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

摘 要:農村電商作為農村數字經濟重要產業支撐,對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結構,打造農村數字經濟新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從構建政府引領、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村電商發展聯合體;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特產品可追溯化、標準化,打造陜西特色優勢品牌;建立“外培內引”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等維度提出數字經濟背景下陜西農村電商發展對策。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電商;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陜西作為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淵源地,位于西北內陸腹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有著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的農副產品。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依托資源稟賦和區域優勢,陜西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在助力脫貧攻堅、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主要推手,為鄉村振興打造了“電商引擎”。
一、數字經濟與農村電商概述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對數字經濟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農村數字經濟是中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加速融合,以數字化賦能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農業農村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對全面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村電商作為農村產業數字化先導力量和農村數字經濟重要抓手,是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的核心產業動力支撐。農業農村部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要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通道。因此,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陜西農村電商產業如何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拓展農村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農村數字經濟新優勢,對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現農村電商高質量規模增長與規范促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陜西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分析
(一)農村電商規模總體增長較快
陜西加快發展農村電商,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長迅猛,“十三五”以來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根據陜西省商務廳統計數據,2017年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3.95億元,同比增長80.3%;2019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15.58億元,同比增長24.17%;2020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63.74億元,同比增長41.7%,農產品網銷規模不斷提升(如圖所示)。
“十三五”以來陜西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及同比增速
(二)政策引領,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平臺,創設可持續發展環境
陜西省委、省政府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機制,全面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創新發展“互聯網+農業”,拓寬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全力推進陜西農村電商快速高質量發展,打造農村電商發展新引擎。不斷優化陜西農村電商發展生態環境,有效整合資金、人才、土地、技術、基礎設施、物流配送等電商要素資源,建立縣域、鄉鎮、村三級電商生態體系,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發展農村電商龍頭示范企業培育工程,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網絡綜合服務平臺,加大多渠道多層次優秀農村電商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促進陜西農村電商文化繁榮。
截至2020年年底,陜西新爭取11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全年建成73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789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其中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3663個,深度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315個,電商服務覆蓋全部鄉鎮和50%左右的行政村,全省網商數量超過82萬戶,電商培訓16萬人次。
(三)縣域農村電商發展特色顯著,產業聚集與示范效應明顯提升
陜西各級地方政府依托區域經濟基礎、“產地+產業”優勢、人文風俗,圍繞差異化發展戰略定位,加強頂層規劃設計,整合政府、平臺、企業等各方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打造形成了一批陜西特色鮮明的縣域農村電商發展模式:以整合電商綜合服務驅動的“照金模式”,以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山陽模式”,依托農村淘寶項目打造縣-鎮-村三級電商網絡體系的“岐山模式”,2021年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的西北電子商務第一縣的“武功模式”。
2021年8月31日,陜西省商務廳發布《關于印發武功縣發展電子商務主要做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全省范圍大力推廣“武功模式”。《通知》提到,武功縣作為西北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地、農村電商企業聚集地以及農產品電商物流集散地,搶抓機遇,精準定位,經過8年堅持不懈的實踐與探索,全面打造“中華農都·電商新城”金字招牌,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推動“買西北-賣全國,賣什么-造什么”發展模式向“買世界-供全球,武功產-武功造”新模式轉換。
(四)新業態、新模式打造陜西農村電商新生態
近幾年,陜西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鏈,抓住機遇,一方面不斷加大農村電商與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文創產業等新產業融合發展,打造“1+X”特色農村電商新生態體系,充分挖掘農村電商的經濟價值、農業生態價值、旅游休閑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另一方面依托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新業態不斷拓展“消費+供給”農產品銷售新空間。紫陽富硒茶、平利絞股藍、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戶縣葡萄、蒲城酥梨、大荔冬棗、韓城花椒、秦川牛、富平柿餅等一大批極具陜西特色的農特產品,依托抖音、快手、微博、淘寶、拼多多等新媒體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拼團等新模式引流,培育了西域美農干果、倪家鍋盔、甘福園、后稷家園純醋、紅運道、秦柿、孔尹掛面等一批享譽全國的本地龍頭企業品牌。通過需求端“集小成多”倒逼農產品供給端“化散為整”,供需兩端智能匹配,進一步優化農產品上行模式,為農產品上行打通網銷新渠道,電商銷售規模保持高速增長。
