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大單元教學”成果喜人,但也遭遇了困境。這主要源于對“大單元教學”的內涵理解模糊,對“大單元教學”外延界定不清。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立足中學語文教學現狀,厘清“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深入理解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如此才能保證“大單元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延續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大單元教學”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熱詞。作為核心素養視野中的情境化教學實踐,“大單元設計是學科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路徑”[1]。大單元教學聚焦“立德樹人”價值取向,著眼學生終身、全面發展。審視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在“雙新”背景下的現狀,有必要深入思考,不斷完善。
一、“大單元教學”的內涵界定
審視當前“大單元教學”的現狀,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傾向。一個是將“大單元”等同于“教材單元”,完全按照單元提示和教師教學指導用書的設計范例來安排教學內容。一個是將“大單元”錯誤地理解為“容量大”,教學過程中羅列教學資源,大而無當[2]。應該承認,教師們努力踐行“大單元”教學理念的意識是好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卻往往事與愿違。之所以有這種傾向,是因為教師對“大單元教學”的內涵理解不清晰。認識上的模糊導致了“大單元教學”的大而無物。
多年來,語文教材始終以單元式呈現。那么,“大單元教學”與過去的“單元教學”相比新在何處呢?大的單元教學的“大”指的是什么呢?以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與高中語文統編版必修上第一單元為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共三課,選編了包括《沁園春·長沙》《雨巷》等在內的四首現代詩歌,每課后置針對本課的研討與練習,單元提示明確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品味語言,分析意象,進而能夠借助語言和意象來表情達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同樣安排了三課,選編了《沁園春·長沙》《紅燭》《致云雀》等五首中外詩歌以及《百合花》《哦,香雪!》兩篇小說,并在整個單元之后設計了單元學習任務,單元提示的要求是:從“人文主題——青春的價值”的角度深入思考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語言、形象、情感、語文素養等角度欣賞文學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嘗試創作。《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教育內容,呈現社會生活各領域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3]。
綜上,與以往的“單元教學”相比,“大單元教學”打破語文知識點狀排列的教學慣性,融合了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實踐能力等要素。從本質上來看,“大單元教學”的核心要義是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在模擬現實的情境中篩選并整合學習資源,積累知識,體驗、思考社會人生,提升核心素養,成為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建設者的過程。“大單元教學”的“大”,不是容量的大,而是針對學生終身全面發展的目標之遠、格局之大。
二、“大單元教學”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課程內容有序化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來理解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能夠很好地避免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即教學目標碎片化、教師行為主體化、教學過程無序化,避免了“大單元教學”的大而無序。“大單元教學”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篩選整合課內外知識,合作探究問題,提升語文素養,涵養優秀品格。學習過程中的目標、任務、評價構成了“大單元教學”的清晰主線。這種教學模式使得語文教學回歸“立德樹人”的功能取向。
首先,在確定單元學習目標時,教師應該能準確辨別單元包含的語文學科大概念,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標、教學資源、學生情況確立學習目標。比如,基于“追尋偉大復興之路”的主題來開展高二年級大單元教學,可以將語文學科概念確定為“閱讀和研討凸顯時代精神的革命傳統作品”。學習目標分解如下:1.閱讀革命傳統作品,了解民族復興艱難而偉大的歷程,感受革命者的優秀品質。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本的寫作特色,篩選歸納感性抒發與理性表達,并學會運用。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調查家鄉的英雄,并為其英雄事跡做推廣。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確立學生學習目標,實現了學生本位;從學科大概念出發,有利于學習目標對“大單元教學”的統整作用。
其次,“大單元教學”學習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任務的設計要在學科大概念引領下突破單一學科視角,解決真實問題,培養核心能力。“高二年級‘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悟思明理大單元教學”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
1.積累文言知識、梳理文意、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2.結合課內閱讀,以小組為單位分類梳理選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以表格形式展示。
3.結合課外閱讀,選編與課內選文內容較為貼合的“拓展性閱讀文本”,編輯成冊,梳理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探究先秦諸子經典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
4.選擇感興趣的核心概念展開研討,結合新時代背景,對文化經典做出辨析或解釋。
5.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展開討論和評析,結合選文(包括補充篇目)中立身處世思想觀點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該課例突破語文單一學科界限,有效融合歷史、政治、信息技術學科要素,將課內學習研討與課外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指向學生綜合全面發展。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設計學習任務,培養了核心能力;立足學科大概念,有利于“大單元教學”學習任務的全面完成。
最后,“大單元教學”一定要重視學習評價,以學習評價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評價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學習過程、教學過程的斷裂。如果教師不能及時考察和反饋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評價缺失或評價隨意,就不能確認學習目標的達成,無法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也不能給出有指導性的建議,那么學生的學習活動就形同虛設,“大單元教學”只能是流于形式。大單元教學的學習評價要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貫穿于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始終,做到教、學、評一體化。比如:學生在大單元學習活動中的思維導圖、學習筆記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對象,教師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以評代教、以評促學,力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大單元教學”以研究主題為引領,課程內容情境化
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認知,也是“大單元教學”的初衷。因此,“大單元教學”應明確研討主題,并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加以落實。“主題”即大任務,該任務應以真實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為基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分為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3]。“大單元教學”要依據主題的不同為學生設置真實的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引導學生用語言文字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學習單元時,可將本任務群的實施與“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等任務群整合到一起,設置本單元的核心主題為“視接千載,理育今朝”。學習活動情境設置如下:學校打算開展“傳承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周,請你依據具體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1.請你制作古代人物海報,屆時海報將擺放在教學樓前廳作為推薦閱讀的宣傳。要求海報圖文并茂,展示人物生命歷程和精神風貌。
2.活動周期間,學校將舉辦“我為? ? ? ? ? 點贊”的交流論壇,請你為自己推薦的人物撰寫小傳,并寫推薦語。
3.活動周期間,將舉辦“視接千載,理育今朝”讀書報告會,請你結合你的課內外閱讀體驗寫一篇報告。
這樣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借助真實的話語情境,讓學生將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與學科認知、生活經驗、人生體驗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素養提升。情景化設置是“大單元教學”實施的重要保障。
綜上,“雙新”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是考驗也是機遇,“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深入領會新課改理念,轉變角色定位,構建全新教學體系。實施“大單元教學”可以全面提升教師的素養,這種提升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2]徐鵬.核心素養語境下的大單元教學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2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