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琨
摘 要:“家國情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要“著力點”。本文首先介紹家國情懷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聯系,在總結家國情懷融入《微觀經濟學》課程價值意蘊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將家國情懷與《微觀經濟學》課程進行融合,更好地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微觀經濟學;家國情懷
一、引言
“家國情懷”是個人存在與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精神支柱。小到個人奮斗成長為“有信念、有紀律、有品行、有作為”的新時代四有青年,大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建設目標,始終需要秉持以家庭為基點、以人民為中心、以國家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因此,高等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厚植家國情懷,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提升大學生自身素養,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從而實現立德樹人之本。
二、家國情懷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聯系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前進之不竭動力,一是在于其本身發源于血緣和地緣而形成的認同感,是一種生命與家教的傳承,并且逐步演化形成了對家庭和國家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緊相連。二是它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中華民族上下五千余年,經歷種種苦難之后的精神重構,是歷史長河中一代又一代國人凝聚形成的責任和擔當。
高等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當下中國高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大變革,高等教育也成為引導和培育大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的支撐陣地。專業課要發揮課程思政建設“主渠道”的作用,使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實現“三全育人”的長效機制。教育部也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充分挖掘每一門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是每一位專業課程教師必須面臨、認真探索以及努力實踐的問題。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厚植家國情懷的價值意蘊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與價值引領邏輯
《微觀經濟學》是人們正確認識周圍世界、指導自己各項決策的必備基礎。作為經濟學入門的基礎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構架和分析邏輯,培養學生對經濟行為和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鼓勵學生觀察、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以助于在工作、學習、生活等社會活動中做出最優決策。
該課程不僅是財經類、管理類各專業學習“知識”的必修課,而且還是引領學生成長,培養學生“智慧”的主要陣地。這是一門比較成熟的社會科學,理論體系較為完整、邏輯比較清晰。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思政素質,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二)家國情懷的情感滲透體現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
如今,家國情懷從封建時期走出、進化并蛻變,其情感與前景充滿具有鮮明特點的時代特點。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的背景下,青年容易在多變的環境中迷失,社會發展也對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國情懷的相關論述,對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領至關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教育。在此新階段,家國情懷強調的是將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在啟迪學生思想的過程中,高校教師需要理解并在教育過程中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國之大者”等重要論述,引導學生樹立為“讓人民生活幸福”的宏大目標,并激勵其保以持之以恒的精神狀態和矢志不渝的奮斗姿態,幫助他們成為承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微觀經濟學》課程厚植家國情懷路徑探析
想要真正厚植家國情懷于課程之中,使得高校教師主導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程度發揮,需要重點挖掘教學案例中所體現的家國情懷元素并傳達給學生。
(一)總體思路
《微觀經濟學》課程形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相融合的教育教學目標,并將家國情懷融入其中。知識傳授層面,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核心知識和前沿理論,拓展學生的經濟學視野和跨學科知識。能力培養層面,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訓練經濟學直覺,教授經濟學思維方式,指導自己在工作、學習、生活和商業活動中做出最優決策。價值引領層面,將經濟學理論與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相結合,推動黨的理論進課堂、進頭腦,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將家國情懷融入課程內容
深入挖掘經濟學課程蘊含的家國情懷元素,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符合中國國情的家國情懷元素。例如,“經濟人假設”是微觀經濟學重要理論假設之一,表示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或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但由于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這種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導向的觀點可能會對其未來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在此教學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元素的案例,例如通過討論疫情防控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博弈,對學生理想信念進行指引。通過該案例的學習討論,有助于讓學生領會:一是結合自身防疫,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樹立大局意識,服從防疫要求;二是引領學生在戰“疫”中成長,鼓勵其將此經歷當作人生階段的磨練,保持對知識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做信念堅定、勇毅前行的奮斗者;三是弘揚抗疫精神,致敬抗疫英雄,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厚植家國情懷。
(三)將家國情懷融入實踐教學
經濟學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它不過分追求理論研究,將大量篇幅留給面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思考,更突出其應用性。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樹立愛家愛國觀念對自身成長成才的重要價值。因此,教師應當將家國情懷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育。實踐教學種類豐富,比如公益服務、創業實踐、學科競賽等。公益服務是主體性育人的重要途徑、隱性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實踐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參與創業實踐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幫助更多人成就自身價值,實現良好的社會價值。
(四)將家國情懷融入“三全育人”
課程思政需要構建多方聯動、課內和課外多方協同的系統性機制。“三全育人”的目標和要求與其相似并互補。貫徹“三全育人”的標準,可以通過多形式融合教學模式,如線上線下、課內外、校內外等方面,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模式,將家國情懷“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實現專業知識與人才教育恰當融合,充分體現課程的育人功能。同時,此環節中要多角度、多層次、差異化進行探索,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勢利導、因情施策,利用其“全方位育人”的優勢來厚植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耿瓊.應用型本科高校《微觀經濟學》混合課程建設的思考——以鄭州升達[J].時代金融,2019.
[2]袁壽其.以“思政”思維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21.
[3]仲冰.雙創背景下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建設初探[J].學理論,2017.