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任飛
摘要:語文教師應多渠道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明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通過“演一演”“走一走”“寫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助于整合學科資源,營造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明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首要步驟。例如,教師可精心設計有趣的商場探究活動,請學生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并撰寫報告。首先,學生安排購物計劃,計劃定好之后,父母和教師會進一步分析購物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與學生討論,如怎樣找到需要的商品,想買的東西商場里沒有該怎么辦,發現一件很喜歡的商品,但原本沒打算買該怎么辦,付款時應該注意什么?學生帶著以上問題進入商場選購。購物后,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組內匯報體驗成果,再進行全班匯報,對于較完善的購物計劃與報告,教師可在班級中擇優展示。
二、整合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
語文教師可以和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備課,實現學科融合。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了解秋天,之后以“我愛秋天”為主題,上一堂語文綜合實踐課。
教師可在課前提出以下問題,請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開展自主探究。
1.秋天是什么顏色的?
2.你能收集一些有關秋天的小詩或短文嗎?能與大家分享嗎?
3.你還了解秋天的哪些知識?(學生可以在計算機教師的幫助下上網查詢資料,包括尋找漂亮的圖片并將其制作成簡單的演示文稿,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說明)
4.你可以收集到哪些有關秋天的音樂?(學生可以在音樂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
5.你能畫出或寫出你心目中的秋天嗎?(學生可以請美術教師進行指導)
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與感悟的過程,也是展示成果和分享快樂的過程。首先,教師可準備相關資料和演示文稿,為學生的匯報做補充,請學生在班級中播放自己收集的與秋天有關的音樂。之后再請學生組內匯報自己收集的關于秋天的文章并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教師可選出優秀的匯報者進行成果展示。
接著,由準備演示文稿的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在網上查閱的資料,之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性資料演示,充實內容,把學生收集到的優秀文章與資料圖片貼在展覽區,供大家有序地參觀學習,畫出“我心目中的秋天”。
最后,全體學生將作品貼在繪畫展區中,讓大家共同欣賞。教師可鼓勵學生做一些簡要的說明,讓所有學生都能較全面地了解秋天,喜愛秋天。活動中,學生的識字、審美、繪畫、想像、創造、探究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加強了語文學科與科學、藝術學科的整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語文學習興趣。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有主動預習與復習、識字、查閱工具書及其他資料、讀書看報、勤動筆常積累、樂于分享等等。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教師能使學生增強學習積極性,養成主動積累、熱愛閱讀的習慣,培養良好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
(一)開展“演一演”活動
如學完《草船借箭》后,我開展了名為“我來演《草船借箭》”的語文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搜集與《草船借箭》有關的文字與影音資料,在反復閱讀、觀看與聆聽的基礎上形成表演劇本。對此,學生躍躍欲試,要展示自己廣博的知識。“演員”們在臺上表演得繪聲繪色,“觀眾”在臺下觀賞得津津有味。
學完《草船借箭》后,教師可把這種方法拓展到《景陽岡》《猴王出世》《“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等課文的教學中,組織學生按步驟開展“讀書—搜集材料—復述—說評書—評論”活動,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習慣和閱讀興趣,讓學生掌握探究性學習方法,在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養分。
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是一個很好的形式。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為使學生深刻理解,廣泛參與,教師布置了讓學生分組表演課本劇的作業。學生立刻興致勃勃地將課文改編成劇本,開始分角色排練,還動手制作了道具。第二天,學生就投入到排練之中,通力合作,力求所扮演角色的語氣符合人物的身份。當表演中出現停頓時,小組成員還著急地用手勢暗示,惟恐精彩的表演出現“瑕疵”。表演結束后,學生認真傾聽教師的評價,尋求更大的進步。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學習了一些表演技巧,增強了合作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也大幅提升。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更清晰地感受人物形象,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也獲得顯著提高。
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課文適合改編成課本劇,如《狼和小羊》《陶罐和鐵罐》《狐貍和烏鴉》《駱駝和山羊》等。開展課本劇表演能有效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渠道,豐富語文學習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開展“找一找”“比一比”活動
為了讓識字教學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不妨在教學中融入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教師可在教學中設計“找一找”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把學校作為實踐基地,讓學生分組整理全校每一個班級學生的姓名,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姓名中的生字,以此將識字教學與生活有機聯系起來,豐富語文識字教學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比一比”活動,看看哪位學生在電視里認識的生字多;“比一比”誰在商標上認識的生字多。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通過開展“找一找,我是小小啄木鳥”活動,學生能以一名“文字小衛士”的身份,尋找生活中使用不規范的漢字,在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三)開展“走一走”“寫一寫”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獲得真實的體悟。在學完一篇課文之后,學生往往會產生獨特的想法。學完《草船借箭》后,學生可能會對《三國演義》感到好奇;學完《泥人張》一課,學生會想閱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語文”不止存在于書本上,生活處處皆學問,處處可以學語文。對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進一步發散思維,涉獵更多領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例如,學完《泥人張》一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泥人張是真實存在的嗎?
2.泥人張是怎么捏泥人的?
3.真實的泥人張的技藝真的有這么出神入化嗎?
4.除了泥人張的泥塑,天津還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5.我們生活的本地域有沒有聞名于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只是第一步,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將問題轉化為研究主題,開展探究、尋訪、積累與宣傳。如果學生對“泥人張”出神入化的技藝感興趣,可以親身體驗泥人的制作過程;如果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可以去探訪名人,在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宣傳。
在實踐中,學生能獲得更真實、深刻的感悟。這些感悟源于生活,源于實踐,比起書本知識,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更加寶貴且深刻。實踐能反哺語文,真實的感悟能催生精彩的文字記錄,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與習作水平。
語文同樣能反哺實踐。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還能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獲得長足的發展。“在學中實踐,在實踐中學”,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促使學生主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突出自主性,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無論是學習內容的確定、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學習成果的呈現等環節都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注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繼續高度關注課程資源的利用和整合,增強學生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慶雯,陳暾.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探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2(3).
[2]居萬琴.對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幾點看法[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8).
[3]劉德玲.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把握[J].文學教育(下),2012(5).
[4]王博.關于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研究[J].文教資料,2010(25).
[5]尹福泉,易偉.中職語文基礎模塊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9(33).
[6]趙世昌.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版塊——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J].新課程(中),2015(7).
[7]左鏡明.求知求樂,益智啟思——開展語文“小活動”淺議[J].語文教學之友,2008(1).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