見,在搜集和整理民族舞蹈材料的基礎上,再結合現代舞蹈的編排,可使作品更具生氣,既增強了舞蹈的效果,又提高了作品的觀賞性。《邵多麗》帶有傣族特有的民族風情,優美的舞姿和優美的旋律,能夠將人們帶入傣族的神秘文化之中。傣族傳統舞蹈多為單舞或團體舞,《邵多麗》首次采用三人舞的排方式,令人眼前一亮。“邵多麗”是傣族人對十四五歲到十八歲之間的美麗女孩的稱呼。普通觀眾所看到的傣族女子,要么是空著手,要么是撐傘,《邵多麗》則是利用斗笠、竹竿和花朵來增加舞蹈的可視感。
二、民間舞蹈藝術傳承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高校舞蹈專業教學期間存在阻礙。除此之外,當前,我國民間舞蹈藝術處于消融時期,這對其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民間舞蹈藝術傳承的環境不斷改變,缺少針對性保護機制,也缺失傳承藝人,上述現狀均會對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產生限制,本研究對現階段我國民間舞蹈藝術傳承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如下幾點:
(一)傳承環境在不斷改變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水平提升,市場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市場亦是如此。在此市場環境下,民間舞蹈藝術不具備環境支持,致使其傳承和發展受到制約。在現代文明影響下,我國舞蹈藝術逐漸開始向現代化方向邁進。
民間舞蹈藝術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現代文明對其沖擊使人們忽視了民間舞蹈藝術所具備的價值,致使我國民間舞蹈藝術正慢慢消失[4]。想要促進我國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改進現階段的市場環境,推動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
(二)缺少針對性保護機制
時代在不斷發生改變,新舞蹈形式的出現將會是必然發展趨勢。我國民間舞蹈藝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部分人開始忽視民族舞蹈藝術所具備的價值,導致民間舞蹈藝術面臨困境。為了對民間舞蹈藝術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相關部門應該創建并落實針對性保護機制,以此保護民間舞蹈藝術,使人們提高重視。想要實現保護傳承民間舞蹈藝術這一目標,需要人力及資金的支持,發揮對傳承和發展民間舞蹈藝術的積極影響和推動性作用。
(三)缺失傳承藝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需要通過藝人這一媒介,民間舞蹈藝術亦是如此。民間舞蹈藝術包含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知識和內涵,在傳承民間舞蹈藝術過程中,老藝人逐漸減少,這意味著許多藝術正失去傳承,阻滯了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想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相關部門應該制定并落實保護民間舞蹈藝術的政策,培養民間舞蹈藝人,使其專心傳播民間舞蹈藝術[5]。
三、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民間舞蹈的策略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民間舞蹈,有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應該創新傳統教學方式、高度重視民間采風,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改變雷同課程、邀請民間舞者走進課堂,融合舞蹈體態美感、加強藝術交流開展表演實踐,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培養學生舞蹈想象力。本研究對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民間舞蹈的策略進行細致分析,具體有如下幾點:
(一)創新傳統教學方式,高度重視民間采風
高校應該創新傳統舞蹈教學模式,提高對民間采風的重視程度。大部分高校在開展舞蹈教學時均是將教師作為主體,讓其指導學生練習。實際上,舞蹈是有關肢體的表現形式,應該將此作為基礎進行情感的迸發與表達。
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習得文化,培養邏輯思維。高校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民間舞蹈文化引入其中,使學生了解民間文化背景,這也是民間舞蹈文化發展傳承的主要方式方法。
(二)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高校以往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夠一招一式模仿教師的舞蹈動作,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學生十分被動,缺少思考過程,不夠主動積極,無法滿足舞蹈教學需求,學生專業能力難以提升。想要改善當前現狀,應該充分結合模仿性學習及自主性學習。
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舞蹈動作時,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練習,提高其專業能力。課后,鼓勵學生自發學習搜集與舞蹈相關的資料,激發自身學習欲望,培養學習興趣。對學生而言,這一教學方式極富挑戰性,個人發揮空間廣。
舞蹈教學期間應該結合文化學習及形態學習。舞蹈學習時不光應該高度重視舞蹈學習外在,更應該引導學生將舞蹈內涵融入自身文化素養之中,不可忽略舞蹈中的文化本質。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探究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學習其中的優秀品質。
高校舞蹈教學還應該結合思維訓練和肢體訓練,舞蹈學習具備一定邏輯性,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學生肢體動作合格與否,重視學生思維邏輯的支配正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成為掌控思維的舞者。
(三)避免雷同課程,邀請民間舞者走進課堂
高校舞蹈教學工作的開展應該避免雷同課程,建設具備特色的舞蹈教學內容。首先,將地方民間舞蹈設置在教學體系之中。實際上,我國許多民間舞蹈中的文化價值值得被傳承學習,高校應該以自身民族特色為依據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其次,課外調研同樣是舞蹈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高校可以設置帶領學生走進民間的課程[6]。也就是說,舞蹈教學工作的開展應該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探尋科學合理的模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舞蹈能力,這也是高校舞蹈教學工作的首要目標。