陜西省商務廳數據顯示,武功縣投資1000萬元發展直播電商,建成集孵化、展示、直播等功能于一體的西北網紅直播基地;同時有序推進社區電商、陜西美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市布局社區團購,服務人數超過600萬。僅2020年武功縣網絡零售額超過46.18億元,帶動人均增收987.8元,貢獻超過全縣GDP的10%。
根據陜西省果業中心委托映潮科技大數據監測,2021年一至三季度,陜西水果實現網絡零售額97.62億元,同比增長23.59%,穩居全國第二。其中,鮮食水果85.29億元,同比增長21.97%;水果加工品12.33億元,同比增長36.09%。在前三季度全國水果網絡零售區域公用品牌榜中,洛川蘋果穩居第二,眉縣獼猴桃名列第七;在全國水果網絡零售市場品牌榜中,西域美農、甘福園分別位列第六和第十,全省產業優勢、區域公用品牌優勢和市場品牌優勢凸顯,農村電商呈蓬勃發展之勢。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陜西農村電商發展對策
(一)構建政府引領、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村電商發展聯合體
政府應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數字化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打破各組織和各平臺間的壁壘,積極聯合農業、商務等相關部門以及行業協會、電商企業、科研院校等社會力量,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多要素優化配置、多方高效聯動深度融合的農村電商發展聯合體。
各級政府要加強學習借鑒國內先進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健全政、行、企、校聯動發展深度融合“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機制,在高度對接農村電商發展新趨勢、新變化和新生態基礎上,充分聽取各方建議與意見,尋求參與主體利益契合點,圍繞當地農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電商數字化改革,聯合參與主體制定和實施切實可行的農村電商發展規劃、政策和標準,同時加強對農特產品互聯網品牌塑造宣傳力度,增強具有陜西地方特色農特產品宣傳公信度,為加快培育陜西農村電商新優勢、促進陜西農村電商高質量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服務電商能力
政府要提供專項建設資金,繼續加大投入,同時不斷探索建立健全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聯動機制,在現有發展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優化農村互聯網絡、通訊、土地、電力、物流等各類資源要素,健全縣域—鄉鎮—村級三級電商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提升在平臺打造、人才保障、資金支持、資源配置等方面服務電商能力。持續開展農村電商培育工程,建立一批縣域特色鮮明,集電商運營、創業孵化、技能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村電商產業園,積極推動與行業標桿電商企業深度合作,引入平臺優質資源,集聚當地電商新農人以及各層次農村電商主體入駐開展經營,培育示范電商園區和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引領示范和帶頭作用,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村電商產業園聚集效應。
(三)推進農特產品可追溯化、標準化,打造陜西特色優勢品牌
陜西各地要圍繞本地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一批品質優良、特色鮮明、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地理標志農特產品,如馬欄紅蘋果、隴縣奶山羊、眉縣獼猴桃、鳳縣大紅袍花椒、大荔冬棗、安康富硒茶、鎮安板栗、柞水木耳等。制定農特產品統一生產標準,加強品質及過程可監控性,建立健全綠色、安全農特產品全產業鏈質量認證和可追溯體系。推進農特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拓展網絡銷售渠道,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為契機,依托京東、拼多多、淘寶等知名電商平臺以及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形態,加大農特產品互聯網品牌和農特產品電商企業品牌塑造力度,進一步挖掘品牌文化內涵,推動陜西地域特色農特產品優勢品牌建設,增加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與內涵度,提高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四)建立“外培內引”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依托陜西科教人文資源優勢,積極搭建聚才育才新平臺,完善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及激勵制度,建立“外培內引”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一是在貸款、薪酬待遇、住房、職業晉升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外引”優惠政策和引進制度,吸引高水平電商運營及管理專業人才、高校畢業生、務工青年返鄉進行農村電商就業創業,促進優秀人才回流和儲備。
二是協同發揮電商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培訓機構等各方作用,結合當地人員結構、學歷水平、文化素養以及學習能力,針對數字農業農村、農產品開發、網絡營銷、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短視頻拍攝剪輯、商務數據分析、電商物流等數字經濟驅動下電商新知識與新技能,開展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分層分類農村電商人才培訓,提供農村電商和數字技術應用學習平臺與機會,將新型職業農民“內培”成長為本地農村電商優秀人才。
三是統籌省內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截至2020年年底,陜西擁有各類高等教育學校110所,高職院校39所,研究生培養機構50個,其中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各層次、各類型院校近70余所。依托專業人才培養優勢,高校要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驅動下農村電商人才需求為導向,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創新,為陜西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輸送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孟凡婷.一圖讀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J].中國經濟周刊,2022(02):7.
[2]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J].畜牧產業,2020(02):13-22.
[3]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20年陜西農村居民收支狀況分析[EB/OL]. http://snzd.stats.gov.cn/index.aspx?menuid=4&type=articleinfo&lanmuid=18&infoid=3963&language=cn,2021-03-05.
[4]陜西省教育廳.2020年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jyt.shaanxi.gov.cn/news/tongjinianjian/202107/12/19283.html,2021-07-12.
本文系陜西省科技廳2021年度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直播電商模式下的鄉村產業發展策略研究”(編號:2021KRM1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陜西開放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工學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物流)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