最后,教師可邀請民間舞蹈表演者走進課堂,構建學校與民間的溝通橋梁。高校應該利用自身地域優勢,調研地方民間舞蹈資源,使學生與民間舞者近距離地溝通,感知民間舞蹈的魅力和藝術氛圍。
(四)融合舞蹈體態美感,加強藝術交流開展表演實踐
首先,高校在開展舞蹈教學時,應該充分融合地方民間舞蹈,提高對舞蹈體態美感的重視程度,將其作為構成單位,精準地掌握藝術風格。體態是舞蹈動作中十分重要的內容,能夠體現出舞蹈的流暢性美感、順暢連接舞蹈各個組成段落。
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結合民間舞蹈,應該遵循由表至理的原則,幫助學生了解舞蹈所具備的真正價值。在二者融合期間,應該高度重視舞蹈初始教學階段,確保后期教學工作開展具有良好基礎,還能使學生了解地方生活習俗,提升舞蹈質量與內涵。
其次,要加強藝術的交流。“光說不練假把式。”院校單獨開展舞蹈教學難以使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得以滿足,想要有序傳承發揚民間舞蹈藝術,就需要使其與地方院校舞蹈教學工作開展相融合。因此,應該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7],參與實踐活動,以此方式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和意義,確保現代舞融合民間舞蹈。教師可定期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活動,成為活動主體。例如,教師可舉辦民間舞蹈活動采風、傳統舞蹈知識比賽、傳統舞蹈服裝道具展覽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激發學生舞蹈學習興趣,以此豐富學生舞蹈儲備量。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舞蹈實踐表演能夠提升及舞臺感和表演欲望,使學生深刻地認知民間舞蹈理念,牢牢掌握舞蹈技巧,并深層次感知民間舞蹈所具備的魅力。
(五)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培養學生舞蹈想象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財富。民族舞蹈是一種以身體形式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也是其中一種珍貴的藝術結晶。在古代,由于一些民族的發展比較落后,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人們通過舞蹈來記載自己的宗教和歷史,所以民間舞蹈中包含了各個民族的豐富的文化遺產。
因此,開展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對培養的文化認同及歷史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中國民族舞能夠傳遞出深厚的感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學生在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如何通過舞蹈來表現自己的情緒和靈魂,從中吸取藝術的精髓,從而有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創作。民間舞蹈教學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8]。
高校在開展舞蹈教學時,想要充分融合民間舞蹈,舞蹈教師至關重要,與教學質量和效果息息相關。正因如此,舞蹈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二者融合質量提供保障,將舞蹈所具備的內在精神價值充分體現出來。
教師可通過網絡資源找尋地方民間舞蹈所具備的特征,在實際教學期間將其融入課堂,明確表述地方舞蹈所具備的特征和內涵,提高舞蹈教學質量。教師之間應該加強溝通交流,確保資源共享,盡可能融合地方民間舞蹈和現代舞蹈教學,從而對我國舞蹈行業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應該重點培養學生舞蹈想象力。想要融合地方民間舞蹈和現代舞蹈并將其呈現在學生眼前,就應該讓學生深刻地感受二者的融合,充分發揮其舞蹈想象力,教師可通過舉例的方法使學生理解二者的融合,在現代舞教學期間融入地方民間舞蹈,通過舞蹈動作將其具備的內在文化表達出來。如果學生不具備想象力,將會對二者融合造成影響。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舞蹈想象力,確保教學工作開展更加順暢,這也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要求[9]。在現代舞蹈和民間舞蹈融合期間,教師對學生舞蹈想象力進行培養,能夠幫助其加深舞蹈認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組成內容,更是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舞蹈教學工作應該結合民間舞蹈。這不只能提高學生舞蹈素養,還能夠為地方舞蹈文化體系的創建做出貢獻,為民間舞蹈的傳承開辟出新的路徑,對我國舞蹈事業的蓬勃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佈仁. 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現狀分析[J]. 大眾文藝,2022(06):116-118.
[2] 鄭璐. 陜西文化與高校舞蹈融合下的教學實踐研究[J]. 中國文藝家,2022(02):155-157.
[3] 冉劍霏. 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民間舞蹈傳承細論[J]. 戲劇之家,2022(03):131-132.
[4] 李方元. 湖北民間舞“打蓮湘”融入高校舞蹈教學的運用及價值探析[J]. 戲劇之家,2022(04):120-122.
[5] 蔣燕君.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研究——以菏澤學院為例[J]. 菏澤學院學報,2021,43(06):77-81.
[6] 田磊,藍曉萍,何超. 論民族民間舞在高校體育課程舞蹈教學中的傳承[J]. 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3):161-164.
[7] 侯晉芳. 地方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風格性”研究[J]. 戲劇之家,2021(32):137-138.
[8] 婁楊,張旭東. 非遺民間舞蹈在地方高校的傳承與教學路徑[J]. 四川戲劇,2021(10):197-200.
[9] 王曉暉,鄒曼璐. 民間藝術在高校舞蹈專業教育中的多元運用——“非遺”舞蹈進入高校課堂[J]. 尚舞,2021(20):102-103.
(薦稿人:于風軍,西安文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